查看原文
其他

谢邀,创意城市改造,他们只做了几件事

张菁芮 文化产业评论 2021-07-16

第2643期文化产业评论

精选


你有多久没有好好地观察你所在的这座城市了?当代表着审美文化和生活态度的招牌被统一、街景被打碎、城市肌理被抹平时,人们无处感知文化,也无处感知美。城市创意设计从来就不只是灯箱和霓虹,而是一条街道、一座城市与身处其中的人们进行的一场无声但有趣的对话。让日常化的场景变得有意思,让人更有幸福感和温暖感,才是如今城市创意设计最核心的诉求。


 

推荐 | 张菁芮

撰文 | 张菁芮

编辑 | 王岩


正文共计3521字|预计阅读时间10分钟


招牌越大宣传效果越好?其实不然。小招牌意味着不求最大,只求与环境和谐的气质,以及独树一帜的特色。2006年,周育如和她的设计团队发起了“都市酵母”(City yeast) 计划,他们策划了一系列的公共活动,从最开始的“阳台计划”,到后来的“黄色椅子计划”“街角遇见设计”“市场小学计划”“变电箱新生”等等。“都市酵母”旨在用微小的设计创意一点一滴改变人们对日常生活的看法,让城市变得更有魅力和粘性。而现在,这种带有人文关怀的城市改造已经遍地开花,今天就为大家呈现三个经典案例,看看这些有爱的设计师是怎么做的吧。

 

小招牌制造所


街道是人们了解一座城市的开始,而招牌则是人们造访街道的第一视觉印象,每家店的招牌从细节到材质,从尺寸到功法,都代表着每一家店的个性。正如文章《她让城市的表情高级起来》中所说,招牌是城市符号中重要的一环,但台湾的众多街道仍保留着上个世纪90年代的样子:陈旧、狭窄,更夸张的是,满街密密麻麻的大招牌、丑陋的配色和冗长的文字猝不及防地塞满了你的视线,让人还来不及了解这里的人情温暖,就已经感到倦怠和烦闷。

 

 △台湾的传统街道招牌杂乱无章


“小招牌制造所”计划发源于2013年,有感于台北千篇一律、平淡无奇的城市街景,周育如决定联合台湾本土设计师一起为100家商铺重新免费制作“小招牌”,推广城市美学。

 

 

从材质、尺寸到工艺,设计师从每一家店铺的特色出发,挖掘出这条街道甚至城市的隐藏信息,将它们的故事组成新的城市视觉符号,让城市的表情变得高级起来,也让更多人可以享受设计带来的乐趣。

 

景美|天晴设计 × 林文山设计的六小招牌

 △部分设计前后对比图

 

若要问设计这些小招牌的初心是什么,那就是设计师希望能用一个好创意帮助这些陪伴我们走过漫长岁月的老店在激烈的现代商业竞争中坚守下来,守护住这份温暖的情怀。

 

木村是一家经营20年但一直都没有招牌的蔬果店,附近邻居也都不知道这家店的名称,然而老板洪木村贩卖着极优质的蔬果,构成了八德巷内的心脏区,生息相闻。店家门面以铁板构成,因此小招牌使用白铁,桔子形状寓意“大吉大利”,镂空的“木村”字样部分,透出蓝色斑剥铁漆墙面,低调而醒目。招牌完成之后,原本堆满杂货的门边也被老板收拾得干干净净。

 

木村蔬果店改造前的门脸

木村蔬果店改造后的招牌

 

下图是一间茶+轻食+香草植物栽种的小店,设计师以“一枝草一点露”为概念,表达“小草”作清新纯粹的品牌形象,招牌贴在转角的墙壁上,让行人在不经意间产生好奇心。

 


材质也会讲故事。承载信息的媒介也是信息的组成部分,木头、铁、亚克力、帆布,甚至绿植、皮革都成为设计师表达信息的载体,一点点设计的巧思加上这些多元的材质让店铺变得生动起来。

 

 

店主人陈怡珊是一位皮具设计师,因此在制作招牌时特别选了一张有夹子夹过的皮革,保留自然不作做,以皮卷上下的方式传递“营业”与“休息”的讯息。而且皮革需要保养,会随着时间的变迁呈现出不一样的质感,还可以与顾客互动。

 

  

此外,在设计中,具象化的图形是跨越国界的通用语言,设计师将店铺的诉求浓缩成小小的模型,用丰富生动的形象吸引过客来一探究竟。

 

“小公寓”是一间以椅子、空间传递温度的店家,店主人希望每位客人都能在这里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椅子。因此设计师选取了店内座椅、空间、猫咪等元素,用袖珍模型的方式在一楼的楼梯口呈现二楼的温暖气氛。

 

小公寓改造前

小公寓改造后

 

小招牌制造所正是透过设计师的眼睛和品味,重新唤起人们对日常生活习以为常之物的注意。在这些设计师看来,招牌就如同一个个讲述生活讯息的街区缩影,只要能为店面“画龙点睛”、诉说品牌故事就好。发掘台北街区的美感,通过一点小的改变就能让店面重新散发活力。这样的小招牌制造所与我们身边统一的店面招牌正好相反,正是包容城市精神的体现。


“市场小学”计划

 

你有想过菜市场也能成为小孩子的课堂吗?

 

烟火气十足的菜市场,是一个时期的社会属性体现。时代在变化,菜市场的形态在变化,同样变化的还有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与温度。

 

台北的东三水街市场,是自台湾的日治时期(1921年)开始就一直存在的,为了保留菜市场独特的人情味和当地居民的情感连接,东三水街市场携手设计团队一同开启了市场店家微改造的活动,希望让更多的店家参与进来,与生活教育相结合,共同打造一个适合亲子、观光的市场空间。

 

台北东三水街市场

 

“市场小学”计划主要目的就是让小朋友爱上这个地方,只要他们爱上了这里,未来他有机会就可以回到这个地方来,这样菜市场才能生生不息,一直下去,因为菜市场在经营的不是只有买卖,更重要的是人和人之间的长久的关系,这才是菜市场里的宝藏。

 

  • 面条店变成孩子们的手工课堂

设计团队在规划上以「前店-后厂-中教室」为想法,利用温馨的色彩将早期长型的空间做出区隔,并把店家故事写于店面墙上,结合制面流程、各种面种品项的说明,让来访的大小朋友能仔细了解制面工艺。
 
档口前为店
中部为教室,墙上有相关制面知识
后部为制面工厂,让孩子们实际体验制面工艺


  • 在吴家鱼店学习海产知识


店主吴伯伯与儿子媳妇在这里工作40余年,每日挑选新鲜鱼货提供给市场里的顾客。店铺位于市场的转角处,只有一个简单的木制操作台,为了防止因刮鱼鳞、清理鱼肉而发霉,他们在墙面木板都覆盖上了防水的帆布。为了让海鲜看起来闪亮亮,加了大大小小不一的镁光灯,而这不免显得有些杂乱。


改造前
 
在改造中,设计师运用灯具以及厨房收纳用品,将吴伯伯工作区的工具重新整理。整间店面换上鲜明的海蓝色,店的招牌能够吸引消费者的目光,整间店成为市场里的醒目地标。
 
改造后
 
值得一提的是,从亲子友善的角度,设计师运用图像的方式进行墙面改造,让小朋友了解多种不同烹调海鲜的方法。
 
  
亲子市场为传统菜市场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市场就是最好的生活学习教室,有多元的食材启发、器皿学问、色彩层次与生意细节,让大人和小孩来到这个菜市场有不一样的体验,也给摊主们带来了更多的客源。
 
“让社会大众知道这边有一个这样的理想——让小朋友在这边都可以了解更多市场的历史,更多食材对身体之间的关系,吃东西知道菜价是多少钱。”这就是设计团队的初心。
 
每家店面都将市场知识变成了小设计

花园街排档创新改造
 
想必去过香港的人,一定会对那极具市井气息的繁华街景印象深刻。
 
花园街作为香港油尖旺区的一条富有特色的街道,也是香港著名的购物区之一。在这条约150米长的街道里,不仅有50多间售卖运动鞋和运动用品的店铺,还有大量的小商贩自发进行商业活动,售卖蔬菜、水果和童装,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城市“排档文化”。
 
花园街的繁华景象
 
不幸的是,2010年香港的花园街大火烧毁了整条街道,并造成10人死亡。为了防止惨剧再次发生,在火灾之后的复建中,需要让排档和店铺的出入口留出6米的空间用于紧急逃生,这下该怎么设计呢?
 
当时火灾现场
 
文章《【思想】阮文韬:无私的艺术》对设计改造过程做出了介绍。受政府委托,香港理工大学成立了一队由社会学家、社工、机械工程师、防火专家以及艺术家组成的跨领域专家小组。经过对排档以及一些建筑体系和人工力学的分析,他们发现,排档不仅仅是一个单独的建筑体,也是整体性的建筑体。因为它们的顶棚连起来成为了一条街,这也是一种营销环境、一种“泛空间”。在此之上,团队针对实际需求重新设计出了一个厚度为1.5毫米防火测试排档,以提高其防火性能。
 
排档重新设计示意图
 
如果你认为这只是普通的防火排档,那就错了。在设计上,不乏一些精巧的构思。首先是颜色上的“小心机”——原来排档全是绿色的,而现在则变成了彩虹般的颜色,使整条街道变得更为美观。
 
每间排档都有不同的颜色
 
其次,人性化设计也是设计师重点考虑的一个方面。大部分档主是65岁以上力气不够的老人家,所以把排档顶棚做成推拉式,既方便他们每天把货物放进去、拿出来,又能在需要时可迅速收起便于消防车通过。
 
可推拉的顶棚
 
结语

无论是“小招牌制造所”“市场小学”计划还是花园街排档改造,其背后都蕴含着浓厚的人文关怀。将人们对于情感、审美的需求融入到公共空间的设计改造中,每一个空间,每一处细节都贴合着人们的生活,蕴含了设计者对于情感、环境和艺术的思考,三者相互融合,创造出符合现代设计理念的作品。创意来源于生活,设计服务于生活,每一个独特设计的背后都是情感与美学的激情碰撞。以人的需求为思考视角,或许这才是设计里最令人感动的地方。


-END-
留言话题互动
你生活的城市有哪些温暖人心的小设计?

下期你想让「文化产业评论」为你精选什么话题?

请在留言区留言



//主题阅读//

//推荐阅读//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加入「文化产业研习社」,一起创造优质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