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除了高考作文的难易,我们还能从中看到什么?

文化产业评论作者团 文化产业评论 2022-06-18

第3556期文化产业评论

点上方蓝字「文化产业评论」关注并星标

6月9日,除上海延期外,全国其他省份的高考圆满落幕。据教育部统计,今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1193万,比去年增加115万,人数创历史新高。与往年一样,今年的高考作文题目再次冲上了热搜,其中取材与中国经典名著《红楼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围棋”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命题再次引发关注……


作者 | 小军哥(文化产业评论作者团、三川汇文旅体研究院研究员)
编审 | 时光 
编辑 | 半岛
来源 | 文化产业评论


2022年6月7日上午,2022年全国统一高考今天拉开帷幕,上午11:30分首场语文考试结束。今年高考共有7套高考语文试卷,包括教育部教育考试院统一命制的全国甲卷、全国乙卷、新高考I卷、新高考II卷,以及北京、天津、浙江3套自主命题卷。


其中,引起网友最热烈讨论的是全国甲卷取材《红楼梦》“大观园试才题对额”的考题,以及全国新高考Ⅰ卷“本手、妙手、俗手”三个围棋术语内涵阐释与感悟等选题。而“全国甲卷·难”话题更是冲上微博热搜,有网友调侃:“这题目,曹雪芹来了也得复读……”


△6月7日微博热搜排名前3话题及网友留言截图


今年恰逢党的二十大即将胜利召开,也是“双减”政策出台后的首次高考。在重要的时间节点上,今年高考作文题目有何特点?透露出怎样的教育改革信号?对推动文化与教育融合、加强中小学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哪些启示?今天文化产业评论(ID:whcypl)将就此进行解读。


为什么高考作文会带来如此深刻的领悟
历年高考语文的试题,尤其是作文题目都备受关注。与去年一样,今年高考作文题的选题重点围绕时代重大事件、生活哲思、经典名著等内容展开,充分彰显了时代主题和传统文化在现代教育中的地位。

文化产业评论(ID:whcypl)盘点发现,今年高考7套高考语文试卷8个作文命题,涉及时代主题与重大事件有2个,分别是“全国乙卷·双奥之城”和“新高考II卷·中国新青年”;涉及生活哲思有3个,分别为“北京卷·在线”“天津卷·烟火气”和“浙江卷·人才说”;涉及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3个,分别是“全国甲卷·红楼梦”“新高考I卷·围棋”和“北京命题试卷·古今互鉴”。

 

 △

2022年高考全国甲卷语文作文试题


高考作文题目从某个侧面反应的时代发展脉络和古今兼容的传承精神。回顾今年高考作文8个选题,全国甲卷《红楼梦》“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以及全国新高考Ⅰ卷“本手、妙手、俗手”三个围棋术语内涵阐释这两个选材,之所以引发广泛讨论和热议,主要是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密切关系。

 

△2022年全国新高考I卷语文作文试题


教育的本质是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根脉和精魂,更是以文化人、立德树人的本源。文化产业评论(ID:whcypl)梳理近年来高考语文作文命题发现,以古观今、传统文化的主题在高考作文命题中早已频繁出现,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提取素材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趋势。
例如,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I作文选题: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对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等“中国关键词”较为关注。请从中选择两3个关键词,写一篇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的文章。其中,一带一路、中华美食、长城、京剧则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元素。

 

 △

中国国粹·京剧资料照片(图源:搜狗百科)


在地方自主命题试卷中,如2019北京卷作文选题:

“韧性”是指物体柔软坚实、不易折断的性质。中华文明历经风雨,绵延至今,体现出“韧”的精神。回顾漫长的中国历史,每逢关键时刻,这种文明的韧性体现得尤其明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需要激发出这种文明的韧性。要求考生以“文明的韧性”为题,从中国的历史变迁、思想文化、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社会生活及中国人的品格等角度思才,写一篇议论文。

 

△世界文化遗产·长城(图源:搜狗百科)


再如,2020年全国新高考卷II作文选题: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无论读书还是行路,我们都会与地名不期而遇。有些地名很容易让你联想到这个地方的自然特征、风土民情、历史文化、著名人物等,电视台邀请你客串《中华地名》主持人,请以“带你走近XXX(地名)”为题写一篇主持词。

此外,2021年全国乙卷作文选题取材于《易·繫辞下》:“弓矢者器也,射之者人也。”以“弓矢的’的启示”,引导考生将把学习作为一种责任担当、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新高考Ⅱ卷作文以传统书法“人”部首结构为题,以漫画形式和双关内容引导考生认识“写人与做人”的辩证关系,均体现了以文化人的教育目标。

 

△“弓矢的”寓意图(图源:网络)


今年高考作文释放哪些教育改革信号?


纵观2022年高考试卷命题、特别是高考语文作文试题,除了引导学生加强中华经典名著诵读、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外,重点回应和检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民教育中“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成效,对于推动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具有重要的战略指引作用。
一是显露了传统文化教育的导向作用。
从今年7套高考语文试卷及8个作文命题来看,试题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选材注重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精髓,试题设问既引导学生在深刻理解其内涵的基础上借鉴古人智慧、汲取精神力量、树立文化自信,又引导学生立足现实、融通古今资源、面向未来创新。
例如,全国乙卷论述类文言文阅读材料选自西汉史学家刘向创作的《说苑·贵德》,文章以吴起告诫魏武侯国之宝在德不在险、晏子劝说齐景公供养老弱孤寡等历史记载,引导考生领悟儒家“以德化人”的德治主张和“政在养民”的民本思想,激发了中小学生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的学习热情。

 

△刘向《说苑·贵德》寓意图(图源:网络)


再如,全国甲卷语言文字运用I材料选择有关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等与数字技术融合的新闻报道,通过“云展览”“线上博物馆“博物馆+高科技”让让越来越多的历史文物“活,激发考生对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的浓厚兴趣和传播热情。相信,高考之后很多考生都会跟着“考题”去参观。

 

△故宫腾讯沉浸式数字体验展(图源:故宫博物院)


二是强化了传统文化教育回归本质的要求。
全国甲卷作文题目材料选自《红楼梦》,以“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情节为背景,从众人给匾额题名,或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根据情境独创,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引导学生以客观的态度对待理解中华文化深厚底蕴,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开放思辨。同时,也折射出传统文化在美育教育中的价值。

 

△电视剧《红楼梦》“大观园试才题对额”剧照


据公开报道显示,近年来,全国大中小学开展“传承的力量”学校体育美育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在全国中小学建设近3000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学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各方面。但从今年高考作文社会反应面可以看出,教育和文化部门仍需为传统文化教育付出更多精力。
全国新高考Ⅰ卷的材料与围棋有关,要求考生围绕“本手、妙手、俗手”三个术语谈感悟和思考,从一般作文的形式逻辑上升到了哲学思维的辩证逻辑,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想观念、时代精神、道德规范,丰富了其内涵和外延,改变了围棋仅是娱乐游戏的传统认知,让其回归到了教育的本质要义。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围棋


三是引发了传统文化教育路径的新思考。
今年年高考是‘双减’政策发布之后的首次高考,从高考试卷的命题上充分释放服务‘双减’改革的鲜明信号。其中,传统文化内容依然是个重点部分,且阅读理解类和作文类的比例呈现出越来越重的趋势。如,全国甲卷语文试卷的涉及传统文化素材的“论述类”试题有9分、“古诗文阅读”试题有34分、“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作文为60分,两项合计就高达103分。

 

 

与此同时,分析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以及新闻报道不难发现,传统文化在试题中的比例逐步增加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在一分定输赢的高考中,国学知识的储备正在成为决定成败的关键。然而,由于中小学校语文教师传统文化知识涉猎面较窄、教学模式相对单一,存在优秀传统文化课枯燥乏味、内容难懂,学生普遍不愿意学习等现实问题。
今年2月,文旅部、教育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利用文化和旅游资源、文物资源提升青少年精神素养的通知》,要求文化和教育部门推进“文教合作”机制,面向青少年开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升青少年精神素养。为此,探索文化与教育融合育人路径应成为校园传统文化教育的新课题。


推动文教融合拓展传统文化育人新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要让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在广大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2017年中办、国办出台《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并明确提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国民教育各领域。

 

△《2022中国诗词大会》剧照(图源:央视资料照)


2017年3月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明确规定,国家鼓励和支持公共文化服务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教育功能,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


2021年4月,中宣部印发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十四五”重点项目规划》,明确要求,从中华文化资源宝库中提炼题材、获取灵感、汲取养分,积极推动传统文化内涵更好更多地融入生产生活、贯穿国民教育始终。


2021年2月,教育部以“一号文件”形式印发了《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要求以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三科为主,艺术(音乐、美术等)、体育与健康学科有重点地纳入,其他学科有机渗透,“3+2+N”全科覆盖。

 

△2021年教育部以“一号文件”截图


综合上述相关政策和国家“双减”工作的决策部署,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文化产业评论(ID:whcypl)认为,各级教育和文化旅游部门应围绕拓展公共文化服务与教育融合育人功能,通过创新融合机制、实施文化工程、打造特色课堂等形式,积极探索建立“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特色育人模式。


一是创新协同育人工作机制。


各地政府应聚焦以文促教、以教促文的双向赋能目标,成立由文旅和教育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文教融合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文教融合、传统文化教育及研学旅行工作的统筹规划和组织指导。可参照教育部《中小学法治副校长聘任与管理办法》,出台中小学校美育副校长选派机制,由文旅部门选派或聘任优秀艺术家、文化艺术骨干兼任学校美育副校长,参与学校传统文化教育为重点的美育教育等日常协调工作。

 

△2019年广东省中小学校美育改革发展成果交流活动(图源:深圳市教育局)


二是实施特色文化育人工程。


要针对中小学生思政教育和课外实践需求,深入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工程,持续用主题文化活动和研学产品引领校园文明风尚;实施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工程,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习基地、非遗进校园优秀传习基地创建工作;实施高雅艺术进校园工程,鼓励文艺院团为各级各类学校订制一批师生喜闻乐见的校园剧目;实施校园书香文化浸润工程,探索形成“一校一套书单、一周一次经典诵读、一月一次征文比赛、一年一次校园读书节”的长效机制。

 

△四川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教材《可爱的四川》(图源:封面新闻)


三是打造沉浸式教育新课堂。


针对公共文化服务与学校教育融合的“空白点”和“双减”背景下的特殊需求,统筹校外研学旅行基地(营地)、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景区、工业旅游基地等特色文化旅游资源,打造“行走的课堂”;深入开展“戏曲进校园”“非遗进校园”等常态化活动,组织精干文化师资队伍,开设特色传习班,打造“带不走的课堂”;开通校园文化直通车,通过中小学校“点单”,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接单”,打造送上门的文化艺术课堂。

 

△乐山市实验小学表演的《贵妃醉酒·百花亭》(图源:乐山市文旅局)


结语


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历久弥新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是中国人民奋发有为的精神家园。而教育工作则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把我国由文化大国建设成为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相信,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全面融入国民教育各领域全过程,一定培养出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话题互动 您对2022高考作文题目有何看法?欢迎在留言区发表您的观点

 加入社区 




 推荐阅读 



 主题阅读 

⊙直播带货终于对高考志愿下手了

⊙高考填报志愿?文化产业管理了解一下

⊙00后选大学看什么?当然是录取通知书了!


 订阅关注 

行业窗口与顶尖新媒体【文化产业评论】已运维3000多期(持续8年有余,跨越3000多天),推送文化、旅游、体育领域专业优质文章7000多篇。【文化产业评论】始终秉承权威、专业、准确、及时、实用的特点,聚焦文化、旅游、体育等行业前沿动态、发展思考,直面新时代行业发展重大问题,融汇行业内外精英的观察和理解,得到了全国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公务员、企事业单位负责人、精英从业者的高度关注与大力支持,亦架设起沟通各方的畅通渠道,是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文化和旅游部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家电影局、国家新闻出版署、国家文物局、国家体育总局等有关部门,各地市政府,以及全国各文化、旅游、体育企业的重要助手。欢迎订阅关注!


交流/咨询/合作请加主编微信号:7759813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加入「文化产业评论」,这里,是你的舞台~

喜欢这篇吗?分享、点赞、在看,都安排上~

请给小军哥打赏,您的打赏作者个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