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欲冲港股的Keep,自律能带来财富自由吗?

文化产业评论作者团 文化产业评论 2022-06-18
第3477期文化产业评论
点上方蓝字「文化产业评论」关注并星标

“自律给我自由”Keep灰色开屏画面上浮现的标语从2014年上线以来就没有变过。近日传出的Keep要在港交所上市的计划可能会让这个成长八年的健身类APP再多一个光环——中国线上健身第一股。但是光环之下,Keep的收费之旅略显坎坷。内容、设备、全民健身的愿景,都在盈利面前显得劲头不足。


作者 | 曹学燕(文化产业评论作者团、三川汇文旅体研究院研究员)
编审 | 时光
编辑 | 半岛
来源 | 文化产业评论



“你可能感觉有一点累了,再坚持一下!”机械的女声从手机传出,陪伴着操场上跑步锻炼的人们。除了人性化的鼓励外,呼吸节奏提示、跟跑音乐踩点、注意事项播报……多样化的功能让人们在户内或户外运动的过程中都变得离不开手机,离不开手机中运动APP的指导和记录。

 

在运动APP中,Keep凭借用户使用率稳居第一。2021年1月数据显示,Keep的用户月活跃人数高达1680万,几乎是第二名的二倍。

 
△图源:比达网
 

从简到繁,稳扎稳打的Keep传出赴港上市的消息之后,也毫不意外地被冠以“中国线上健身第一股”的名号。但盛名之下,有“流血”上市的担忧,也有对健身生态的期冀。2021前九个月亏损的6.96亿元以及到现在为止的持续烧钱,都暗示了Keep急需盈利的状态。


全民健身到自律生活

一谈到健身,活力四射的青春少男少女们就跃然眼前,这一点受到美国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健身文化影响。舞蹈娱乐性极强的健美操掀起了女性运动潮流,今天的健身服上也有当时紧身健美衣的设计元素。

 


和欧美上世纪就风靡的健身操文化不同,中国的健身文化发展得更为“学院派”。虽然也是由健美操开始,但更多的是从广播体操、广场操发展而来。穿着上也更加偏向保守、统一。这一时期的健身活动与其说是自我锻炼,更多的是一种集体行动。

 

△图源:当代中国

 

直到201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确定了2025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5万亿元的目标,健身行业才开始乘上政策的东风一路发展。
 
除了实体的健身房、健身用品等线下产业,互联网+健身成为重要的增长点。前瞻经济学人数据显示,2014年-2019年的中国健身APP活跃用户规模稳步增长,健身运动俨然成为人们线上和线下生活的一部分,2021年12月,市场调研机构Allied Market Research称,到2030年全球健身app行业的市场总价值或将达到1203.7亿美元。

 


人们通过健身APP可以随时随地在专业指导(视频或者文字)下进行锻炼。不需要像以往一样跟随群体,而是更加独立自主。一方面,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节奏安排锻炼;另一方面也给人们提供了自我针对性锻炼的平台,自由个性有了,那运动最需要的自律呢?
 
自律,一个和人天然的惰性以及产品用户的“懒”背道而驰的要求,是APP能否实现线下真人带练同样效果的关键。
 
Keep为代表的一类APP因其内容起家的基因,着重在内容上发力。一用专业、有趣的健身教程和咨讯来粘住用户,二则围绕着健身教程打造出社交圈子平台,满足用户的个人提升和社交互动的需求,并以此来促使用户进行自我健康管理。涂炯和王瑞琳在对青年人健康APP使用的访谈中就指出,部分受访者会和其他用户建立线上联系,彼此监督激励,完成健身目标。

 

△Keep圈子打卡

 

以乐运动为代表的新兴APP则高度依托于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想尽办法阻止用户去偷懒”。有阿里人工智能研究基础打底的乐运动主打AI黑科技体感运动功能,自动精准计数计时,支持仰卧起坐、深蹲、俯卧撑、平板支撑等多种锻炼形式,实时捕捉用户关节运动,纠正运动姿势。相比Keep用户自我监督的形式,乐运动看似为自律多上了一层保险。然而,偷懒办法总比困难多。B站up主的一条视频就展示了如何用纸片人欺骗AI计数的方法,暴露了AI的不足。

 


△AI监督俯卧撑

 

打监督锻炼、保证自律的牌就是和人性对抗,于是健身类APP寻觅其他生财之道。Keep正在做的就是放弃自律保证,做加法只服务于盈利目的。
 

线上到线下,内容到实体

Keep在招股书中将自己定位为联动线上健身内容、智能健身设备和配套运动产品的平台健身产业。健身内容是起点,线下设备和产品销售则是终点。

 


Keep的第一批用户就是靠着线上优质健身教程视频内容积淀而来的,靠着训练和社交两个基础功能打下了100万初始用户,并且在一众健身APP中崭露头角。

 

2014年,视频教学的方式比文字更清晰易懂,让用户可以随时随地沉浸式锻炼。从初代Keep的专业内容流到现在Keep专业内容为主用户经历为辅的结合模式,APP上的内容也越来越多,包括课程练习、健身食谱、心得体会等。又全又专是Keep的法宝,但是随着短视频技术的发展和视频平台的崛起,它在内容层面也面临着多个意想不到的冲击。

 


效率低?

 

虽然为了迎合部分用户短平快的需求,Keep推出了不同时长的课程,但是它主打的依然是20分钟左右的长课程,这也是为课程跟练的有效性服务。可逐渐风靡的运动健身小视频,也在凭借着快节奏强密度争夺着健身用户的注意力。毕竟比起全程携带手机,通过一个重点明确的小视频把动作要领、频率记在脑子里再锻炼也更易于让健身者轻装上阵。

 



不有趣?

 

既然是视频内容为主,不可避免地要被拿来和其他视频流平台进行对比。尤其是在准确把握用户喜好的哔哩哔哩上,美丽芭蕾系列课程伴随着“我要废了”“这女人是机器人”等亲切接地气的吐槽火成运动视频顶流。而Keep在这之后才将美丽芭蕾课程引入平台,对比哔哩哔哩3000万以上的播放,近20万的跟练人数略显逊色。在健身达人的挖掘上滞后于其他平台,已错失吸引用户的先机。

 



在健身的形式上,哔哩哔哩自然不如Keep专业,但是丰富的素人分享素材自带故事加成,能够迅速拉近与用户的距离。用户通过内容与UP主形成想象中的亲密关系,认同和行动倾向也会更高。同时,Keep完成课程视频内容后才能进行分享和互动,哔哩哔哩的弹幕功能则让锻炼全程都有其他声音“在场”,无形中实现更好的监督与陪伴。

 

△八岁小姑娘健身分享
 

冲击之下,Keep选择在专业赛道上打造自己的闭环。让APP盈利变现就得卖货。卖内容、卖设备,一路从线上延伸到线下。目前的APP商城中售卖的商品贯彻其“吃穿用练”一站式解决方案的要求,俨然是个货物齐全的健身商店,更包含了Keep给用户打造的健身未来的想象。在Keep递交港交所的招股书原件中,共报备了49项发明专利,关键词落脚在实体设备和人工智能技术。

 


2018年,Keep正式上线首款智能硬件产品——K1跑步机,最大的亮点就在于和APP的智能联动,且能够进行虚拟世界的跑友联动,让用户感觉在私人空间里同时和很多人一起跑步。最终的目标便是科幻电影中的场景:

 

一个人运动,但可以通过智能设备来模拟出户外森林、结伴同行的场景。

 
△每个人在自己的场景中运动
 

但是这样的想象在用户习惯、现实技术条件的制约下变得不再出彩,Keep的健身商城逐渐和其他健身设备售卖平台别无二样,甚至有时还会陷入价格虚高的争议中。

 


APP上越来越多的付费项目也展现了Keep急需变现的心理,也可能吓跑为了免费而来的用户。


认同与否定


Keep作为一名“移动的健身教练”,同样需要和健身房教练一样被大众认识、认同。认同的最好表现无疑是用户在运动结束后发一张打卡照片,在构建出自律健康的理想自我的同时,也表达了对线上或者线下健身模式的支持。

 

线上健身生态让每个用户的虚拟化身进入一个身体不同时在场的空间,只为通过锻炼实现更好自我的目标。在很长一段时间里,Keep的确构建了一个健身乌托邦——没有健身房里周围人的嘈杂,不会有健身教练拿着推荐单在你耳边唠叨,最重要的是还免费,你所消耗的就是一节视频课程几十MB的流量。只有你分享,才会被其他健身者看到。

 

健身文化中的社交体验被Keep切割开来,且自主权完全在用户自身。如果你将健身定义为自己独立的事情,你可以单向地和Keep视频课程保持联系;如果你热衷于通过健身建立社交联系,也可以以线上分享的方式连接现实的熟人和网络上的陌生人。

 
△Keep圈子功能
 

但是,这个乌托邦在Keep的现实盈利之路上出现裂痕。

 

从免费到部分收费,Keep让用户感到了不自由。当一个持有个性化健身目标的平台开始鼓励用户付费定制,用户自然会感受到背叛感,最明显的例子就是Keep运动兑换徽章的活动。过去的活动规则中免费用户可以选择完成目标后收入电子版徽章,付费用户则可以获得对应的实体徽章;而现在免费的入口被关闭,只剩下付费参与活动兑换徽章的选择。活动增加了门槛,用户开始叫衰。

 


线上教学的弊端也会渐渐暴露出来,会员、课程买了不少,真正的锻炼却不一定呈现正比例增长,最后仍然要面对解决用户自律的问题。

 

另一方面,Keep健身房等实体化运营活动也在抵消着线上健身承诺的利好。无论是联动APP的Keep线下健身房,还是今年2月官方宣布的与传统健身房的合作都离便携的手机健身房越来越远。APP用户转化为实体店流量,并非一朝一夕。

 

 

同时,Keep所在的专业健身赛道还要面临家庭场景下的游戏健身考验,Steam的体感运动游戏能让用户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实现运动流汗,而且可以体验更加多样化的运动项目。

 
 
以上种种都在动摇着Keep用户群体的信仰,当它明码标价,就要迎接阵痛期。


结语

 

Keep的迅速增长离不开健身文化的哺育,文化形成的关键是要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认知观念。只有当健身成为每个人都乐于遵循的生活方式,它才能拥有固定持久的消费群体。而现在的阶段,试图健身的人们还在和自律作斗争,APP能起到的作用和获得的回报自然不足。
 

参考文献:

[1] 涂炯,王瑞琳.(2019).在失控与控制之间:新技术嵌入下青年人的日常健康实践.中国青年研究,(12),21-29.
[2] 马婷.数字鸿沟与技术倒刺——健身App对群众日常体育健身的媒介应用影响研究[J].科技传播,2020,12(23):12-18.DOI:10.16607/j.cnki.1674-6708.2020.23.006.
[3] 徐立功.健身类App因何快速起步——从Keep App的成功谈起[J].出版广角,2015(Z1):160-161.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5.0939.
[4] Keep港交所招股书原文
https://www1.hkexnews.hk/app/sehk/2022/104254/documents/sehk22022501616_c.pdf



 话题互动 
您对健身文化的发展有何看法?
欢迎在留言区发表您的观点

 加入社群 

 推荐阅读 



 推荐收听 
 订阅关注 
行业窗口与顶尖新媒体【文化产业评论】已运维3000多期(持续8年有余,跨越3000多天),推送文化、旅游、体育领域专业优质文章7000多篇。【文化产业评论】始终秉承权威、专业、准确、及时、实用的特点,聚焦文化、旅游、体育等行业前沿动态、发展思考,直面新时代行业发展重大问题,融汇行业内外精英的观察和理解,得到了全国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公务员、企事业单位负责人、精英从业者的高度关注与大力支持,亦架设起沟通各方的畅通渠道,是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文化和旅游部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家电影局、国家新闻出版署、国家文物局、国家体育总局等有关部门,各地市政府,以及全国各文化、旅游、体育企业的重要助手。欢迎订阅关注!

交流/咨询/合作请加主编微信号:7759813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加入「文化产业评论」,这里,是你的舞台~

喜欢这篇吗?分享、点赞、在看,都安排上~

请给曹学燕打赏,您的打赏,平台都会给到作者个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