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水口万年村李佛戴,一代巨商豪宅里的风云史

2015-03-14 东方时报 严艺超 惠州水口社区

如果问抗战胜利前惠州最有钱的人是谁,相信很多人都会说出同一个名字:“六戴。”

民间关于“六戴”的传说很多。有人说解放战争爆发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他是东江首富,其商号发行的银票能在东江流域内通行,甚至在美国拥有一条街;有人说他实在太有钱了,以至于蒋介石也曾向他借钱;也有人说,他做过惠阳县长……

“六戴”到底是何许人也?5月24日,一个雨后的下午,在他的家乡——— 惠城区水口街道办事处万年村,我们揭开了惠州一代巨贾的面纱。他留给我们的思考和想象,犹如一个从容的商人,在纷乱的年代走完不从容的一生。


城府深藏机巧莫测只手操控惠州农市

“六戴”的真名叫李佛戴,又叫李益三,由于在家族同辈中排行第6,因此被人称为“六戴”。

李佛戴还有个绰号叫“过刀六”。“过刀”,粤戏中将其比喻论罪当诛的奸臣角色,可见李佛戴当年是如何的城府深藏,机巧莫测。

李佛戴生于清同治八年(1869年),自小随父做糖、油生意。当时,投资农产品加工和销售能获得丰厚利润。李佛戴从中悟出货殖之道,再加上他具有出色的经商才能,生意越做越大,涉足市场范围包括汝湖、水口、横沥、泰美、观音阁。据传,宣统年间其家产已积聚甚巨,资金约值银十余万两。

宣统末年其父逝世后,李佛戴继承家业,联店经营东江中游两岸圩场油、糖、谷、豆等主要农产品的收囤、运销生意。民国建立后,善于审时度势、机灵果断、敢冒风险的李佛戴凭借当时农村圩场偏安一隅,以横沥、水口的联店为商品收购囤储基地,他本人则在惠州统筹运销价格升跌急剧变化的农产品。因此,尽管当时战祸频生,李佛戴却在同行商业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惠州商业“大腕”。


左右逢迎生意兴隆日寇入侵家产皆毁

上世纪20年代初,发迹后的李佛戴跻身惠州士绅阶层。但好景不长,1922年,陈炯明发动军事叛变失败,其部长期盘踞东江,军长杨坤如在惠州大肆搜刮民脂民膏以维持军需。1925年春,杨坤如饬令李佛戴缴捐军饷四万块银元,李佛戴二话不说当即抬出四大油桶银元如数奉上。此举深得杨坤如赏识,便“委派”他当了一任惠阳县长(为期3个月)。一代商场巨贾由此被抬上政治舞台,开始了他宦海沉浮的一生。

同年10月14日,国民革命军东征攻下惠州,杨坤如逃遁香港。东征军司令部派参谋持东征军总司令蒋介石手令,要李佛戴两天内罚缴军饷五万块银元,并出资棺殓阵亡将士遗躯,李佛戴只好照办。


一年内连损巨款,依然未能伤李佛戴的元气。

在陈济棠主粤时代(1928—1936),广东政局相对稳定,李佛戴迎来了一生经商最辉煌的时期。除了稳固惠州市场外,他还在广州开设商行,由其本人坐镇,统筹其家族集团化的商务活动。随着生意的拓展,在东江上游的古竹、河源、蓝口、老隆、柳城都有其独资或控股的商号。凭其雄厚的资金运转能力,李佛戴的商号开始发行“银票”,经营现金汇兑业务,流通区域遍及东江两岸。经过十几年的财富积累,李佛戴成了惠州名副其实的巨商,举手投足之间就能影响东江流域市场农产品的流通。

正当李佛戴踌躇满志时,抗日战争爆发了。李佛戴不得不移居香港,并转移资金在香港和越南置业。随着日军侵犯华南和引发太平洋战争,李佛戴在国内和海外的资产损失殆尽。1942年,李佛戴在万年村刚刚建好的豪宅里撒手人寰,享年73岁。



巨商已逝空留老妪豪宅破旧后人维修

李佛戴的故居就在马路边,客家围屋中典型的四角碉楼在田野中十分醒目。老屋始建年月早已无从稽考,只知道当年李佛戴为了建好这栋房子,用料非常考究,比如烧砖时不能超过一定的数量,以此来保证每块砖的质量。大半个世纪过去了,老屋依然坚固挺拔,在风云变幻中岿然不动。

老屋里如今住着李佛戴的孙子李学英及其家人。出乎我们意料的是,李佛戴有一妻三妾,他的第4个老婆仍然在世。这位今年94岁的老妪名叫卢瓦(音),由于当年与李佛戴住在广州,所以操了一口白话。她似乎非常介意我们向她询问李佛戴的往事。她警惕地问“你们到底要查什么?”一个“查”字,道出了这位老人记忆中那段不愿与人言的往事。

幸好李佛戴的孙子李学英非常好客,他告诉我们许多有关李佛戴生活上的细节。比如李佛戴尽管家财万贯,但生活并不奢华,烧菜咸了都要责问下人“买盐不用钱吗?”李佛戴还平易近人。有一个例子是,当年由于他太富有了,别人都眼红他,所以每到“送穷”(广东人以农历大年初三为“送穷日”,客家语则根据“送穷”二字的谐音称此日为“三重日”或“生虫日”)的时候,水口人都念:“送穷、送穷、送给万年阿六公”。有一次不小心给李佛戴听见了,穷人吓得要死,以为会受到什么处罚,但他并未发怒,只是接着说:“穷紧系穷,富紧系富。”甚是押韵,被当地传为笑谈。

解放后,老屋被征用,成了部队的住所;上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它一直是水口中学的校舍。直至1995年水口中学在新址重建后,老屋才回到了李氏后人的手中。但此时,老屋的生命已经衰竭,碉楼成了空洞的摆设,用来巡逻御敌的“走马道”再也无人能行走其上,就连城墙上的铳眼,也没有了昔日警戒的眼神。近年来,若不是李氏后人集资将老屋修葺一新,老屋那坚强的外表也可能在人去楼空的现实里变得支离破碎。


需要获取更多有趣有用的惠州、水口信息。

敬请关注微信公众帐号:惠州水口社区!

关注方法:1、扫描二维码关注;2、添加微信号“hzsksq";3、添加微信公众帐号“惠州水口社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