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数字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带来哪些产业机会?

文化产业评论作者团 文化产业评论 2022-06-18
第3532期文化产业评论
点上方蓝字「文化产业评论」关注并星标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留得住绿水青山,记得住乡愁。什么是乡愁?乡愁就是你离开这个地方会想念的。”没有文化的因素则很难有持久的乡愁。最近一个时期,围绕乡村振兴工作,中央各有关部门出台了多部文件,较多地涉及了文化与数字化的价值。文化产业评论(ID:whcypl)认为,这些信号预示着乡村振兴、数字经济、文化产业的交集将会带来激动人心的产业发展机遇。


作者 | 莘奇疾(文化产业评论作者团、三川汇文旅体研究院研究员)
编审 | 时光 

编辑 | 半岛

来源 | 文化产业评论


不久前,中央网信办、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乡村振兴局联合印发了《2022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以下简称为《工作要点》),繁荣发展乡村数字文化是其中一项重点任务,乡村振兴再次引发关注。

近几年,乡村、数字、文化这些关键词频频在国家级政策法规或各部委的文件中出现,并且呈现出交汇融合的趋势。乡村振兴是最终目标,以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用数字手段为乡村振兴插上腾飞的翅膀,则是愈发被各方所重视的手段,乡村振兴必须以文化繁荣为根基且离不开数字技术的支撑,也已成为共识。

作为专业媒体,文化产业评论(ID:whcypl)一直高度关注这些趋势,今天就以《工作要点》为切入口,围绕乡村数字文化发展加以探究,并从产业的角度谈谈发展的问题。



乡村文化领域的数字化实践


和很多文件一样,《工作要点》不是“横空出世”,而是基于很多实践的得失提炼而来。《工作要点》中“繁荣乡村数字文化”被列为一个单独模块,其中包括两大部分:加强乡村网络文化阵地建设、推进乡村优秀文化资源数字化。


由上表可以看出,文件中提到的主要工作多是近几年在重点推进的事项。

例如“净网”“清朗”行动,大众往往被一些关联的热点所吸引,类似娱乐圈整顿,而本次则强调其在乡村地区的重要性;乡村的宗教问题在某些地方表现得比较突出,如何规范相应的数字服务以使宗教工作健康推进,也是一个严肃且重要的任务;加大相应的优质内容供给、持续深化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等,都是一直在做的重点工作。

 

△推进数年的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已经成为各县区的标配,也大多具备了一定赋能乡村振兴的能力。图片源自人民网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持续推进的工作随着不断的深入发展,也延伸出新的应用场景。以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为例,理想中的县级融媒体中心能整合县级区域内所有的媒介形态,包括村村都有的户外广播,也就俗称的大喇叭。安徽潜山市龙潭乡的乡村文化建设有声有色,得到不少媒体称赞,而龙潭乡的经验中就有一条,充分县级融媒体中心与乡村“大喇叭”资源,将乡风文明宣传内容录制成音频,固定时间循环播放,引导破除农村铺张浪费、炫富攀比等不良风气,树立文明健康的乡风民风。

而在“推进乡村优秀文化资源数字化”部分中所强调的内容,已经有不少优秀的项目落地。

 

△为落实《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等文件的要求,2017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优秀村落建馆工作的通知》(建办村函[2017]137号),正式启动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建设工作。2018年4月28日,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正式上线。该博物馆定位是: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是百科式、全景式传统村落展示的数字化平台,也是传统村落学术资源的交流平台。截图于官网

 
△良户书院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山西高平良户古村蟠龙寨,这里历史悠久,文化遗存丰富。在乡土文化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过程中,相关企业对传统书院模式进行了数字化升级探索,与有关高校、基金会一道,秉承挖掘、传承、记录、弘扬中华文化使命的原则,通过线上平台和线下空间相结合,采用“互联网+文化+地图+场景+支付”的O2O模式,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图片源自中国小康网

 

△四川省南充市南部县八尔湖镇数字乡村馆很受村民与游客欢迎,人们可以通过充满科技感的“时间隧道”从古蜀穿越到古代、近代、现代、未来,在不同的场景中享受不一样视觉盛宴。图片源于花生数字

 

△2020年重庆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与腾讯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依托互联网企业的科技资源及能力,充分挖掘彭水独特的民族、文旅和生态资源。腾讯在彭水蚩尤九黎城推出了IP场景彭水“苗乡欢乐茶馆,将彭水地域风貌植入《和平精英》《欢乐斗地主》《欢乐麻将》游戏场景,实现每天千万人次开展“云游式”体验。同时项目还依托游戏IP打造联名非遗文创、农产品,并联合电商平台和主流媒体拓展销路,取得良好效果。图文源自上游新闻

 

△珠海的斗门莲江村现在是一个网红旅游目的地,主打“一家一品”和“农夫集市”沉浸式乡味体验项目,并通过“乡愁记忆”这种有浓郁文化特色的活动来助力,很好地推动了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而在这背后,数字化平台的应用与沉淀功不可没


以上案例大多属于以整个乡村为主体的数字文化建设,如果把范围扩大到乡村中的小团体或个人,则数字化手段应用得非常普及,尤其是类似直播带货、短视频等推广营销手段,乡村中的活跃人士早就能熟练使用。就像媒体所报道的那样,人们熟知的农副产品有了“吉祥物”,地方非遗成为动漫主角,直播带火乡间的古村落……数字文化正为乡村增添新动能。


政策分析


这么多成功的数字经济助力乡村文化发展案例,与政策的支持与引导密不可分,持续的政策之间有比较明晰的关联脉络。

《工作要点》基本上是对十九大以来相关政策的传承与部署,在“繁荣乡村数字文化”这一部分体现得非常明显。

直接的政策传承

《工作要点》所列的文化部分与以下几份文件直接相关。

2019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在第五部分列出了“繁荣发展乡村网络文化”的专题。
 

在2022年1月,中央网信办、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广电总局、国家乡村振兴局等印发了《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其中在“乡村网络文化振兴行动”中,分有“筑牢乡村网络文化阵地”与“推进乡村文化资源数字化”两大部分以及一个“深入推进乡村核心文化资源数字化”专栏。这份文件有些承前启后的意味:向前呼应且细化了《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往后则带出了本次发布的《工作要点》。
 

而国务院在3月份发布的《国务院关于落实<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分工的意见》,则是将与乡村文化建设的相关责任分解到了各相关部委,本次《工作要点》的推出可以视作是有关部门按照国务院的要求制定了在这个领域内本部门本年度的具体工作内容。
 

另外,2021年4月,中宣部印发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十四五”重点项目规划》,明确了23个重点项目,其中类似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工程、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工程、农耕文化传承保护工程、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利用工程等,都与本次发布的《工作要点》有直接关联。

延伸的关联政策

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乡村振兴的地位如此重要,数字经济的重要性也毋庸置疑,二者都是我国“十四五”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文化的繁荣发展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不少重要的政策文件中,或多或少都会有与乡村文化数字化建设相关联的内容。 


例如《乡村振兴促进法》、近几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是如此,前不久文旅部等六部门推出的《关于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两办发布的《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等文件中,也有相应内容。

再如2021年12月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中,有专门篇章对数字乡村建设进行规划,也涉及乡村文化建设;前不久两办印发的《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同样对乡村文化建设领域的数字化做出了安排。

 

融合带来的产业机会


融合是这几年的热词,不管是政策还是产业,都显现出明显的融合趋势,《工作要点》强调的就是数字化与乡村振兴的融合,而本文所聚焦的文化领域,则是数字经济、乡村建设、文化产业三个方面产生交集与融合,表面上缩小了覆盖面积,但实际则创造了崭新的产业机会。

直接创造出一个巨大的市场

快速发展的乡村文化数字化建设,给相关技术公司带来了大量的项目机会,开辟了新的业务领域。

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7.8%,按照规划,到2025年我国的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要达到10%。这意味着,在我国经济规模已非常巨大的前提下,数字经济要保持每年5%以上的增速才可实现规划目标,而这样的增速将会带来极为广阔的市场空间。

即便我们把范围缩小的《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所罗列的文化部分,也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体量。不管是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还是文化大数据建设、乡村文物资源数字化永久保存与开放利用、各类线上博物馆建设,在实践中都会转化为一个个具体的实施项目,事实上,在当前每一个被广泛报道的乡村文化典型案例背后,都有一家或多家技术公司的身影。这些大大小小的项目不但会给腾讯这样的巨头以足够施展空间,也会给很多中小企业以快速崛起的良机。

如果我们留心的话会发现,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技术公司在市场与政策的双重引导下开始涉足文化、文旅领域,越来越多的参与者也能很好地推动这个领域的健康发展。
 

在传统业务增速日渐放缓的当下,融合了数字技术、文化因素、乡村特色的这个领域绝对是值得广大技术公司重视的一片蓝海。

间接带动更多的个体发展机会

如果说上述市场机会主要由政府主导或创造,市场主体如欲参与有一定门槛,那么随着乡村数字化水平不断提升、乡村文化的数字化程度日渐提高,会创造出更多适合个体发展的空间。

有学者就发展数字乡村文化方面总结了四个常见的也是主要的方向:创作乡村数字文化精品、促进特色农产品销售、挖掘活化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与打造品牌IP、开发乡村沉浸式体验项目。前三个领域就非常适合个人或者小团体施展自己的才能。

在我国,还有超过5亿人生活在乡村地区,尽管未来城镇化还将不断推进,乡村的居住人口会进一步降低,但这仍旧是一个巨大数字。

最近一段时间遭遇些许困扰的李子柒,原本便融合了文化、乡村、数字化等标签,是再典型不过的个人案例。


当然,成为“李子柒”需要多种因素的合力,但祖国大地众多的美丽乡村之中,悠久农耕文明所积淀的深厚文化和民俗,也足以支撑众多有梦想的人,搭乘数字化的列车,在乡村文化振兴的道路上,实现自己的价值。
 
部分参考资料:
[1]伊彤,王海峰,张国会,等.北京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评价研究[J/OL].中国科技论坛,2021(8):82-89.
[2]贾秀飞.复合语境下技术赋能数字乡村建设的运行逻辑与实践检视[J].电子政务:1-14.
[3]国务院关于落实《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分工的意见_2022年第10号国务院公报_中国政府网[EB/OL].[2022-05-08].
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2/content_5683841.htm.
[4]中央网信办有关负责人就《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答记者问_解读_中国政府网[EB/OL].
[2022-05-08].http://www.gov.cn/zhengce/2019-05/17/content_5392516.htm.
[5]刘洋,肖远平.数字文化产业赋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市场逻辑、跨界效应及现实向度[J/OL].理论月刊,2021(12):100-108.

与文章主题相关的网络公开新闻报道




 话题互动 
您对乡村数字文化发展有何看法?
欢迎在留言区发表您的观点

 加入社区 

 推荐阅读 


 推荐收听 
 订阅关注 
行业窗口与顶尖新媒体【文化产业评论】已运维3000多期(持续8年有余,跨越3000多天),推送文化、旅游、体育领域专业优质文章7000多篇。【文化产业评论】始终秉承权威、专业、准确、及时、实用的特点,聚焦文化、旅游、体育等行业前沿动态、发展思考,直面新时代行业发展重大问题,融汇行业内外精英的观察和理解,得到了全国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公务员、企事业单位负责人、精英从业者的高度关注与大力支持,亦架设起沟通各方的畅通渠道,是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文化和旅游部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家电影局、国家新闻出版署、国家文物局、国家体育总局等有关部门,各地市政府,以及全国各文化、旅游、体育企业的重要助手。欢迎订阅关注!


交流/咨询/合作

请加主编微信号:7759813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加入「文化产业评论」,这里,是你的舞台~

喜欢这篇吗?分享、点赞、在看,都安排上~


请给莘奇疾打赏,您的打赏,平台都会给到作者个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