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十年,关于文艺乡建的10个关键词
将指针拨回至10年前,随着“许村计划”“碧山乡建”等一系列标志性事件的开展,文艺乡建开始进入大众和媒体视野。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各种乡建类展览、项目以及大地艺术节此起彼伏。从早期的星星之火到现在呈燎原之势,“乡建”俨然已经成为当下最大热词和社会焦点。
近期,江西画院美术馆正式揭幕,伴随美术馆开幕的是一场名为“乡村建设:建筑、文艺与地方营造实验”的大型乡建主题展览。展览由江西画院美术馆(景德镇)馆长雷子人担任艺术总监,左靖任总策展人,彭嫣菡、王彦之、胡珊联合策划,从乡村的空间、人文与社群三个维度出发,呈现二十二组参展人在乡村工作的具体经验与田野实例,全面而深入地讲述了近十年来各种社会力量对于乡村建设模式的探寻。
笔者从近十年乡建者的实践工作出发提炼出有关乡建的10个关键词,我们可以从这些关键词一窥乡建者们多年来的田野实践。
▼
“乡村建设:建筑、文艺与地方营造实验”展览现场
村落保护
传统村落保留着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是民族文化的根基。但是不合理的保护和过度的开发,让许多乡镇历史文化被躯壳化,乡镇的真实生活性已然远去。乡建者们为村落保护和文化传承贡献了重要的力量。
在贵州茅贡镇,为了不让镇子周边的“中国传统村落”被商业过度侵蚀,策展人左靖提出“茅贡计划”,旨在以“乡镇建设”代替“乡村建设”。在旅游大潮来临之前,先在镇子上修建集散地和游客中转站。茅贡粮库艺术中心应运而生。梁井宇和他的团队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对粮库进行改建。这个废旧空间经改造之后,既可以举办展览,并且为纪念品展售、餐饮业提供机遇,也可以作为艺术家和创意阶层的驻留地,激活传统文化。
此外,建筑师梁井宇还带领团队在地扪村复原了侗族的建筑之一“禾仓”,通过拆解一个简单的木结构,让观众了解木结构建筑的精妙之处,每个构建、每种工具,包括工匠都有详尽的记录。
如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开发利用和保护维持之间寻找平衡,是雎安奇的作品《乡》想要探讨的命题。影片涉及全国25个省份、近百家历史文化乡镇,通过艺术化的影像表达,客观展现乡村遗产的变迁,给日后的保护课题起到参考和警示作用。
建筑营造
村落和建筑的保护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如何激活传统空间赋予其新的功能和意义。建筑师乡建运动中最为活跃的“排头兵”,他们不仅为乡村设计出具备居住、公共活动或接待游客的功能性空间,同时,这些建筑所呈现出的设计哲学与美学态度,回应着土地与人的关系,还为农村和城市创造出平等的空间质量而努力。
徐甜甜的“松阳故事”从2014年开始,她提出“建筑针灸”的策略,以小体量公共建筑有机地介入,提升当地传统文化元素或者产业,为松阳县带来了竹林剧场、红糖工坊、王景纪念堂、石仓契约博物馆等一系列享誉国际的公共文化项目。
刘家琨展区
同样是在松阳县,由刘家琨主持改造的文里·松阳三庙文化交流中心,把各个历史时期的丰富遗存作为可利用的资源,使整个街区转型为展示绵延百年的建筑遗存与文化生活的泛博物馆。
在大南坡,场域建筑对废弃学校、粮库、礼堂、村大队部等公共空间进行建筑修复与改造,唤醒乡村的公共空间及其功能,为后续的公共艺术项目,文化教育与社区活动提供空间支持。
王求安展区
与这些公共性的案例不同,如“赤脚医生”式的建筑师王求安采取的是一种更为私人化的,村民自建的方式,即政府对基础设施帮扶,村民与政府共同治理。每开启一个项目前,王求安团队都会召集多次村民协商会议,逐步统一方案思路。他与每户村民之间建立了一对一的联系,建筑师把设计工作贯穿在与建筑使用者即村民事无巨细的沟通过程中。
对于建筑介入乡村,MAD创始人马岩松则持有一种谨慎的态度。大部分时候,他是以艺术作为切入点介入到乡村实验中,譬如光之隧道(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大地之灯(艺术在浮梁)等。“乡村里原来的建筑,大多质朴无华、实用至上。我们尝试用简单的‘无用’的艺术笔触,去点缀那些空间,让它们与当代精神形成化学反应,产生对话。这时,空间、片区便被激活了。”
艺术介入
以艺术家、策展人为代表的首批实践者如渠岩、靳勒、左靖和焦兴涛等,如今已在中国践行了十多个年头。他们以文化艺术为切入点,深入到乡村的文化生态、社会关系与精神文明的建设中。
许村后土庙祭祀活动,2019年© 渠岩
从许村到青田,从艺术介入到融合,是渠岩团队持续十余年、跨越南北地域的乡村实践。在许村,他作为志愿者长期深入,与当地干部和村民一起进行“艺术介入乡村”和“艺术修复乡村”的实践,将许村建成了具有国际影响的国际艺术村及艺术家创作基地;在青田,渠岩首次向社会推出“青田范式:中国乡村文明的复兴路径”的复兴方案,强调乡村作为文明内核的重要性。
渠岩展区
在渠岩看来,乡村符合中国文明最核心的就是信仰,而艺术就是无形的价值之一。对渠岩而言,艺术介入乡村,重要的不是权威与观念史上的艺术,而是实践意义上的公共美学行为,或是说一种为提升真切的人性,以及良知的美感而来的社会行动剧场。
石节子美术馆是中国当代艺术中第一个村庄美术馆,它由艺术家靳勒(1964—2021)发起创立。石节子村偏居西北,是一个非常普通和贫瘠的北方乡村,当地村民要解决的是基本生存问题,这也造就了石节子美术馆别样的目的和逻辑。石节子的艺术实践也是“造梦”的过程,“谁的梦”可以象征知识分子的梦想,建筑师的梦想,艺术家的梦想,但最终它是村民的梦想。石节子的主体也是十几年间的几百场艺术活动,前后几千人的关于梦想的交流与协商。
崔灿灿在导览现场
在策展人崔灿灿看来,当代艺术可能没有办法真正的改变社会,但是艺术的价值在于一种相信改变的可能,以及改变的宏愿。“有时候改变的想法比改变的结果更重要。就像今天乡建成为现实的时候,它一定吸引着更多的资源,为乡村打开更多的空间,更多的可能性,这就是艺术的价值。”
策展是左靖推动他的由艺术带动的乡村建设工作的主要手段之一,他也因此发展出独特的展览地方营造的呈现理念和形式。展览对他来说,不再仅仅是限于在特定的空间和场所中展示艺术作品,以此来彰显一些艺术家在艺术语言、形式和观念上的探索及成就。他的展览是为乡建而进行的,有很强烈的过程性、行动性的和持续性,其终极目标是通过艺术与文化手段,协调各方资源,创造合作机会,让来自不同专业和社会背景的人们共同努力,发展可行的方法开展地方营造。
左靖展区
从碧山、茅贡、景迈山,再到最近的大南坡,左靖始终根据地域或人情差异和地方诉求的不同而采取相应策略,以艺术带动乡村地方营造,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发展出⼀套独特的工作理念和方法步骤。
手艺再造
2010年前后,左靖带领安徽大学的学生对黟县民间手工艺进行田野调查,出版了《黟县百工》。此后,对民间百工的关注成为左靖从事乡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切入点。“百工”的概念延伸至调研、出版和展览计划,并随之诞生了以“振兴民间百工”为旨的碧山工销社。
D&DEPARTMENT by 碧山工销社(黄山店)内景,2018年 © 左靖工作室
碧山工销社着力于民间百工与当代设计的融合,勾连城市与乡村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同时,以“新百工,新民艺”为理念,拥有销售、工坊、出版、展览、讲座、驻村等多种内容,希望保留并激活传统空间在当代乡村生活中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功能。
“历时的告白——李思恩德化白瓷日用器皿展”碧山工销社展览现场,2020 © 左靖工作室
“自然造物”是一个关于民艺的文创IP。自然造物用7年时间,拜访手艺人超过2000位。通过对在地传统文化、传统工艺不断地调查、访问与整理,将获得的资料转换成纪录片、照片和文字,并加以传播,让被遗忘的民间手艺与手艺人重新回归大众视野。在记录的同时,自然造物独立或联合其他创新团队进行了超过100项传统工艺的转化,给传统手艺人、村庄带去了实在收益,也为传统文化传播及民艺再生寻找到了一条新路。
自然造物展区
长效设计
设计是有关于美学和功用的创造,也是生活方式理念的承载。2018年,以“长效设计”为理念的店铺型活动体D&DEPARTMENT进入中国,在碧山设立了中国大陆首家合作店,也将其相关理念带到了国内。
在日本设计活动家长冈贤明看来,长效设计是“另一种设计”,是对时下消费观念的及时教育,也是对上述服从资本逻辑的“设计”理念的审视、反观,以及——“纠正”。
究其本质,对长效设计的倡导与实践是一种社会设计。换言之,长效设计着眼的是对当下社会所塑造的消费观念的“重塑”,使不负责任的生产与消费欲望重归理性,重归环保、诚实、克制、友善和可持续。
“长效设计:思考与实践”是一个完整的知行体系,从其诞生的2000年算起,迄今已有20年。就其诞生地日本而言,消费社会已历经多次迭代,步入了更注重共享意识、环保意识、国家意识和地方意识的时代。近20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消费观念的深刻变化,使得我们对长效设计理念的学习和践行尤为急迫。
长效设计:思考与实践(2000-2020)展览现场,华·美术馆 ©️左靖工作室
社区营造
社区是市民/村民日常活动的空间载体,也是社会学者最为关注的焦点之一。陈奇是明月村的操盘手,也是大南坡社区营造顾问。陈奇用7年的时间扎根地方实践,以村民为主体,通过调研走访、活动组织、技能培训,为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提供支持和创造意义。
在明月村,陈奇以一批闲置农家院落为突破扩建平台,为明月村引进与陶艺相关的新村民。在她的链接下,新老村民一同出版诗集,举办诗歌音乐会,一同参加明月讲堂、明月夜校……全方面的使明月村成为一个非常有活力而美好的社区;
在大南坡,经过她和村干部的动员,息声42年之久的当地戏曲怀梆戏开始重演,各项文化、体育活动也经常开展。整个大南坡呈现出久违的热闹场面。
“当每个个体的青年、少年、儿童、成年人、老年人,开始发生改变,当这些改变能够被看见、相互交织彼此关怀、彼此联结的时候,一个群体的改变就有出现的可能。由个体的改变到群体的改变,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新的文化就有形成的可能,社区也就因之有了改变的可能。”陈奇写道。
美育
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系列举措中,美育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美育不仅改变着乡村的精神风貌,也润化着乡村的文化建设。
修武县家乡美学课本驻留创作项目由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会(BCAF)联合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教育体育局、左靖工作室联合发起,向全社会征集修武县本土美育课本的创作方案,并邀请获选创作者前往当地驻留,与评审艺术家、当地中小学老师参与共创工作坊。将现代美学标准和乡村美学调研融入到当地的美育课本中,回归自然本源及历史,为中国乡村儿童定制属于他们的本土美育课本。
刘庆元展区
乡村是木刻天然的发生场域。在这里,刘庆元的木刻,表现乡村,且为乡村服务。此外,刘庆元在乡村工作中还发展出一套针对当地村民、城市返乡青年们进行视觉创作和设计教学的方法,并利用学院资源为当地儿童进行艺术教育和美学启发,包括大南坡春季课程即是他最近的工作。
刘庆元在大南坡村拍摄竹林七贤素材
民宿
民宿对于乡村振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好的民宿甚至可以成为一座村庄的文化地标,为村庄带来更多的资源和机遇。但一家民宿,对一个乡村,乃至一个县域,影响终究是有限的,“黄河·宿集”将民宿结伴带去那些偏远的区域,颠覆了宁夏半年无一个度假客的历史。民宿不只是民宿,更是“乡建的入口”。民宿吸引年轻人回乡,带来新的城乡互动,慢慢改变乡村。
可持续
如果说以城市为发展核心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是在履行“快速发展”的需要,那么对于乡村振兴的全面关注,则是在回应“如何可持续发展”的诉求。
中国传统乡村的生存、生长一直就是可持续理念下的产物,珍惜物料自古以来是村民们生存、生活的基本法则,不光是表现在建筑空间建造上,也体现在人们日常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品上。看似是由于历来物质匮乏、工业滞后的必然状态,但又蕴含着古老的东方生活哲学、智慧。
罗宇杰是LUO studio主持建筑师,也是中央美院建筑学院建造课题教师。他关注可持续的建造方式,主张以更少的材料,去创造更通用的空间。推崇以自然材料进行建造,探索如何更富创造力地解决一些社会问题。
在黄湖镇青山村,水源保护项目的落地成为了公益性的地方品牌项目,吸引了不同领域的关注。短短三年,龙坞水源地的水质,就提升成为国家一类水源。与此同时,融设计图书馆、大马湾田园综合体、青山自然学校、阿里巴巴公众自然教育基地等项目也在青山村一一落地。如今的青山村,汇聚了一批有志于在乡村创业的年轻人。青山村在新老村民融合、对话、共建、共生上探寻着自己的道路。
城乡互惠
城市与乡村从来都不是一体两面,互相割裂的,而是互相勾连,互相成就。乡建者们致力于搭建乡村与城市之间文化和资源双向输出的桥梁,从而构建一个互补型的城乡共同体。
2015年,易居乐农成立,开始社区消费扶贫的实践。将社区支持农业延伸扩展,创新性地推出互联网经济下的社区支持农业(ICSA),即在社区支持农业的基础上,融入互联网技术,使产前沟通更便捷,产中过程更直观,产后交易更快速,能够更好地建立信任机制,更稳定地形成利益共同体。6年来,足迹深入到了全国10个省25个县域,用移动互联网作为工具,连接乡村田间和城市社区,走出了一条由城市千万社区家庭直接参与农产品消费的城市社区支持乡村发展的实践之路。
艺术商业编辑部
除标注外,展览现场图皆为朱锐摄影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