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都上海的陆家嘴绝对是寸土寸金。上周,一座在东方明珠塔下方,毗邻黄浦江而建的上海文化新地标——浦东美术馆正式向公众开放。开幕首展就用了“王炸”,与国际顶尖艺术机构、艺术家合作,包括泰特美术馆、米罗基金会,著名艺术家蔡国强等,推出数个重磅展览,让观者可以足不出“沪”享受到世界顶级艺术盛宴。
浦东美术馆外景
其中,英国泰特美术馆带来了100多件珍贵藏品,包括泰特的镇馆之宝——拉斐尔前派巨匠约翰·埃弗里特·米莱的《奥菲莉娅》,该作在浦东美术馆一楼展厅单辟一个空间展出。
拉斐尔前派(Pre-Raphaelite Brotherhood)是1848年在英国兴起的美术改革运动,目的是为了改变当时皇家艺术学院“机械化”、“学院派”的艺术潮流。当时的青年画家亨特、米莱和罗塞蒂发现,文艺复兴初期的作品感情真挚、形象朴实生动,正是他们向往的艺术风格。他们认为绘画应该回到文艺复兴早期,让美回归于原始的美,而不是被哲学、文艺理论和教条捆绑了的“经验美”。美丽的悲剧
奥菲莉娅是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中的悲剧人物,是美好而脆弱的象征。她无法接受自己的爱人杀死生身父亲这个残酷的事实,爱与恨的剧烈冲突使她精神失常。她疯疯癫癫地来到水草丛生的小河边,编好几个奇异的花环,爬上树枝,要把花环挂到树枝上去,不幸,树枝折断了,奥菲莉娅落入水中,她的生命也消逝在一条铺满鲜花的溪流里。朱尔斯·约瑟夫·莱菲博瑞《奥菲莉娅》 油画 1890年死亡环境和遗容都那么美丽,这个瞬间直接把奥菲莉娅之死永恒成一个经典。而这一美丽的悲剧,也是众多画家笔下的作画题材,就像”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画家笔下的奥菲莉娅也各不相同。 被艺术家疯狂打call
浪漫、破碎、无辜、疯狂.....简直集齐了悲剧女主角的所有性格,难怪这几百年来艺术家们为奥菲莉娅这一人设疯狂打call……他们或是表现死亡与爱情带来的最宁静的疯狂和最高贵的美,或是哀叹命运的力量。米莱的《奥菲莉娅》就是描绘这一悲剧最为出名的作品,他选择了奥菲莉娅编了花环,刚要挂上树枝却跌落水中的情节。这个场景并没有在舞台上出现,而是在哈姆雷特之母乔特鲁德皇后与奥菲莉娅的兄弟雷欧提斯的对话中被提及:“她的衣服四散展开,使她暂时像人鱼一样漂浮在水上,她嘴里还断断续续地唱着古老的歌谣,好像一点不感觉到处境险恶,又好像她本来就是生长在水中一般。”在创作《奥菲莉娅》时,为真切描绘自然环境和画面上的每一个细节,米莱一丝不苟地做了多次实地写生,他的美学观点是:周边的风景会随人的情感而产生细微的外人难以觉察的变化。或许,米莱希望通过画作告诉观众:当我们以为很多事物死去的同时,更多的信息在诞生。同样是拉斐尔前派画家,约翰·威廉姆·沃特豪斯(John William Waterhouse,1849 - 1917)以描绘神话与传说中的女性人物著称,他对装饰性的细节和真实性有执着的追求。他曾多次描绘他心中的奥菲莉娅,或许是出于对奥菲莉娅的同情与怜惜,在他的笔下,奥菲莉娅不是疯癫的可怜女子形象,而是穿着华服、周身环绕着鲜花的美丽女子形象。下面这一幅水边的奥菲莉娅可能是最美丽动人的了。她坐在倒着的树干上,水中的睡莲与岸边的小花都是白色的,与鬓边的红花一起映衬着她的纯洁。她双手揽发,面部似乎平静却让人更加感到她无可救药的哀伤。沃特豪斯的另一幅作品对奥菲莉娅的处理似乎有所不同,并不像其他作品中把奥菲莉娅写成清纯的忧郁的软柔无力的形象,下图中的奥菲莉娅似乎理智近于崩溃,却有一种绝望的力量。同为沃特豪斯所作,奥菲莉娅躺在河岸草场上,凌乱茂盛的野草野花将她包围,她蜷曲起双腿,白衣裙上散落些白色野花,右手握一束黄色野花,整个人看起来舒展而放松。但那双幽深的眼睛里似乎包含着复杂的情感,是忧郁、疯狂,抑或是宁静。亚瑟·休斯(Arthur Hughes 1832-1915)是拉斐尔前派中艺术感情最脆弱的画家。他笔下的奥菲莉娅纤弱优美,宛若林泽女神。他喜欢光亮而明确的细节色彩,趋向感伤和艰辛,形成一种脆弱的基调。有人曾这样评价他的画“情绪和情感之间的刀刃”。休斯作品《奥菲莉娅,他不会再来了》 描述奥菲利娅临死前,她正接近湖面,回眸张望,唱着她的最后一支歌:
And will he not come again?And will he not come again?Go to thy death-bed He never will come again。亚历山大·卡巴内尔(alexandre cabanel 1823-1889)是法国学院派画家,同样对莎翁笔下的这个可怜女人之死进行描写。他画中的奥菲莉娅刚从树上落入水中,但她并不像莎翁所描绘的那样,被自己的裙摆托在水面上。画家将那断裂的树枝安排在奥菲莉娅的身旁,以托起奥菲莉娅的上身,距离整个沉入水中还有一段时间。也许,画家想表现的是至少有这么一刻,奥菲莉娅对于命运是有选择的。
距离莎翁的《哈姆雷特》写成,已经几百年过去了,但奥菲莉娅的形象仍然在一遍一遍地出现。无论是绘画、摄影还是影视剧集中,观众都能感受到莎士比亚如何以文字展示这一场美丽的悲剧。如今,最接近莎翁描述中的奥菲莉娅之死的绘画作品,米莱《奥菲莉娅》原作正在中国展出,如果你是莎翁的粉丝,不妨去展厅感受下原作的力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