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深度 | 文化自信从何而来,又往何处去?

文化产业评论作者团 文化产业评论 2021-07-27

第3147期文化产业评论


习近平总书记在3月6日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部分委员的联组会时,曾经感叹到:“70后、80后、90后、00后,他们走出去看世界之前,中国已经可以平视这个世界了,也不像我们当年那么‘土’了……”“中国已经可以平视这个世界”引发了国民的强烈共鸣,并被人们反复提起,在这个论述背后,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有力支撑。总书记曾经强调,文化自信是其他三个自信的基础,作为文产人,十分有必要搞明白文化自信的概念与内涵等要点,文化产业评论(ID:whcypl)试着从产业的角度给出一种解读。



作者 | 奥特慢(文化产业评论作者团)

编辑 | 可可文

来源 | 文化产业评论


正文共计7854字 | 预计阅读时间20分钟


 
“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

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论述高度凝练地指出了文化的重要性,也给出了为何要强调文化自信的缘由。中华民族要实现百年伟大复兴、昂首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没有足够的文化自信支撑显然是不行的,古语亦有云:“欲人勿恶,必先自美;欲人勿疑,必先自信。”

截至日前,在中国知网中以文化自信为主题,能搜索到27000多篇相关文章,其中的绝大多数集中在2010年之后发表。近年来,新闻报道、企业文宣中的文化自信更是随处可见。

由于文化涵盖的范围十分广泛,基本上所有的工作都能与文化扯上关系,于是刻意强调一下自己所做工作与文化自信的“紧密联系”,也成了常见的套路,有人甚至因此戏称“文化自信是个筐,什么东西都能装”。

这样的现象有一定积极意义,能激发了全民对文化自信的重视,但也有着较明显的消极意义:模糊了文化自信的概念,使文化自信有被滥用与娱乐化的风险,甚至成为遮掩敛钱手段的幌子。
                     

△打着发扬传统文化旗号的“女德班”,与文化自信毫无关系,是彻头彻尾的文化糟粕


△看起来高大上、充满独特文化色彩的土司楼,同样不是文化自信的表现,相反是一种文化不自信的体现,试图用规模的庞大来消除内在的自卑


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文化产业从业者需要认真研究一下关于文化自信的方方面面。

什么是文化自信

到今天,文化自信已经形成相对完整的内涵和外延,有着清晰的边界。

权威媒体上这样定义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

如果说这个定义稍显抽象,那么不妨看看如下这些例子。

△2021年3月三星堆又“上新”,新发现的6个“祭祀坑”出土了500多件重要文物,民众为祖国灿烂的古代文明而自豪不已,各种表情包随之爆火,尤其得到了年轻人的喜爱


△春节期间火遍全网的唐宫小姐姐,用现代的科技手段与表现手法,将现实与千年之前的场景奇妙地结合在一起,这种浓厚的文化传承足以让我们骄傲不已


△李子柒用自己的方式讲出了动人的中国故事,展现了迷人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的形成有着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发展轨迹,历史上,中共的几代领导人都非常重视文化的力量以及文化建设。

毛泽东同志曾经预言:“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

邓小平同志强调培养“四有新人”,强调要把“两个文明都搞好”;江泽民同志提出“三个代表”思想,指出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胡锦涛同志提出要弘扬和继承中华传统、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

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多次对文化自信进行阐述,几乎是言必谈文化,现摘选部分语录如下。

——“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2014年2月24日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中的讲话)

——“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2014年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转化为办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自信。”(2015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

——“我们讲要坚定文化自信,不能只挂在口头上,而要落实到行动上。”(2015年12月20日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2016年5月17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2016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五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2016年11月30日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017年10月18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文化自信从何处来

我们现在谈及的文化自信不是凭空冒出来,而是植根于合适的生存土壤,概括来说,它主要源于三大方面:我国的经济建设成就、悠久的传统文化、先进的西方文明。

从突出的物质文明成就中来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存在的根源,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此,当国家积贫积弱时,有识之士思考的是如何救亡图存,非但没有文化自信,相反是满满的文化自卑。

从1949年一直到进入21世纪,在这段相当长的时间里,我国没有公开成体系地宣传类似文化自信的概念,来自民间与学界掀起的国学热等始终不成规模、不成气候,见诸报端与网络常见的表述都是韬光养晦、闷头发展。


△1993年银河号事件发生时,我们没有底气与实力去提文化自信


△1999年5月8日凌晨6时,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遭到北约飞机轰炸,那时我们除了愤慨,没有实力去展现文化自信


△2001年4月1日,中美在海南岛空域附近发生撞机事件,王伟烈士与他的81192战机让我们心痛了二十年,那时,我们仍旧没有展现文化自信的底气


2010年中国GDP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是一个重要的节点。十八大之后,中国继续保持稳定的中高速增长,在很多经济、科技领域开始处于第一梯队甚至是领头羊的位置,成为了具有极强生产能力的世界工厂,以及具有极强消费能力的第一大贸易体,军事实力也随之快速增强。

△2020年我国GDP突破了100万亿元大关,意味着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又跃上一个新的大台阶,进一步缩小了与美国的差距。综合国力的强盛才能支持足够的文化自信


△日前,中国海军辽宁舰航母编队进入太平洋进行演习,据欧洲相关人士估算,该编队携带的各种导弹发射器总数比整个德国海军舰艇的搭载总数还多。军事实力保障了国家安全,安全之上才有文化自信


中国模式取得的伟大成就,极大增强了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底气。到了这个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才能郑重地说:“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

从五千年文明中传承而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

中华文明在发展早期就已经高度发达,各种思想学派精彩纷呈,并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传统文化体系。该体系具有很强的超越性与神圣性,强调“大我”超越“小我”,推崇的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追求的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践行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几千年前《论语》中孔子所提倡的“和而不同、周而不比、泰而不骄”正是如今文化自信的典型表现,这种悠久的传承世所罕见。

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千百年传承的理念已渗透于每个中国人心中,成为中华价值观的主要部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传统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这些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

任正非在前几年曾感慨,说华为正在本行业逐步攻入无人区,处在无人领航、无既定规则、无人跟随的困境。整个国家现在的情况与此近似:发展已经进入了新常态阶段,驶入了深海,没有了可供摸索的“石头”,只能自己寻觅新的发展道路。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文化就成为了探寻未来发展路径时可借鉴的宝贵财富。

△引领者比跟随者的压力更大


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政治局共进行了71次集体学习,其中直接涉及传统文化的内容就有很多,在法治建设、反腐倡廉、爱国精神、国家软实力建设、吏治、治国理政等诸多方面,高层都在积极地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挖掘灵感。

从世界其他优秀文明成果中来

中华文明在历史上大多数时候都是开放的、兼收并蓄的文明,两千多年来处于主流地位的儒家思想也极为灵活,非常注重与时俱进地吸收其他学说与文明的长处。

学者葛剑雄认为:在中国的历史上,所有外来的军事征服者最终都毫无例外地成为了文化上的被征服者。有些游牧民族、北方民族,一次次成为中原的主人,鲜卑人、蒙古人、女贞、契丹、满族……他们都没有用自己的文化取代中原的传统文化。到最后,连他们的统治者本人都接受了中原的传统文化。

在中国沦为半殖民地之时,大批仁人志士积极抬头看世界,尤其是虚心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寻找救亡与发展之道。经过几代人不懈的努力,这种学习得到了明显的成效,马克思主义以及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制度、理念,与我们自身实际相结合,引领了中国的革命与建设走向成功。

正如哲学家李泽厚所说:“如果硬要讲中西,似可说是‘西体中用’。所谓‘西体’就是现代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它是社会存在的本体和本体意识。它们虽然都来自西方,却是全人类和整个世界发展的共同方向。所谓‘中用’,就是说这个由马克思主义指导的现代化进程仍然必需通过结合中国的实际其中也包括中国传统意识形态的实际)才能真正实现。这也就是以现代化为‘体’,以民族化为‘用’。”

简言之,我们现在提倡的文化自信正是一种融合了中、西、马的新式文化自信,既有传承也有发展,既有吸纳也有扬弃。

文化自信往何处去

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没有人会漠视文化自信的价值,那么,文化自信究竟有什么用途呢,会怎样助力中国在新时期的发展呢?

促进经济发展及社会和谐

喜爱体育的人们都知道,在足球等竞技比赛中,自信心强的球员往往能有高水平的发挥。经济活动中,自信的市场主体同样能推出更好的产品与服务,更好地应对竞争。

有了越来越强的文化自信,所以才有了重重压力之下顽强增长的华为们,才有了坚决拥护国家利益与尊严的李宁们,才有了在激烈市场竞争中胜出的那些中国制造们。

△以李宁为代表的国货品牌,自觉维护国家利益,旗帜鲜明地表达国货自信


△新时期的中国制造覆盖面广、质量过硬、价格公道,为世界经济繁荣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也推动了世界更加接受中国文化


从社会治理的角度看,日趋强大的文化自信使全民在国家、民族等重大问题上能达成高度统一的共识,促使社会更加开放,体系的纠错能力也变得越来越强。

平等开展文化交流,立足世界文化之林

龙永图曾经在一次演讲中转述过外媒的一连串质疑:什么时候全球的精英把孩子送到中国留学,而不是像今天把他们的孩子送到美国、欧洲留学?什么时候全球的年轻人最欣赏中国的电影、文化、图书,而不是像今天他们最喜欢的是美国、欧洲的电影、音乐、图书?什么时候全球的消费者选择产品时,首选中国的品牌?

这些问题归根结底,触及的就是文化强势与否、自信与否的问题。今天,我们已经能在世界各国交往中感受到我国文化的吸引力。

△极为自负的美国前总统特朗普也支持外孙女积极学习中文与中国文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就开始有意识地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合作,1950年清华大学为来自东欧国家的留学生举办了“中国语文专修班”,拉开了对外汉语教学与交流的序幕。更大规模、更官方的推进模式则要数孔子学院,2004年第一家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开始运营,截止2017年底,全球范围内建立起了525所孔子学院和1113个孔子课堂。但孔子学院过于明显的官方色彩也让所在地政府与民众有所顾虑:认为中国政府是借教汉语为名,行意识形态输出之实。这种顾虑在西方发达国家表现得尤为明显,因此近些年不少欧美地区的孔子学院被迫停止运营。

△在全球快速发展的孔子学院,对传播中华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不过在发达国家也遇到了较大的阻力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或许可以采用更多元的手段,加入一些更温和更柔软的模式来传递我们的文化与自信。

△类似李子柒的这种传播模式,更易为其他国家人民所接受

文化产业里的文化自信

文化产业是体现、承载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如今,大家都认为文化产业是朝阳产业,潜力无穷。文化产业的发展往往与整体经济水平与规模相匹配,那些整体贫穷落后的国家没有发达的文化产业,全球范围内能称得上文化强国的还都是那些经济强国。

我国文化产业的起步较晚,但发展增速一直较高。2000年推出的“十五计划”中第一次正式使用文化产业的概念,整个产业也从千禧年前后开始升温。2004-2012年间,我国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超过百分之二十,远高于同期GDP年均增长速度。2013年增速开始放缓,但一直到2019年,文化产业的增长率仍旧显著高于同期GDP增长速度。

△2010年-2019年文化产业增加值汇总表,江宿珲制作


不过,尽管我国的文化产业保持了近二十年的高速发展,但截至2019年,仍旧没有达到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整体要求,离规划与期望尚有距离,在发展中也存在很多问题。从文化自信的视角来看,文化产业现在有两大问题比较突出。

对自信的边界把握不好

我们常说凡事要把握一个“度”,文化产业实践中,对文化自信的边界、范畴的度把握还有很大提高的空间。

提及“度”的概念,有必要了解一下儒家所提倡的中庸之道。

程颐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不偏颇、稳定有序地发展才是一种良好的状态,中庸就是一个合适的度,如果能达到中庸的程度,那么即便“随心所欲”也能“不逾矩”。

中庸有多重要,我们在参观故宫时可以感受到:至少有三处大殿的匾额上强调中庸之理念。

△中和殿的“允执厥中”匾,乃清乾隆帝所写,警示自己务必时时诚恳地秉执中正之道,以更好地治理国家


△养心殿中的“中正仁和”匾,清雍正帝所书,是其对自身行为的要求准则,要中庸正直、仁爱和谐


△保和殿中的“皇建有极”匾,为清乾隆帝所书,大意是君王处理国事要不偏不倚,中庸有道


学者范周认为,国内文化产业缺乏对度的正确把握,自负与自卑两种心态明显影响到了产业健康发展。

比如,在自负心态影响下,文化管理部门及文化企业往往会自我感觉太好,觉得自己所掌握的文化资源独一无二,于是在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中,不自觉地渗透着教化者、布道者的导向,部分甚至完全忽视受众的诉求,这样的模式自然不会有什么好的市场表现。

△博物馆文创热潮下,尽管有大受欢迎的爆款产品,但更多的是产品推出后罕有问津的局面。创意简单、做工一般、价格高企,是这些文创产品共同的特点,消费者用自己的选择回应了博物馆的自负


而文化自卑的心态也很普遍,与自负者相比,自卑者完全偏向了另一个极端,言必称“好莱坞模式”“迪士尼模式”“奈飞模式”等,对西方的价值观不加分辨全盘接受,在文化活动中盲目追求西化,甚至于对一些传统的文化产品进行深度开发时脱离历史传统,有意按照西方的体系进行解读,最终推出的产品不伦不类,这同样不会被用户认可。

△曾经的济南世纪园号称为东方迪士尼,基本上就是仿造迪士尼的风格,最终落得个人烟稀少之结局


缺少复合型人才

文化产业属于高度依赖人才的行业,甚至于有时候,一个人、一个团队就能带动一个产业链,比如曾经的“武林盟主”金庸先生以及台湾大宇资讯软件公司。

△金庸留下的这些经典武侠小说,衍生出了太多的出版物、影视剧、游戏、景点、商品等,创造了惊人的经济价值,并展现出让人心动不已的传统家国情怀与文化魅力


△1995年7月,台湾大宇资讯推出的《仙剑奇侠传》造成轰动,引发了游戏热潮,极大推动了国内游戏产业的发展。这部游戏用最新的计算机技术,将传统中国画风格的界面、富有传统色彩的故事情节与玄幻的古代传说完美地融为一体并呈现在用户面前


金庸先生国学造诣非常深厚,但他又长期受西方文化影响,具有很强的经营开发意识,才能打造出一个庞大的武侠帝国;《仙剑奇侠传》的制作团队“狂徒小组”是一批极为推崇传统文化、发自内心热爱古代仙侠传说的年轻人,他们精通计算机技术并了解年轻人的喜好需求,由此打造出了这样一款长盛不衰的佳作。

而我们现在的文化产业从业者往往技能点比较单一,故而在开发以传统文化为基础的文创产品时会遇到困境:学术团队、技术团队、经营团队之间存在沟通鸿沟,能跨界几个领域的复合型人才极为稀少。

人才问题的解决需要经历较长的时间,除了加大产学研的结合力度、抓紧培养复合型人才之外,文化企业也不妨向互联网企业学习,设置产品经理的岗位,用相对能跨界的人才来统筹协调产品开发营销所涉及的多方面工作。

结语

有学者认为,文化的本质体现在价值观念上。和经济实力与综合国力相比,我国在文化实力方面还比较落后,缺乏强大的全球性文化企业,在世界文化领域内也没有过多的话语权,我们独特的价值观念并没有得到其他国家足够的重视与认同。从这个角度来说,文化自信理念的提出与初步形成固然很值得我们自豪,但万不可沾沾自喜、裹步不前。文化产业作为完善、弘扬文化自信的主阵地,虽前途光明但道阻且长,文化产业同仁唯有解放思想,虚心学习,创新发展,踏实向前。
 
(文中所引视频、图片、数据均出自网络公开报道)

部分参考资料:

1.唐文明:打通中西马:李泽厚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现代哲学》2011年第2期)
2.时代呼唤文化自信(《光明日报》
3.汤恒:文化自信的来源及价值(《红旗文稿》)
4.陈先达:论文化自信的底气(《光明日报》)
5.王育锋: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历史逻辑、内涵意蕴及提升路径(《未来与发展》)
6.江宿珲:全行业必看!40张图表!史上最全文化产业增加值统计分析(文化产业评论)

 



 话题互动 
您对中国文化自信有何看法?
欢迎在留言区发表您的观点

 推荐阅读 


 订阅关注 
文化产业顶尖大号“文化产业评论”,秉承权威、专业、准确、及时、实用的特点,聚焦新时代,汇集、融合行业内外精英对文化产业的观察和理解,在业内具有广泛和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得到了全国文化产业从中央到地方,政府、企业、机构、行业从业者的高度关注与大力支持,是国家部委、各地市、文化企业、相关机构掌握文化产业发展及科学决策的重要参考。欢迎订阅关注!

交流/咨询/合作请加主编微信号:7759813申请转载/加入研习社请加小助理微信号:whcy006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加入「文化产业评论」,这里,是你的舞台~
喜欢这篇吗?分享、点赞、在看,都安排上~
请给奥特慢打赏,您的打赏,平台都会给到作者个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