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71期文化产业评论
在网红经济盛行的当代,当李子柒被写入小学试卷真的就那么值得批判吗?网红就完全等于负面形象吗?家长在教育中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文化教育,堵不如疏,生活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让孩子们能够在冗杂的信息里辨别提取出有意义有价值的内容,然后吸收其中的有益成分,如此孩子才会有所收获,有所成长。
作者 | 张文栋(文化产业评论作者)
编辑 | 刘子瑄
来源 | 文化产业评论
正文共计4516字 | 预计阅读时间12分钟
李子柒又一次成为了舆论场上的焦点,这一次是因为教育。
近日,宁波市各小学结束期末考,但海曙区一些家长却因为一个帖子吵翻了,起因是一张海曙区小学六年级的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家长@lhw841112在论坛发帖,表示海曙区小学语文期末卷作文题给的材料之一是“网红”李子柒的故事,核心是展示中国传统田园文化,却添加了李子柒粉丝数的介绍,这点让其无法接受。他还列出了“李子柒能否代表中国传统田园生活?”等七大理由:那么,李子柒究竟代表了什么?来自家长的顾虑有道理吗?我们又该怎样看待这个事件背后的文化传播、文化教育和引导的问题呢?细究帖子中家长提出七大质疑理由,最核心的就是“网红该不该出现在影响力较大的试卷上”“商业化浓厚的网红经济出现在试卷中,会不会带偏小孩子价值观”。其实,担心网红会带偏孩子的价值观,实在是大可不必。无论每个人是否喜欢网红,都无法回避一个事实,我们已经处在“网红时代”。就连提出质疑的家长也承认,虽然事先不知道李子柒,但有所耳闻。在这种情况下,认为试卷中不出现网红,就能让小学生们与网红经济绝缘,这样的想法显然是不现实的。其实,“网红”是个逐渐被玩坏的词。曾几何时,像痞子蔡,李寻欢,安妮宝贝这些早前的BBS写手赋予了“网红”众星捧月般的光环,好比选美小姐头上的皇冠,高高在上,让人景仰。
△安妮宝贝
而在互联网时代,网红数量越来越多。人们通过各种各样的互联网渠道包装展示甚至兜售自己。屏幕前的网红们各个都是肤白貌美,细眉丹唇,楚楚可怜惹人疼爱。廉价的修图磨皮已经让这个时代的美丽成了千篇一律的复制品,以致于时间长了,每一张锥子脸,长得都像淘宝同款。网红及生产他们的公司,为了博眼球、挣流量不择手段。他们千方百计炒作,想方设法恶搞,费尽心思给自己加上各种标签,无所不用其极地制造话题。因为不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当大家开始谈论这些话题的时候,网红们借互联网推销自己的目的就已经达到了。长此以往,网红的形象也就固化了。在公众对网红的印象中,他们虚荣拜金、胸大无脑、低俗骗钱,哪里能引导什么价值观呢?他们固化成为了那些没有真才实学、通过在网上无底线炒作而走红一时的人,只会向青少年传递出一种走捷径、功利化的价值实现方式。网红是随着互联网新技术发展而产生的一种“伴生物”,其本身并没有原罪。诚然一些网红的背后有团队运作、商业炒作的推手,但如果缺乏自身的底蕴和内涵支撑,这样的网红也只能是吸引一波眼球之后便迅速消退,如同鸿雁飞过,了了无痕。李子柒的视频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视频的每一个画面都彷佛是陶渊明田园诗的具化,将农耕生活的悠然与闲适表现得淋漓尽致,引发无数现代都市人的向往。而看似云淡风轻、岁月静好的视频背后,却是外人看不到的努力和付出。事实上,李子柒是一个努力的典型。出生于四川农村的她从小经历父母离异,既没有好的家境也没有一个幸福的童年。就像她后来在微博中写道的那样:6岁时候的我,被继母拽着头发往水沟里按,被打的半死不活时,都生生的没掉过一滴泪。后来她被乡下的爷爷奶奶接回村里,慢慢学会了做饭,还学会做家务,下田插秧等农活。对李子柒而言,这些活儿只是一种基本的生存技能,在李子柒后来拍的那些视频中,唯美食和农活不可辜负,其实不是摆拍,而是真实地还原她小时候的生存状况。14岁的时候,爷爷去世了,她开始用自己稚嫩的双肩扛起这个家,养活自己和奶奶。她做过服务员,在酒吧打过碟,最艰难的时候,很长一段时间睡在公园的长椅上。但是,就算生活这么苛责于她,她还是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还是拼命挤出时间去学习音乐。对于梦想的坚持终究会体现在生活的点滴,在大家感叹李子柒视频的每一桢画面都充满了意境,像舒缓的音乐从心里流过时,更应该学习的是她曾经的坚持和努力。 22岁时,年近八旬的奶奶生了一场大病,她返回家乡,一边照顾奶奶一边开始了自己的探索,因缘际会之下开始用短视频来记录自己的生活。那时还是个小透明的她曾发微博写了试卷上的那句话:不管结果怎么样,都会努力去做。或许会失败,但至少不会有遗憾。全网播放量5000万的兰州牛肉面视频,是她特意跑到甘肃的面馆去学的,一个月的练习,每天拉面拉到胳膊发酸;为了拍雪山日出那短短几秒钟云雾翻滚的镜头,她爬了9个小时的雪山,期间害怕被冻死,一晚都不敢睡;拍《桃花醉》的时候,突发大雨,她是在雨里淋着拍完的……这样不畏艰难、努力圆梦的李子柒,何尝不能成为孩子们学习的榜样?而且,那份期末试卷上这道题并非如家长所称的是作文题,而是一道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理解题中的一部分阅读材料。该题一共提供了三段材料,分别为袁隆平、李子柒和雷海为(拿到中国诗词大会冠军的杭州外卖小哥)的事迹介绍。这道题目除了考察学生对阅读材料的概括能力,还让孩子们从以上三名人物中挑选一位,推荐为“心目中的风云人物”,并简单说出推荐理由。正如出题老师所回应的,“三个人物都是为理想不畏艰难,克服重重困难圆梦的典型,对孩子来说是正能量的鼓励”。即使孩子们不知道李子柒,没看过诗词大会,也可以通过阅读材料,了解每个人身上的精神特质和时代内涵,从而做出自己的选择。文以育人,完成这样的题目,会给每个孩子带来独特的感悟和思考,让他们受到启迪,找到自己的坐标。当然,教育部门在试卷中贴出李子柒的粉丝数这样的做法确有不妥之处。粉丝的数目不能代表一切,一个看似庞大的数字可能来源未知,可能只是虚名。我们理解教育部门想通过粉丝数目证明李子柒影响力的初衷,但这个初衷在表达形式上却稍显偏颇。毕竟我们无法证明这个粉丝数量是出于流量操纵的结果还是人们的拥护,粉丝数字也不该是证明李子柒优秀的标准。李子柒的教育意义在于她自身的努力和她视频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展现和传播,是一种深层的文化价值。就像新华网评论所说的那样:“李子柒的视频之所以能打动人,是因为她用心呈现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文化和工艺。李子柒用她的视频,让很多只存留在中国人记忆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动呈现在人们面前。”而过度地宣扬粉丝数量反而可能使孩子们的关注点浮于浅表,忽略掉这份成果背后无法用粉丝数量衡量的文化内涵。如前所述,虽说教育部门将李子柒的粉丝数贴上试卷的行为有些不妥,但李子柒自身的经历和品质对于孩子来说确实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家长对于网红出现在试卷上会带偏价值观的引导的指责其实是有保护过度之嫌的。事实上,在文化传播领域,关于未成年人价值观引导的问题一直是一个很大的争议点。家长们各种担心,各种质疑,各种举报,害怕所有东西会带坏孩子。有人举报动画片人物染发,容易误导孩子;有人认为童书内容涉及暴力血腥,需紧急下架;还有人觉得教师在作文讲解中举例明星,有带坏学生之嫌……简直恨不得直接打造一个无菌房把孩子丢进去。当然,对于家长而言,为孩子着想的出发点是没有错的。可是这样有用吗?以安全之名,对孩子实施过度保护,只能让他们画地为牢,成为井底之蛙。更何况我们可以关起电视与手机,切断孩子接触的直接渠道。但是,他身边还有小伙伴,我们无法时刻跟随他,制止他们私下的谈论。我们更加没有办法,在孩子年龄不断增加、心智成熟时,切断他与外界的主动探究。文化教育,堵不如疏。与其抓住那些“可能”影响到孩子的细微之处大加指责,不如加强对孩子的引导,教会他们何为正确的价值观。忽视家庭教育的引导,却一味地在公共教育领域进行阻截,是一种教育的甩锅行为。毕竟暴力的人看见暴力,心怀不轨的人,总是见到心怀不轨。真正的勇士是看透生活的真相,依然热爱生活。文化理解包括对本土文化的传承、对国际文化的理解、对生活文化的回归和对自然文化的关爱。李子柒现象从文化角度来看,也是非常有价值的。她的故事已经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也有对美好恬淡生活的向往,还有对自然文化的理解,也的确作为一个窗口让世界了解了中国,是值得肯定的。而从审美鉴赏来说,审美鉴赏包括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和对美的人格的追求。李子柒所有视频呈现出来的就是一种美,而这种能看得到的美的背后,还有看不到的美。李子柒漆黑的面庞,有力的小臂,粗糙的双手美不美?这些都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事实上,语文是一门很大很大的学科,它包罗万象,和各类学科都有交集。常言道: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每一个孩子都是时代生活的参与者,身处于时代之中,就该让孩子们感受到时代的脉搏,感受到社会上真实存在的是非善恶,体会到经济社会的变化和发展。语文学习不仅应该去读有字之书,更应该去读“无字之书”。在当前形势下,国际关系的变化,社会热点的更迭,疫情之下的医护人员的逆行,中华民族的团结,各行各业的艰难和线上经济的兴起……家长应该让孩子们知道周围的世界发生了什么,并对其做出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好语文,不仅是让孩子在文学审美上得到提升,它更应该服务于儿童的生活和成长。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我们没有办法让孩子去拒绝各种信息,除非让孩子生活在“真空”里。所以倒不如去锻炼孩子们对信息的提取辨别能力,就像这道阅读理解题一样,让孩子们能够在冗杂的信息里辨别提取出有意义有价值的内容,然后吸收其中的有益成分,如此孩子才会有所收获,有所成长。当然,李子柒写入试卷引起争议的问题原因离不开大家对网红经济背后资本运作的厌恶。但文化教育,本就是教孩子们应该用更加多样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因为世界是多元的,没有利益纠葛的净土是不存在的,看到更加丰富的世界才会产生更加深刻的体验。沉溺在固化的所谓主流价值观里,其实忽略了现代孩子的成长环境。既然已经生活在这个信息网巨大的时代,文化教育就不该跟时代脱节,所以作为家长应该做的是引导孩子的价值观而不是阻止孩子去接触世界。文化产业顶尖大号「文化产业评论」,是专注于文化产业全领域的新媒体平台,在业内具有广泛和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得到了全国文化产业从中央到地方,政府、企业、机构、精英从业者的高度关注与大力支持,是国家部委、地方政府、文化企业、行业机构掌握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及科学决策的重要参考。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加入「文化产业评论」,这里,是你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