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法国跨界先锋艺术家尼尔·贝卢法:游走在虚实之间的数字影像诗人

丁宁 艺术商业
2024-09-07

 


以擅长结合大型装置及录像艺术的法国新锐艺术家尼尔・贝卢法(Neïl Beloufa),出生于1985年。年纪尚未达30岁时,他便已在巴黎东京宫以及美国、欧陆甚至亚洲等地办过无数的个展及联展,他也是许多国际影展的常客,诸如多伦多影展、鹿特丹电影节、伦敦影展、德国奥柏豪森国际短片影展、汉堡短片影展和芝加哥影展等等上都可以看见他作品的身影。



尼尔・贝卢法生长在一个阿尔及利亚裔的家庭,不仅曾在法国国立高等美术学院(École nationale supérieure des beaux-arts, ENSBA)和法国国立高等装饰艺术学院(École nationale supérieure des arts décoratifs, ENSAD)两所知名艺术学府深造,并且曾一度以交换学生的身份在纽约柯柏联盟学院(Cooper Union)和加州艺术学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he Arts)求学,在求学历程上颇为耀眼。


尼尔・贝卢法个展现场


2020年底,广州 K11  chi K11 艺术空间的尼尔・贝卢法首次个展拉开帷幕。本次展览带来了一组由70个不同钢铁线条组成的庞大装置,灵感来自各种生活场景中存在的平凡物体。染色的地毯、慵懒的沙发、舞动的双腿,甚至是一个倾斜的衣架子……这些由钢铁线条勾勒的日常碎片状物件,如虚构图层般的场景让观众进入一个虚实交错的世界。


后疫情时代人们原有的社交环境被打破,进入一种半隔绝的网络交友状态,艺术家通过作品反思人们对数字信息合理化越来越依赖的当下生活。此外,展览中还有艺术家2014年创作的一件影像作品,描绘了数学家尝试通过算法预测爱情动态。早在六年前,他就已经开始思考流行病隔离状态对数字化社交模式的影响。爱情真的可以用大数据预测?我们到底应该相信数据,还是直觉呢?

 

尼尔・贝卢法个展现场




85后法式影像诗人

 

如果说贝卢法的录像创作总是游走于虚实之间,实在是一点儿也不为过。在他的作品中,从来不会出现有戏剧背景的演员,反而是许多未经表演训练的素人,贝卢法透过自愿参加者的口吻,来表达他所想陈述的议题。


在摄影镜头前,艺术家会不厌其烦地准确解释他每一次计划的内容与想法给前来参与的对象,因此展现出一种纯粹而诚挚的意象。贝卢法的作品运用了模糊暧昧的暗喻符号来补充这样一种诚挚性的操作,这样的反差让受访者所言事物的期待性质强烈地凸显出来。

 

尼尔・贝卢法 People’s passion, 2011

举另一个较为早期的作品来当作例子,和People’s passion的拍摄手法类似,都是由一连串的访问所构成,Kempinski(2007)是在一个北非国家马里的首都巴马科所进行的拍摄计划,贝卢法希望参与计划的当地人谈谈他们对于未来有什么想法。影片一开头就是一个乌黑、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看起来像是一处杳无人迹的野外站着一名非洲男子,开始滔滔不绝地讲着,全长约十二分钟的录像作品,从头到尾都是处于一种视觉上昏暗且隐晦的图像,伴随着宛如惊悚片般的音效配乐。我们唯一看得见的是手持荧光灯的人,彷佛人以外的树丛、房舍甚至和其所身处的世界都已全然的孤立了。


尼尔・贝卢法 Kempinski


另一部作品《无题》 (2010)是贝卢法在Le Fresnoy国立影艺多媒体教育暨工作室(Le Fresnoy-Studio national des arts contemporains)就学期间的创作,在这件颇有叙事电影调性的影片中,艺术家访问了他的房屋中介、花园园丁、家事帮佣和邻居等人,假设一幢在阿尔及利亚的民房已经被恐怖分子占据了三年,他们要分别谈论关于在内部可能发生的事情。所有的受访者全部都是以背对着摄影机入镜,试图营造如同真人真事的氛围,这样一种科学幻想与虚拟情节的操作一直都是贝卢法创作中重要的元素。

 

尼尔・贝卢法《生产价值》, 2013


事实上,贝卢法一直尝试剧情片的拍摄,企图藉由这种剧情片的影像与观影空间的交互关系凸显影像观看机制对于内容理解所造成的影响。2013年,贝卢法的最新长片《生产价值》(Production Value),选择在洛杉矶的汉穆尔美术馆亮相,一如往常地运用木材、金属、灯光等常见媒材所打造的装置艺术,结合放映屏幕播放他的作品,故事主轴放在我们对洛杉矶甚至是好莱坞纸醉金迷的刻板印象,此片较少贝卢法惯用且强烈的科幻题材,而换成世界末日又或者后世界末日的故事情节。


贝卢法这件作品所使用的放映屏幕将汉穆尔美术馆展览空间一分为二,一边是仿造电影院所设置的座位,另一边则是个类似拍摄片场的装置,观者来到这里一方面既观赏影片,同时也思考影像背后的意义。


尼尔・贝卢法个展现场




 

从电影、雕塑到互动游戏网站

 

贝卢法的创作主要以电影、录像、装置和雕塑为主。他的雕塑展现强烈的手工质地,常见大量重新切割的建筑材料和金属框架;他的装置作品则常整合录像的投影或结合多个屏幕,并使用各种物体、照片和图像的部分切片,可说是将电影延展到空间中,使影像倍增并成为某种网络繁复、具有体积的电影。而他2017年的电影剧情长片《西方》(Occidental)更是成功登上院线。

 

尼尔・贝卢法 Screen-Talk,2020, 网页截屏


有趣的是,2020年新冠疫情蔓延时,艺术展演的方式被迫推陈出新,贝卢法通过创作Screen Talk调整制作和展示的结构,以更有趣、更扁平的方式与观众建立新的关系。此时贝卢法适时推出线上游戏作品Screen Talk的流行病学黑喜剧、引用包含好莱坞情节到电视真人实境秀、新闻主播和嘴炮政客的各式内容,大量的远距视频会议画面,荒谬嘲讽瘟疫混淆了假新闻的全球共同情境体验,其中最重要的或许不是世界流行的疫情,而是大流行病迫使我们依赖的“技术”。

 

在网页screen-talk.com这个令人迷惑的彩色迷宫中,其互动美学唤起了早期网络艺术的实验,内容嵌入艺术家2014年制作的《回家就是我与你同在》(Home Is Whenever I'm With You)的lo-fi五集迷你影集——在2012年爆发中东呼吸综合症冠状病毒(MERS-CoV)之后,一部极为讽刺的、业余表演的、关于瘟疫大流行的迷你影集。而本次新的网络游戏则完全是在瘟疫期间所构想制作的。这个Java网站的闪烁界面,带我们重新回到90年代,弹出式视频、实时聊天以及一系列游戏,观众或玩家必须选择一个人物化身进入游戏,更可以获得艺术家所赠送的奖品——他自己的作品。玩家在游戏中要继续前进或观赏另一个剧集,则需要不断执行不同迷你任务,回答一些琐碎问题。


这是关于一种新型呼吸道病毒的大爆发——最初在香港被发现,并极可能迅速散播全球。在伦敦被隔离而焦躁不安的贝蒂,和在圣地亚哥实验室中研究病毒、却不忠实的马丁博士,两人的婚姻显然已走到了尽头。贝蒂似乎不仅失去了健康,也失去了理智,她在Skype上乞求丈夫让她离开隔离区。剧情描绘了这个网络之间的松散互动,他们在疾病大流行下,争夺专业地位和资金。 

 

在打开网站并点击其虚构的警告后,玩家会看到一个信息,宣布「一场流行病正在全世界肆虐,制药公司争夺药物专利权」,然后提示观者选择一个化身进入网站的迷宫结构。页面顶部的「假新闻」栏嘲讽现实中电视台等众多媒体上的头条新闻跑马灯,通过lo-fi和荒诞的方式,探讨瘟疫蔓延时信息流通的问题。科学家荒谬的、令人难以置信的专业话语,强烈反映当下正在发生的全球疫情。




 

政治讽刺肥皂剧美学

 

Screen Talk是描述瘟疫肆虐世界的游戏,是一部有菁英欲望的讽刺肥皂剧,呈现隔离、泛政治化以及社交媒体对我们进行控制的过程。轻讽刺的风格在疫情蔓延的当下看来令人难以置信、哭笑不得,故事与游戏机制一样乏味且脱节。剪辑的顺序混乱,或说顺序根本不重要,角色的对话似乎毫无建设性,寻找解药似乎比确立“真相”重要。对照肺炎疫情,对照周围的政治气候,“虚构”疫情尤其具有先见之明。

 

我们可以在他2017年成功登上院线的类剧情长片《西方》当中看到同样的手法风格。这部关于警察、暴动和种族歧视主题电影,所带来的观影经验,无疑也是令人感到沮丧的。身分不明的二人组引起了种族歧视和性别怀疑的“惑”乱,更受到监视。这部爆炸性的电影,是巴黎街头抗议活动的缩影,强烈指涉2005年郊区移民小区青年的大爆乱,和2015年在巴黎的恐怖袭击。


新作Screen Talk则在混乱中想象一个“虚构”的流行病毒所肆虐的世界,科学家狗咬狗一嘴毛,竞相寻找治疗方法。除此之外,一个疯狂的家庭在隔离中变得更加疯狂,在妄想症之下产生越来越多的偏执狂,与广泛的疾病之间,不断地讽刺暗喻。艺术家贝卢法不再是雕塑家或录像艺术家,更是选择混搭、安排不同的艺术媒介,或借着互动的游戏网站,尝试建立艺术品与观众之间的全新关系。 

 

尼尔・贝卢法 Home Is Whenever I’m With You(截屏), 2014


不得不承认,艺术家贝卢法消除了虚构和现实之间的界限,将信息流通的混乱直接平移作为主题,假新闻和真正偏执的行为在网络中疯狂流窜。他的作品是关于社交网络和权力技术如何在生物政治上控制大流行的经验,也是讨论如何将人类的生活重新加工成纯粹的数据与纯粹的交流。也许,因着令人感到不安的新技术形式,流行病本身已被荒谬言辞和药理学灾难所取代。




AB=《艺术商业》

Neïl=尼尔・贝卢法(Neïl Beloufa)

 

AB:能否谈一谈你疫情期间的创作Screen Talk?你怎么看待社交隔离给人们带来的数字化生活影响?

 

Neïl:由于新冠疫情对我和我的家人没有造成太大影响,我不能对此抱怨太多。但是,它促使我重新评估我正在做的一切,以及我的做事方式。我一直无法像画家一样工作,就好像我是一家飞行公司一样,我的作品需要随时在不同国家地区周转。尤其是在这个时期,人类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态势消费文化产品。《屏幕交谈》(Screen talk)是我尝试适应的一种沟通方式。这是一个实验,但也是一种与观众建立不同关系的方式。

 

Screen talk从一开始就做了一个免责声明,告诉大家它是虚构的作品,而我从来没有做过任何虚构的艺术作品。因此,在新冠疫情的背景下,互联网的信息传播使得无论我做什么艺术作品,最终大家都是通过互联网来观赏。因此,现在我更倾向于为观众做一些可以被当作真相的作品,这为与观众建立一种新的关系打开了一扇大门,而这种新型的观赏关系要求艺术家十分谨慎地处理作品。我认为这既安静又有趣。


尼尔・贝卢法《合理化对象》,钢、树脂、色块;装置;尺寸可变;2016

AB:这次展览中的装置《合理化对象》似乎把一个单身生活的年轻人的生活场景和重要对象描绘出来了,这些都是你的生活缩影吗?

 

Neïl:在此次广州K11的展览中,我的想法是创建类似于数学家在影像作品《欲望数据》中创建爱情算法般的一系列对象。该录像艺术作品向观众展示了数学家如何将青少年的生活简化为数字和方程式,他们通过直觉使其研究的主题合理化,并以此消除角色的人性。所以我试图以同样的态度来表现这些对象,我的这些作品既不是雕塑也不是绘画,它记住的是3D描绘的线框,而我无法超出它们自身去定义它们应该表示的内涵,仅此而已。椅子仍然是椅子,洗衣机仍然是洗衣机,除此之外,在简化一切事物的创作逻辑中,我并没有任何具体的意图或愿望。对我而言,这是一个有趣的练习。


AB:你的创作非常多元,主要以电影、录像、装置和雕塑为主。为什么会钟情于这些表达形式?数字化的世界对你而言意味着什么?

 

Neïl:作为一名艺术家,我的角色是创作表现这个世界的作品。我的雕塑通常喜欢展现强烈的手工质地,常见大量重新切割的建筑材料和金属框架;我的装置作品则常整合录像的投影或结合多个屏幕,并使用各种物体、照片和图像的部分切片,可说是将电影延展到空间中,使影像倍增并成为某种网络繁复、具有体积的电影。

 

当今,人文主义与观众发生链接的物理空间已经发生了转变,而视频媒体就是一个全新的渠道(例如有人从他/她的卧室里用手机观看电视节目)。我想与观看者建立一种模仿他/她真实生活经历的关系,当作品开始穿越他们的生活甚至开始作用于他们的人生,它可能会打开一个很小的可能性。我的作品会与他/她所观看的事物之间,抑或与我们看待事物的方式之间,存在一个很小的临界距离。

 

尼尔・贝卢法个展现场

AB:能否聊聊你在巴黎、纽约和加州的求学过程,还有你是一位阿尔及利亚裔的法国艺术家,想知道你的国际身份如何影响了你的日常思考与艺术表达?

 

Neïl:我像一块海绵一样,喜欢无拘无束,不带任何先入为主的判断去看待一切。因此,出国留学开启了我的实践范围。我在美国与艺术上的链接更多是体现在工艺和它的商品化上,这两个领域也是非常重要的方面。同时,美国也有一种文化上的剩余价值,它令我感到恐惧又认为十分有趣。我认为这些元素已经融入了我当时的“欧洲/观念/精英主义”实践中。影响我的源头无处不在,因为当代艺术是一种“官方表达的全球化”;所以我想,当我做艺术作品时,我必须尝试将全球主体性作为创作背景。基本上,我希望我的作品能够在任何地方展出并呈现,因此必须受到不同文化以及不同对象与电影的关系之影响。

 

例如,最近在伊朗的工作为我的创作增加了不少层次感,并进一步分散了我的精力。

 

AB:你曾经在威尼斯双年展呈现了《全球协议》这个装置作品,能否谈谈你对军人和战争的理解?

 

Neïl:我之所以会关注战争和军事,是因为我想要讨论民族主义、身体的文化、性别议题、解放/统治技术,我既不代表也不捍卫任何社会的不同价值观。但是,无论是在历史古籍、早期历史绘画、新闻媒体还是轰动一时的电影中,这一主题仍然是人文学科最关注的主题。我相信作为一名艺术家,我有责任为这些主题的表达贡献一己之力,并尝试提供既非政治宣传又非娱乐消遣的内容给到观众,尽管宣传和娱乐是士兵通常被表现出来的两种主要内容形式。


我在这个艺术项目中最感兴趣的是,我相信如果我们希望社会进行变革,它将在这种意义上影响军方思考这一点,即他们一直在控制着社会的合法力量或暴力。例如,在一场革命中,士兵们对人民的态度和反应决定了冲突的最终结果。让我感到惊讶的是,通过采访来自世界各地的士兵们,我意识到他们生活在比我所面对的艰难得多和重要得多的抉择中。



法国跨界先锋艺术家尼尔·贝卢法个展: Long time no see 有所思
展览时间:至2021.03.14
展览地点: 广州 K11  chi K11 艺术空间



艺术商业编辑部

采访、文:丁宁 Naomi

编辑:凡琳

图片来源:K11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艺术商业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