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水口樟霞村钟屋三眼古井见证一个家族300年烟云

2015-04-28 惠州水口社区
点击惠州水口社区关注我哟

【水口今日语录】幸福就在身边,知足便是天堂。



古井概况 微信号:hzsksq

钟屋三眼井位于惠城区水口街道樟霞村东北侧,具有300多年历史。钟屋三眼井为四方井,井内壁用石块砌筑,井深约7米,长宽皆2.54米。井台用四块长方形的粗麻石打制,井口呈“品”字结构,形成三个大小相等的井眼,各井眼之间的距离为1.06米。

该井列入惠州市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井边立碑介绍:三眼井为东平街道梁屋村民小组梁氏祖先300多年前迁离此地留下,历代修缮沿用至今,是惠城区目前已知的惟一一口三眼井,对研究明清时期的水井形制风格以及惠州的民俗提供了一定实证。

然而,三眼井如今的“主人”樟霞村钟氏族人却认为,这口井虽是梁氏祖先留下,但却是钟氏先人垒成。至今,这口三眼井仍在被村民使用,井水清甜,常年不竭。



古井传说 微信名:惠州水口社区

大旱不干涸 大涝不溢水

几乎每个村都有一个关于水井的故事,惠城区水口街道樟霞村的钟屋三眼井故事更多。这个历经三百年风雨的水井,养育了梁姓祖先,又养育了一代代钟姓族人,如今依然延续着大旱不干涸,大涝不溢水的传奇。在已通自来水的时代里,依然有村民不舍三眼井,坚持饮用这清澈甜口的井水。

有阳光时清澈见底

“三眼井的井水一直非常清澈,有太阳的时候能看到井底。”钟英文说,有一次他打水时,衬衣口袋的硬币掉到井里,他都能看到井底下的硬币。


梁氏祖先留下 钟氏族人修缮

钟新甜说,樟霞村所处的位置原来有陈、彭、梁三姓人,但人数不多,每个姓也就几户人。当时村里人喝水取自水塘或水井,村里也因此有陈屋塘、彭岭塘和梁屋井。后来钟姓人也迁徙在此,并慢慢繁衍,人数比陈、彭、梁三姓人还多。三四百年前,陈、彭、梁三姓人逐渐外迁,水井也就遗留下来了。

“根据我们村传下来的说法,以前的梁屋井只是个泉眼,泉水汩汩冒出,为了方便取水,只是在泉眼周边简单铺了些砖石。”钟新甜说,梁姓人离开后,樟霞村的钟姓人才把水井修了如今这个样子,对水井的称呼也从梁屋井变成了钟屋三眼井。

村民不在井边洗衣洗澡

对于三眼井,钟氏族人非常注重保护。钟英文介绍,从他记事以来,村民就从不在井边洗衣,亦不会在井边冲凉。“这是村里一个不成文的规定,主要是为了保护井水,不让洗衣粉肥皂之类的化学物品污染井水。”钟英文介绍,村里民国以来出了不少医生,以前从医的族人回到家乡看到村民在井边洗衣洗澡的情形会进行劝说,事关全村人饮用的井水,村民很乐意听从,一代传一代,自觉遵守这个不成文的规定。


钟氏风云岁月 微信号:hzsksq

叔侄同盟会员兄弟革命党人

在低矮的屋子里,86岁的钟新甜老人拿出厚厚的族谱,诉说起家族的迁徙与栖息、家族风云人物的命运,与坐在一旁的几位钟家老人一样,他的眼里闪现着骄傲。这个只有700多人的村子,在民国期间出了3位留在《惠州府志》名人榜上的人物:钟鼎基、钟作新、钟作梁。这几位钟氏子弟,是那段广东引领全国风云岁月的参与者与见证者。


一个朝议大夫

一个家族繁衍壮大,摆脱温饱之困后,就会追求仕途。根据族谱记载,樟霞出了5位官员,其中一位被诰封“朝议大夫”。这位被族人津津乐道的人物,是钟有芳。

在后人口中,这位樟霞村第一位“大人物”的出生也颇具传奇色彩:他出生那一天,一个陌生的、穿着华丽的小童闯入钟家大门后,突然不知所终,不久便听见婴儿的啼哭声传出来。

咸丰四年(1854),由于受广东“天地会”反清起义的影响,翟火姑在三栋揭竿起义,自封为大元帅,部众千余人。这位名字颇为女人的惠州人,领导了清代惠州地区规模最大、时间最长、影响最广的农民起义。

当然,在统治者眼中,翟火姑却是一个“贼寇”。钟家后人流传着钟有芳的“平贼”故事:钟有芳联合地方豪绅,自告奋勇带领官兵与翟火姑搏斗。一天,正当翟火姑带领盘踞在樟霞村附近虎头岗一带的“流寇”准备入村抢劫,遭到钟有芳带领的官兵伏击。第一仗,钟有芳等低估了对手实力,钟有芳反被翟火姑在村边小河桥头打落马下,幸得其兄(父亲养子)拼命相救,钟有芳才得以生还。后来,钟有芳退到鹿冈,喘息方定,挑选百十余身体强壮、身手敏捷的士兵,数天后前往虎头岗向翟火姑挑战。翟火姑闻报只有百余官兵前来挑战,且乃手下败将,没放在眼里,只率二三百人应战,此战翟火姑大败,元气大伤。后来,钟有芳因“平贼有功”,被朝廷诰封“朝议大夫”。

钟有芳对那位救自己的哥哥甚为礼待,兄长救他的宝剑与盾曾高挂于祠堂上,钟有芳生前告诫子侄:不得提养子之事,视作亲兄。

两个同盟会员

钟有芳有5个儿子,族谱并没有作过多的记载。到了樟霞村钟氏第十六十七代(钟有芳孙辈曾孙辈),突然涌现多位风云人物,成为钟家引以为傲的代表。

钟鼎基是钟有芳孙子,在全国钟氏族谱的“民国时期钟氏将军”列表中,他排在第一个。樟霞村村民,也以这位民国将军为荣,至今念念不忘。

查阅惠州民国期间资料,对钟鼎基记载颇多。他出生于1879年,先后在陆军武备学堂、保定北洋陆军速成学堂及日本士官学校第六期毕业。1910年加入同盟会,1912年任广东北伐军第三师师长,北上后改编为二十四师师长,回粤后任循军第二路司令,1913年任广东陆军笫一师师长。对于钟鼎基来说,最重要的转折发生在1914年。由于与粤军都督陈炯明政见不一,钟鼎基随梁士诒投靠北京政府,任将军府中将参军。后来,他被授军府惠威将军衔。他的军衔,钟氏族谱记载为“上将”,而史料记载为“中将”。不管怎样,他是樟霞村第一位将军。1938年,钟鼎基在惠州逝世,据传“送殡队伍长达数里,极尽哀荣”。

另一位人物钟作新,查阅钟氏族谱并没有过多记载,他与钟鼎基是叔侄关系,小钟鼎基6岁。民国《惠阳县志》中,对钟作新记载颇为详细。“年少入读丰湖中学。年十七,赴日本成城学校就读,后转入山口商业高等学校。清政腐败,国势危殆,遂加入东京同盟会,与谭人凤、宋教仁、黄兴等密谋革命。”黄花岗起义期间,他负责从日本运送枪械回国,在香港受阻,经过几番辗转,终于将武器运到广州。1911年3月,严德明等人运送武器至惠州,在澳头被清吏查获,严德明被捕。“东江指挥无人,(钟作新)遂奉命至博罗七女湖聚集武装同志数百人,响应广州。”广州起义失败后,钟作新解散部队,再赴日本。1911年武昌起义打响,钟作新返回惠州,“参与光复”。袁世凯任总统后,钟作新第三次赴日本,进明治大学深造。回国后,他先后在沈阳兵工厂、金陵兵工厂任财政,在广九路局任计政。1937年,钟作新在惠州逝世,享年52岁。

也许是这两位同盟会员留日的经历,让村民在抗战期间幸免被日军枪杀。村里的老人仍然记得,日军入侵惠州时,一度在惠城烧杀抢掠,“樟霞村附近每个村子都有村民被小日本枪杀。当日本军官骑着马、士兵扛着枪来到樟霞村时,发现村里有人说日语,而且熟悉日本,军官于是下令放过樟霞村,全村村民得以幸免。”



宅门写照 微信名:惠州水口社区

在樟霞村西北角,钟氏祠堂依旧在那里。这座祠堂保存完好,可以看出村民的用心。钟英文说,祠堂历次修缮,门柱与地砖结实耐用,从开始到现在一直没有更换,修缮的主要是梁与瓦。每一年清明,钟氏族人都会聚集到祠堂,轮流参拜先人,而上灯嫁娶的家族也会过来祭祖。祠堂最显眼的,是两扇大门的门神,整扇门画着关张,浓妆重彩,朱色鲜明,令人印象深刻。


村里老人描述,当时钟氏迁徙到此,看中的就是村子的环境。这里三面环山,村子前面一条河流东来,在村子前面折北而去,钟氏先人于是落脚此处,并将祠堂建在河边。樟霞村原名“下村”,“后人不甘心在人之下,故改作霞村,有彩霞光照吉祥之意”。祠堂里,摆放着一艘布满灰尘的木船,这是为了发大水时运送族人避免受灾;祠堂门前,两株万年松依旧挺拔,据说是钟鼎基就读日本士官学校毕业时带回来的种子并亲手培植的。

在钟氏后人口中,还有一座老宅,可惜已经消失。钟国鑫儿子钟世明曾提笔回忆:钟有芳四子钟智昌最为富有,在村中花巨资建了一座青砖大屋,坤甸木做的大门一扇近千斤,所有花岗岩石材都是从江西运来,有的单块石材就重达数千斤。在青砖大屋旁,还建了座坚固的、大约三层楼高的炮楼,是为防贼入村抢劫。新屋落成入住时,有人提醒钟智昌,该地原是墓地,入伙时要把活的公鸡先行放入,以挡煞气。钟智昌自认为身高影大,不信邪。结果,入伙不到半月,便一命归西,没有留下后代。后来,钟家用过契的形式,让这一房灯火得以延续。解放前尚完好无缺的大屋,在土改时因“凶宅”被拆毁了。时至今日,再去找寻曾经“大宅门”的所在地,已经被一间间楼房覆盖,了无痕迹。


--------------------End--------------------


本期互动: 教大家一个小魔术

想学的就关注惠州水口社区回复会飞的杯子看谜底教程,学会了记得要表演给家人开心下哦~



▍内容、图片来源:东江时报

▍综合编辑:惠州水口社区(转载须注明)



关注“惠州水口社区“后,输入相应关键字可查找相应本地信息(内容不断更新中!):

【水口介绍】

【水口公交】

【水口邮政】

【水口土地规划】

【利好政策】

【学习方言】

【过年习俗】

【水口水果】

【惠州中医】

【水口历史】

【免费WIFI热点】



需要收看更多本地资讯,
敬请关注微信公众帐号:“惠州水口社区”
关注微信号“hzsksq”即可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