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底、基金和股票——资本在电影市场的各种不同玩法
文化产业评论:金融资本与电影行业的融合有一个漫长的酝酿过程。计划经济时代,电影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出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拍电影可以向银行贷款,再后来,民营资本被放开,一些电影企业可以依靠自有资金进行投资、实现盈利,行业外资金也被允许进行股权或项目的投资,而发展到现在,可以看到金融已经渗透到电影业的各个环节中,并反向促使整个电影产业链不断整合,对电影产业中资本各种不同介入方式的评价也褒贬不一,今天我们就来分享一下分析电影产业金融热的观点。
作者:何小沁
来源:新浪娱乐
2016年才过三个月,国内电影总票房竟已报收100亿,紧接着传出的消息便是《美人鱼》票房突破30亿,此时距离《捉妖记》看似不可撼动的24亿多票房冠军纪录只过去不到半年。电影市场发展步速如此迅猛,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连资历丰富的业界前辈也忍不住慨叹一句,这真是敢叫日月换新天。
仅半年时间内我们就先后听到过这样的新闻:徐峥没等《港囧》上映就先把近半票房收益卖给了21控股,周星驰也在《美人鱼》上映前就收到了巨额保底金,《叶问3》目前还没在大陆公映,但据说已经在股市上收回了投资……这些先声夺人的神奇收益都是如何实现的?每部电影都可以这样有钱任性吗?
电影运作愈发复杂,电影公司也越来越高深莫测:成立不到十年的儒意影业在短短两周时间内,估值便从15亿变成了27亿;总票房狂揽18亿的《小时代》系列和成本约2000万、票房却只有300多万的艺术片《飞越老人院》都出自同一家投资公司,票房与预期并无太大差异。这些公司葫芦里卖的都是什么药?
新浪娱乐了解到,本身与资本密不可分的电影市场,早已不是创作者们的自留地,一个个惊人的票房数字背后,浮现出越来越多出神入化的金融推手。他们坐拥雄厚身家,对市场风向保持敏锐嗅觉,善于数据分析和资本运作,能在不同领域来去自如呼风唤雨。中国电影业正在全面金融化,金融投资人也纷纷迷恋上电影,《捉妖记》、《寻龙诀》、《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美人鱼》这样国产超级大片的运作,需要一整套金融机制来保驾护航,这层“镀金”是电影产业变身进化后的必然形态。
金融对电影来说,只是个奔忙在幕后各个环节的提供者和服务者吗?金融会是力促电影产业不断优化整合的推动者,甚至在未来成为电影自身演变的引领者吗?当电影或主动或被动地得到资本的助推,市场是否会更加热闹繁荣?金融进入的同时,电影业是否会成为另一个房地产,风险和隐患在暗中悄然滋生?
1电影圈金融玩法大摸底:票房保底、股市变现……天惹这些真的看得懂吗?
今年春节档的《美人鱼》票房突破三十亿大关,再次刷新华语影史纪录,其背后独特的金融运作手段也引起业内关注与好奇。据多家媒体报道,在《美人鱼》上映初期,三家出品公司共同为周星驰开出了16-18亿(一说五家20亿)的天价保底金额,主保底方为和和影业,其他公司通过认购其发行的基金产品的方式参与。资料显示,和和影业的主要股东为五矿国际信托公司和和和基金,均有丰富投资经验,基金的法人代表更是私募出身。从结果来看,这是一笔“多赢”的买卖,不仅星爷的权益提前得到了保证,保底方也赚了个盆满钵满;前期参与程度不高的公司,也在不断上扬的公司市值上得到了丰厚回报,皆大欢喜。
还记得周星驰的上一部作品《西游降魔篇》吗?他同样签了保底协议,结果却跟华谊因票房分红撕破脸闹上法庭,双方不欢而散。这回《美人鱼》显然有了前车之鉴,请来职业操盘手参与,以私募基金的形式融资,使整个资本运作过程变得私密、专业、可靠。这些来自金融界的操盘熟手能在短时间内利用金融杠杆撬动大量资本,也能最大程度力保每个参与方都稳赚不赔——并且,与一些影视圈人不同,私募出身的人行事风格神秘低调,新浪娱乐多方辗转求证,《美人鱼》幕后几家核心公司对涉及保底与基金等细节问题均默契地三缄其口。
不过,通过已有信息我们还是可以感觉到,短短几年时间内,从周星驰个人到国内电影行业,在资本运作上都变得经验丰富、手法熟稔了。尤其是近几年来的国产商业大片,几乎每一部都要在上映前套上金融保险。徐峥在《港囧》上映前预先将票房47.5%的收入卖给21控股,但徐峥本人又是21控股的股东和非执行董事,这样他在电影还未上映时便获得1.5亿收入,上映后更是身价一路飙升,这次交易过程被业内称为“左手倒右手”。
《叶问3》与《港囧》类似,还未上映便在股市里狠赚了一笔,已经收回拍摄成本。据该片投资方、上海快鹿集团董事局主席施建祥向新浪娱乐介绍,因成功邀请到拳王泰森加盟以及此前海外票房表现优异,他对《叶问3》的内地票房前景十分看好,因此已经提前将内地票房收益权的55%以1.1亿元现金的价格卖给了香港十方控股。就在这笔交易成交前后,施建祥又成为了十方控股董事局主席,当于“自己卖给自己”。
《叶问3》投资方此番倒手成果如何呢?根据相关报道,2月23日十方控股现价上涨5.3%,2月24日涨8.78%,而另一家以认购基金的方式投资《叶问3》票房收益权的另一家A股上市公司神开股份更是一度涨停板。此次注资还促进了十方控股早就有意为之的企业转型——近五年来,十方控股主营的报纸业务营收不断下跌,早就有意向影视圈转型。资本的青睐、《叶问3》的表现,都可能令十方控股成为影视资本市场一匹新的黑马。“电影不但能为电影市场带来新亮点,也能给资本市场带来新的增长力。如果说资本市场是一个发电站,电影则像永动机和生产队。”施建祥对新浪娱乐说。
我们重新来梳理一下这几个流行概念:
什么叫保底?保底就是制片方和发行方在电影上映前打一个赌,发行方猜一个票房数字,制片方觉得划算就签订协议,然后发行方马上把这笔钱支付给制片方。电影上映完如果票房没达到这个数额,那就算保底方亏损倒霉;如果超过了这个数额,发行方就有权利按照协议规定的比例,比平时多拿一些分成。
为什么要赌呢?因为从制片方角度来说,这样可以在电影没上映时就收回不菲回报,心里踏实;而对于发行方来讲,也有了提高分成比例的机会。当然,每年能让人对票房有十足信心的导演和作品并不多,为了拿下发行权,签保底协议也成了一种“抢单”手段。举个例子,人人都知道《美人鱼》会是一块肥肉,据传博纳于冬也表态愿为《美人鱼》保底,但最终还是有强大基金背景的和和影业“中标”。
早在2002年,于冬就曾以保底分账的方式拿下《天脉传奇》发行权,是国内保底第一人,近几年保底案例更是屡见不鲜,比如《心花路放》保底5亿,《后会无期》保底3.5亿。只不过现在基金加入进来之后,赌局玩得越来越大了。是赌就有风险,赌资全砸手里也不是不可能。如《一步之遥》保底金额据传高达10亿,但最终票房才刚过5亿,思聪家的万达要哭了。
什么叫基金?打个比方就是村里每户人家都有点闲钱,但是不知道可以干什么,于是大家商定凑足一份工资,共同聘请一位猎人。猎人上山去打猎,如果他确实有能耐,打回来的猎物价值远超他的工资,那村民们就成功做到了“钱生钱”,当初出钱多的村民可以多分点肉,出钱少的就少分点。但如果猎人只会吹牛,实践证明是个废物,村民们的钱也就悲催地打了水漂。私募基金就是村里几个关系好的人偷偷商量,完成上述过程,其他人不会知道猎人的工资是哪来的。
私募股权基金(PE)是私募基金的一种重要形式,投资对象是非上市公司的股权,等该公司上市、并购或者管理层回购后,再卖掉手里的股票赚钱。比起要求严格、周期死板的银行贷款,这种方式无疑更合电影人的胃口,能把社会上的闲钱、热钱都拢进怀里。另外别忘了,目前国内电影行业对境外资金有严苛的限制,尤其是发行和放映领域,但私募基金是可以和境外资本合作的,可以一定程度避开国家对外资并购的限制。
在好莱坞,行业外资金投资电影大约占电影总投资的50%,这些投资大部分都是以私募股权基金方式运作的。在中国,近年来一级市场的私募基金和创投机构不断成立电影基金,迄今以影视业为主要投资方向的私募基金已有近30只,总规模数百亿,同样以入股公司为主流。
股票就不用说了,是每个主流电影公司除票房外都十分关心的指标,华谊、光线、博纳等大公司的股价某种程度上都是电影票房的晴雨表。现在商业大片的出品方、发行方数量越来越多,一部大卖的电影,票房层层瓜分下来,每家获利可能并不多,这时股市上的收益可能才是一些公司更为关心的。周星驰的比高集团股价颓靡多年,《西游降魔篇》没上映便开始刺激其上涨;光线在《美人鱼》票房大捷后喜形于色的理由大概也是市值。
2金融强势“入侵”电影业背后啥猫腻:从单一投资到打通全产业链,电影的也是金融的。
近几年来随着中国电影市场发展壮大,我们能直观感觉到的是,整个电影行业像一个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制作、宣传、放映环节之间的关联愈发紧密,边抱团边共同加速前进。为前进提供动力的,则是不断累积和流动的金融资本,它们将国产商业片的体量做大,并以种种层出不穷的工具和手段,将以往分散的财力、物力、人力融会贯通,助推中国电影产业进一步发展。我们会发现,关于电影的新闻报道中开始出现越来越多令人似懂非懂的金融术语,越来越多拥有金融从业背景的人开始向影视行业跨界。
“我们06年成立公司,09年进入这个行业,那个时候影视公司是没有人愿意买的,投资也仅限于股权投资或固定回报投资。那时电影投资金额和票房产出都不多,几个投资方的自有资金攒一下就够,票房过亿都是不敢想的,总体没有太多金融参与的痕迹。银行贷款也可以,但得有抵押,光靠个人信誉是不可能的。”儒意影业总经理席小唐在回顾公司十年来的发展历程时说。
而这一切在去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5年10月,儒意影业获得天神娱乐设立的文创基金投资,投资金额高达13.23亿元现金,文创基金持有49%股权,这意味着,儒意影业的估值攀升至27亿元。而就在这一事件发生的两周之前,中技控股对儒意影业的收购报价还是15亿,两周时间,身价翻了近一倍,金融大鳄手笔之大令电影界振奋。
一家规模并不大的影视剧策划及制作公司,为何能被资本市场看好?“影视行业和传统行业的不同在于,传统行业是提供产品和服务,除非有重大政策调整,一般获利情况都是可以预见的。影视行业即便连投十部都赚钱,但第十一部还是很可能亏,这种特殊的行业属性决定资本在选择公司的时候只能进行综合的主观性推断,看过去的作品质量、口碑、票房,这也要求影视公司不断创新,每一部作品都要有所突破。”
据席小唐介绍,儒意影业自成立以来,已经参与策划出品《致青春》《老男孩》《小时代》等卖座电影及《北平无战事》《琅琊榜》《芈月传》等热播剧。另据了解,儒意上属公司拥有图书出版业务,手里掌握大量IP资源,这些既往业绩和未来潜力,都成为了提升估值的筹码,在资本市场上变得抢手。
儒意影业执行董事柯利明本身就是投资人出身,有海归金融背景,善用金融思维评估项目价值,借助数据预判风险,然后整合资源,卖给资本市场。相比很多大企业家和制片人,这位不过三十岁出头的电影幕后推手不太愿意高调行事,尽管外界经常以“一夜暴富、身家上亿”等传奇字眼来形容他。
儒意从成立到现在刚好走过十年时间,这十年间,正是中国电影行业逐步加速金融化的时段,如今金融在电影界的影响力已经今非昔比。“现在电影市场发展迅速,很多人往里进,大家都想投好项目,但没有那么多好项目怎么办?那就看公司,很多上市公司利用金融杠杆可以获得成倍的利润,所以上市公司更愿意收购影视公司,包括很多导演工作室都会被并购。大概从15年开始,贴票房开始流行,其实也是将票房证券化的手段,用添量资金投入,最终利润体现在报表、股票等上市公司层面,这些都是金融对电影的影响。”
不得不说,电影行业比起金融还是太年轻了。当金融“老大哥”拉起电影“小弟”的手时,市场前景就变得更加复杂,也更加好玩了。
这一切又是如何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呢?在中国,金融资本与电影行业的拥抱,其实有一个漫长的暧昧期和感情酝酿过程。计划经济时代,电影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出资,拍电影更像完成任务;后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拍电影可以向银行贷款;再后来,民营资本被放开,一些电影企业可以依靠自有资金进行投资、实现盈利,行业外资金也被允许进行股权或项目的投资;发展到现在,金融已经渗透到电影业的各个环节中,并反向促使整个电影产业链不断整合优化。
在02年之前,民营资本与国营企业之间的关系可谓“暗渡陈仓”,直到02年《电影管理条例》颁布,民营资本才终于可以投资拍片了,但注意只能是“参与投资”。十六大之后的03、04年,国家又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正式放开了民营资本独立制作电影的权限。据统计,03-06年间,中影集团每年的制片成本约为3亿元,其中超过70%融资都来自社会。06年,电影《夜宴》经大量融资完成制作,成为金融资本试水电影业的范例。
不过这些社会游资往往都是盲目跟风且不专业的,几年内影视行业便开始出现泡沫,许多投资血本无归。08年又出现金融危机,传统企业遭受冲击,社会闲散资金严重缩水——以上种种惨痛遭遇打消了创业者的信心,建立新的融资渠道成为燃眉之急。
在金融进军电影业的过程中,2010年国务院颁发的《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具有里程碑意义——电影业终于大大方方向金融机构敞开了怀抱。《意见》里写道,“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电影企业的支持力度,支持具备条件的电影企业通过多种融资手段拓宽融资渠道”(简单说就是鼓励金融资本进入电影行业)、“积极探索建立电影风险投资机制,鼓励大型企业通过参股、控股等方式投资电影”(可以看作电影私募基金的雏形);而“规范产业数据统计工作,保证电影市场信息全面、准确、公开、透明”等也为金融化铺了路。 为什么股权投资如此重要呢?因为正是有了股权投资,大的金融机构才能将一个个独立公司之间的业务打通,严格把控成本、风险、进度的控制,将产业链进行优化和整合,发挥出联动效应。
既然金融与电影的联姻由来已久,为何近两年打得格外火热?
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阶段,或许可以从好莱坞历史上找到对应。早在20世纪20年代,十多家好莱坞大公司的资产便已控制在华尔街银行家手中。美国股票市场低迷时,银行利率持续走低,华尔街资金扩张,有的私募资金规模一度达到百亿美元。金融资本如此庞大,自然要寻找新的盈利点。近的话还可以看看我们的邻居韩国,97年亚洲金融风暴过后,恰好迎来了电影产业的崛起时机。文化产业的特殊性决定,它与整体经济状况的周期往往是逆反的。
近两年中国实体经济、股票市场不景气,银行利率下行,而电影市场却在疯狂扩张——《寻龙诀》等大片的出现表明,中国电影的工业化时代已经到来,大投资、大阵容、大制作的“高概念电影”成为重要档期主流,有丰富的投资空间;2014年国内年度总票房近300亿,2015年便440亿,同比增长48.7%,一年的增幅就相当于美国上世纪90年代十年的增幅,总体投资回报率很可观。
电影行业是个比较特殊的行业,没什么固定资产可以抵押,银行贷款相对困难。国内电影公司又普通比较年轻,规模和集中度有限,达不到上市条件,制作融资、宣传排映能力存在短板。因此当实力雄厚的金融机构进入电影业,电影公司便可委托他们来进行专业的资本运作,由他们来打通上下游环节的任督二脉,省时省力又省心。
3风险之下,电影业需要反抗“侵略”吗:完片担保、拼盘投资……未来更多玩法有待解锁
如今大量资本涌入,为国内电影业飞跃发展插上一双翅膀。不过我们还是要有一个疑问:金融对电影真的百利无一害吗?
“就举一个例子”,一位业内人士对新浪娱乐说,“过去我买一本很火的小说可能只需要200万,但是现在人人都在砸钱抢IP,可能要1000万才能拿下来。它真的值这么多钱吗?拍出来能回本吗?任何行业资本过多都不见得是好事,不然房地产泡沫怎么来的?”
过去电影投资只能依靠政府拨款、银行贷款、自有资金、外部直接投资等,而现在,电影基金、风险投资、版权预售、广告植入等新的融资渠道层出不穷,大电影公司可以上市、贷款、发债券,小公司也可以跟私募基金合作,找钱不再是什么难事。而由于股权投资者正在将上下游之间的壁垒打通,连末端的放映领域都开始受到资本的操控。在这种环境下,国产大片体量越来越大,数量越来越多,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无情了。对于中小成本电影来说,或许它们的生存空间会受到更加严峻的威胁。
当然,金融只是一个工具,归根结底还是取决于操纵它的人。其实对于目前的国内电影行业来说,金融的参与还远没达到成熟阶段。未来中国电影行业怎样才能更好地利用这柄双刃剑,让它为己所用,而不是成为它的傀儡呢?
首先应有信息透明、数据权威、版权完善的产业环境,资本的运作需要有权威可信的信息数据,而版权对于没有实体资产的电影作品来说,可以成为融资条件,一旦失败也可以作为质押(编辑注:债务人或第三人将其动产或者权利移交债权人占有,将该动产作为债权的担保,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有权依法就该动产卖得价金优先受偿)。好莱坞早已经将版权切割并证券化,因为电影票房只占收入的一小部分,DVD、品牌授权、衍生品等才是收入大头,可以连续获利几十年,这些都会反过来刺激投资,形成良性循环。
其次应培养跨专业复合型人才,金融化后的电影市场对从业者的素质要求会更高,从电影摄制到发行、推广,从信息收集到流程管理,从规避风险到保证回报,从法律到经济到艺术,方方面面都要通晓,既懂电影又懂金融的专业管理人才会变得非常吃香。现在,有的高校已经开设了项目评估研究所等电影、金融跨行业研究机构。
作为电影人,还应对资本的蜂拥而至保持冷静清醒的认识,不能空有豪赌激情,还要做好风险评估及应对的准备。中国电影业中的风险,除了拍摄许可、电影审查和市场自然淘汰外,其余的如完工风险、投资风险,其实都是可以人为分摊化解的。
和力辰光董事长李力也是一位投资界出身的电影人,他一手打造的《小时代》系列的成功让李力看到,金融思维在电影圈里同样行得通。于是继《小时代》后,他又制定了新的基于热门IP之上的系列电影计划。与此同时,李力决定利用自己过去的资源优势,建立起一套“中国特色的完片担保制度”,为系列电影保驾护航。
所谓完片担保,就是给电影拍摄过程上个保险,由担保公司负责全程监督,保证剧组按规定的时间和预算完工,来保障投资人的利益,这项担保服务在好莱坞已经有半个世纪的运作经验。张艺谋拍《满城尽带黄金甲》时,就从美国聘请了专业的第三方担保公司来从事这项工作。
“在美国还没有完片担保制度的时候,很多电影公司跟现在的中国一样,也是血本无归,直到金融产品出现,金融倒逼市场让他们去完成这些建设。到了今天,一部电影如果没有完片担保,投资人是不敢投的。现在我们看到国内很多基金投PE(编辑注:私募股权投资),做股东,包装上市。我相信不出两年,他们一定会转向金融产品投资,完片担保实际就是一种金融产品。我们用了两年时间完成整个完片担保需要进行的准备,包括建立六大部门,包括置景,器材,道具,服装造型,特效,全部建立公司化标准服务。剩下的就是我的老本行了:设计出一个符合中国特色的完片担保金融产品。”李力向新浪娱乐介绍道。
李力表示,他创建的完片担保业务会在接下来和力辰光自己的项目中首先实施,担保资金则来自他参与成立的基金。早前和力辰光不止投过《小时代》,还投过《北平无战事》和《飞越老人院》等小众艺术片,在不同产品谱系上进行着资本运作实践,如今看来,这些其实都在为这一新金融产品开辟销路。
另一种可以规避的风险是投资风险,核心理念就是“打组合拳”,比如进行多项目多阶段投资,或与其他投资者联合投资、复合式股权投资等。这方面好莱坞也有一套成熟制度,叫“拼盘投资”。所谓拼盘投资,就是由银行或投资公司建立一笔专项基金,固定投入某个制作机构,投资对象是其未来产出10-30部电影。至于具体选择哪些作品打包,则看双方实力及谈判强势与否。这种投资的原理有点像交叉抵押,用盈利的补贴亏损的,只要总体赚了就行。这就好比一个菜贩从地里拉回一车菜卖,虽然里面有些烂菜叶得扔掉,但卖完总体还是赚钱的。
到目前为止,好莱坞所有大制片厂都已经尝试过这种投资模式,他们的背后基本都有华尔街财团支持,董事会里一般也有一位华尔街的财务代表。拼盘模式是可以被中国电影业借鉴的,目前国内外资本都有意打开这块市场。
总之,一个繁荣的电影市场应该容纳多种投资主体、投资形式,形成相互关联和支撑的系统,并使不同种类的电影都能拥有生存空间。金融资本的进入打通了电影产业的脉络,刺激了市场的活力,无论是制片、发行还是放映行业,无论是什么出身、多少资历的从业者,如能将金融资本驾驭得轻车熟路,都注定会在发展的道路上如虎添翼。掌握了金融玩法的中国电影业,未来发展值得期待。
文化产业评论已经开通文章评论,点击下方“写留言”表达您的观点和态度。
编辑:胡艳、赵雅兰
文化产业评论分享文化产业见识专注文化+互联网+见识·态度·深度咨询·商学·资本交流/合作请加微信号:7759813投稿:whcypl@126.com长按识别二维码,即可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