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地球上最伟大的演出,最后改变了什么

陈兴杰 菁城子 2019-11-07



本文首发在人文经济学会(Hes1929)


最近上映的电影《波希米亚狂想曲》,讲述了皇后乐队主唱弗雷迪·莫库里的一生。电影很精彩,高潮部分是1985年的Live Aid (生命援救)演唱会。


皇后乐队在这场演唱会的20分钟演出,被认为是摇滚乐现场表演的巅峰之作。三十多年过去,演出被搬上银幕,依旧让人荡气回肠。

 

Live Aid 演出以其阵容豪华,精彩绝伦而名垂青史,被称作「地球上最伟大的演出」。这场演出之所以伟大,有一个重要原因:这是一场为非洲饥荒募捐的义演。


演出同时在美国和伦敦上演,首开全球义演模式。发起这场演出的关键人物,是当时尚不出名的爱尔兰摇滚歌手鲍勃·吉尔道夫(Bob Geldof)。

 

1984年,吉尔道夫偶然看到非洲饥荒的新闻,受到触动,于是创作歌曲《Do they know it's Christmas 》,呼吁世人关注非洲饥荒。吉尔道夫毕生音乐成就不高,这首歌是他最成功的作品。他邀请了十几位英国当红歌星演唱,大获成功。

 

这首歌还直接促成迈克·杰克逊《we are the world》的诞生。迈克·杰克逊效仿吉尔道夫,邀请阵容庞大的四十多位美国歌手演唱。歌曲发行之后,举世传唱。今天凡有大型慈善音乐会,《we are the world》是必唱曲目。

 

吉尔道夫由此在英美音乐圈声名鹊起。1985年他到埃塞俄比亚考察饥荒。见饿殍遍地,民不聊生,他萌生想法,想举行一个超大慈善义演,也就是 Live Aid 演唱会。


吉尔道夫广发请帖,邀请英美两国最顶级歌手,同时在伦敦和费城举办演唱会。Live Aid 的标志是一把非洲大陆形状的吉他,角落是一张非洲儿童照片。所有人都知道为何而唱。


100多位明星在两个城市登台(英国歌星菲尔·柯林斯在伦敦演唱后,搭乘协和飞机直奔美国,到费城演唱会现场表演,这也创下一个纪录。)伦敦7万多名现场观众,费城有9万多人。140多个国家电视转播,全球15亿人观看。


这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现场演唱会。门票和募捐来的钱,将全部捐给埃塞俄比亚难民。


Live Aid 演出的精彩就不多说,只看募捐盛况吧。在没有互联网、纯粹靠打电话刷信用卡「直播打赏」的时代,Live Aid 筹得1.25亿美元善款,创下历史纪录。各国人民增加了对非洲饥荒的了解,更多援助涌入非洲。

 

Live Aid 开创的慈善义演新模式,风靡世界。中国的香港明星为内地灾区「义演赈灾」的传统,就是从这里学得。


1980年代开始,鲍勃·吉尔道夫投身国际慈善事业,成为著名社会活动家,被多次提名诺贝尔和平奖。2005年他还举办了一场Live 8演唱会,主题是:呼吁关注非洲贫困,要求发达国家(G8)免除非洲国家的债务。

 

从艺术和社会影响力的角度看,Live Aid 演出空前成功。人们赞美它是「地球上最伟大的演出」,并不算过誉。从它想达成的目标看,Live Aid 似乎大有争议。想理解这一点,得回到当时埃塞俄比亚的现实。

 

埃塞俄比亚位于非洲东北部,是人类发源地。这个国家位于红海西岸(厄立特里亚尚未独立),与很多人想象的荒凉贫瘠不同,埃塞俄比亚在近代以前不算贫困落后。在农业产出方面,该国称得上「富饶」,贸易也一向发达。

 

1980年代的埃塞俄比亚,为何发生可怕的大饥荒呢?答案似乎众所周知:因为饥荒。这是媒体告诉我们的答案。然而真相并非如此,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埃塞俄比亚大饥荒,是一系列人祸的结果。

 

大灾难始于海尔·塞拉西一世统治垮台。这个统治埃塞俄比亚半个多世纪,在二战期间维护国家独立的老迈皇帝,晚年骄奢淫逸,滥用民力。人民疲敝不堪,皇帝在皇宫内用生肉喂食宠物狮子。照片传出之后,举国愤怒。


1974年一次军事政变中,海尔·塞拉西一世丧命,接管政权的门格斯图上校是苏联崇拜者。他痛恨老皇帝的统治,决心走一条改革道路。

 

门格斯图上台后,对埃塞俄比亚实行全面改造。所有企业和土地都被国有化,私有制被宣布废除。门格斯图走苏联式计划经济道路,遭到国内外普遍反抗。尤其沿海的厄立特里亚地区,工商业本来就发达,他们不愿被没收产业,于是揭竿而起,走上游击反抗的道路。

 

门格斯图依靠学生和城市贫民组成的军队,严酷地镇压反抗——在这期间,苏联提供了有力的援助。1970年代末,埃塞俄比亚陷入血腥内战。反抗稍平,门格斯图就对城市阶层实行大清洗,以此巩固自己的统治。

 

门格斯图政府还经常摧毁粮仓,破坏道路,迁移老百姓,以此断绝他们对反叛者的资助。一旦政府军的粮食供应出问题,他们就命令农民将粮食出售给国营粮站,粮价只有市场价五分之一。政府严禁农民私下交易粮食,任何走私都会遭到严惩。

 

1984年,埃塞俄比亚北方发生旱灾,零星的饥荒在蔓延,门格斯图故伎重施,强制将北方民众迁徙到未逢旱灾的南方。长途跋涉的老百性到了南方,发现无粮可吃,又返回北方觅食。如此奔波造成大量死亡,上百万人就这样死于「旱灾」。

 

门格斯图有没作为呢?这个国家名义的合法政府,其「救灾」方式野蛮粗暴。他们强制将农民押上运输机和卡车,拉到指定地点。灾民下车之后,只能在军队看管下等待粮食。因此,很多人宁死也不愿接受政府「救援」,大批逃亡者死于军队枪下。

 

1984年下半年,连年战乱的埃塞俄比亚,经济濒临崩溃。门格斯图政府决定向世界求援,他们解除了外国人入境的禁令,允许他们拍摄「旱灾」画面。灾情历面像海啸一样,形成世界性的冲击波。吉尔道夫就是这时候看到埃塞俄比亚灾荒的新闻,随后他到非洲考察,并促成了Live Aid 演唱会的成功举办。

 

对拯救一个国家而言,1.25多亿美元并不算多。但埃塞俄比亚引起了全世界广泛同情,对埃国内战持观望态度的英美政府,也改变了立场,大量捐款援助飞向这个国家。

 

1985年,北方厄立特里亚人反攻,南方游击队也在崛起,门格斯图政权正陷入绝境。随 Live Aid 到来的援助物资,给了政府军很大的支持。


灾民命运还没发生多大改变,摇摇欲坠的门格斯图政权倒是稳定了下来。他们利用物资收买灾民,加紧镇压反叛,争取国际支援。打着救灾旗号的强迫迁徙一直在进行,直到1986年才停止下来。

 

从第一批食物抵达埃塞俄比亚开始,吉尔道夫的人就发现:没有办法把它们运到灾区。铁路残破、道路不通,也没有汽车。如果你自己跨海运来汽车,马上就会被打内战打红了眼的军政府没收。1985年,一大批食物就这样腐烂在红海旁边的码头上。

——《地球上最伟大的演出》

 

Live Aid 演出募得的捐款,一共发放多少物资给灾民,救了多少人呢?没人说得清楚。Live Aid 曲终人散,无人知道结果。最早报道埃国饥荒的的BBC 记者说:埃塞俄比亚大饥荒改变了所有的事情,又什么都没改变。

 

2005年,吉尔道夫组织新的非洲赈灾义演,就有媒体质疑:如何确保善款不会落到残暴的军阀和腐败的官员手里?他们会不会拿这些钱购买武器,进行种族清洗?吉尔道夫没办法回答,他最著名的一句话是:我们左手会跟魔鬼握手,右手会给灾民捐款。

 

善良的人们,要从真相和悲剧中吸取教训。

 

2009年,一位来自非洲赞比亚的经济学家丹比萨·莫约(Moyo)发表了一部谈援助非洲的著作。有意思的是,和Live Aid 演出相反,她的这本书名叫Dead Aid (致命援助)。莫约认为,发达国家对非洲的「施舍」援助,并没有帮到非洲人民,反而害了他们。

 

非洲并非生来贫穷。这块富饶的大陆从不缺少谋生创富的资源,缺的是发展经济的制度条件。外来援助对非洲的制度环境没多大改善,统治者反而愈加残暴和腐败。贫穷和饥饿的灾民,成了统治者勒索欧美世界的「人质」。


从发展经济看,外来援助会给本地经济带来冲击,非洲人民形成「吃援助」的恶性文化,生产性结构没有办法建立。

 

二战以后50年,发达国家在非洲大陆的援助,超过2万亿美元。平分到每个非洲人头上,收入水平和欧洲葡萄牙都差不多。为何非洲经济停滞不前,不少国家还发生倒退呢?主要原因就是,非洲的生产结构一直没建立起来,在这期间,发达国家援助起到了很坏作用。

 

亚洲四小龙和中国是全世界脱贫致富的典范。他们是依靠发达国家援助才改变命运吗?很显然,自身制度改变的国家,才有真正的希望。

 

莫约提出,国际社会应停止援助非洲5年,逼迫各国政府做出改变。非如此,非洲将永远在泥潭里浮沉。


莫约认为,同样是援助非洲,中国人将非洲人输出基础设施和商业,将非洲人民纳入合作体系,效果要比欧美援助效果好得多。希望中国人在非洲的开发活动,能够吸取历史的教训。


近期文章

如何更好地保护消防员
如何减少996  | 商务


转发朋友圈

或者点 在看 ↓↓ 表示支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