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数字进行时 | 他们用算法做艺术,寻找机械背后的诗性与永恒

凡琳 艺术商业
2024-09-07

 

 



栏目图致谢Reva作品 Beney Altar




从网购到点餐,从收听资讯到求职应聘……在今天,算法被嵌入我们的手机,以编码或二进制的方式全面“管理”着我们的生活。随着信息化的加剧,我们已经处在一个由算法编织的社会秩序中。然而,在我们享受智能服务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批判性的话题:从数据边界到数据伦理再到AI伦理学等等。这些问题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上升到了系统和社会的层面。

 

在艺术界,艺术家也在按照自己的方式探讨数字技术与艺术结合的可能,并对由算法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提出思考。本期AB美术馆以算法艺术:秩序与失序”为主题聚焦于3位与算法艺术相关的艺术家。算法如何介入到艺术的创作?算法介入艺术创作能够为艺术带来什么样的改变?在新一轮的科技进程中,艺术能发挥怎样的作用?不如一起通过他们的创作来寻找问题的答案。

 

算法(algorithm):在数学(算学)和计算机科学之中,一个被定义好的、计算机可施行之指示的有限步骤或次序,常用于计算、数据处理和自动推理。

 





 


算法生成艺术家,加密艺术家
计算机图形图像工程师,毕业于中科院计算所


出身于深圳的Reva从小对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在报考专业时选择了比较主流的理工科。有着信息安全和计算机图形学双重学术背景的Reva,毕业后曾在影视、VR、AR行业内担任技术研发长达6年。2018年,Reva决定坚持自己的兴趣,开始尝试探索艺术创作。当时她综合考虑自己的技能、兴趣和审美方向,做了很多搜索并最终找到“算法艺术”这一名词(即用算法、代码生成图像,用代码控制图像变化),便开始大量检索资料和自学。


Reva《5 - 羟 色 胺》,数字视频,1920 x 1080 px,MP4材质,2021


Reva 近期关于算法的代表作品是“神经递质”系列,目前创作了《5-羟色胺》和《多巴胺》两幅作品。这一系列的灵感来源于Reva自身以及身边朋友经历的一些心理疾病,这让她对神经递质这种理性的概念对人感性世界的影响产生了兴趣。“从前我一直以为精神世界是由感性自我控制的,但后来却发现物理身体上的失调实际对精神世界的影响非常大。这种对比让我对自我意识产生了新的观察角度。”Reva说道。



Reva《多巴胺》(Dopamine),加密数字艺术,影像,45'',2021




在Reva看来,算法或者计算机的思维模式创作出来的东西很多时候可以超越人的想象。自然界中蕴藏的数学规律和公式,被抽象提纯之后,用艺术视觉化的方式呈现出来,具有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熟悉的是这些数学公式来自于自然,它们所形成的纹理、模式、动态都能找到可比拟的现实;但实际上它们又是基于一套机械的规则生成的,是新生的,陌生的。



“我相信算法艺术在未来会变成更为主流的艺术形式。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已经越来越依赖计算机技术,很多社会现象也和线上数据相关。算法艺术可以直接获取这些鲜活的数据,做出直面当代人数字生活的艺术作品,给人更强烈的思想碰撞。”


Reva《深入系统》(Deeper down into the system),加密数字艺术,影像,23'',2021

AB:有一种观点认为,人类的进程其实是由算法来决定的,但随着科技发展,电子计算机的算法将超过自然界的算法,最终人类将无法追赶。你对这种观点是如何看待的?算法是否会对人类造成威胁?

 

Reva:这是科技奇点的观点,我个人是赞同的,这跟我学习和工作都是在和算法打交道有关。我不认为这对人类是一种威胁,物种在进化的节点上未免会害怕和惶恐。就和原始人第一次接触火一样,一定是恐惧在先,也避免不了引火烧身,但最终人类还是学会了使用火。如果说奇点之后科技可以替代人类相对机械、理性的部分,那艺术可能就是未来人类最重要的生存意义了。艺术可能是人类进一步解读人为何为人的重要素材。

 

Reva《水滴》(The Droplet),加密数字艺术,影像,20'',2021






新媒体艺术家、声音艺术家、软件工程师

 

2004年,白小墨在中央音乐学院学习电子音乐作曲,彼时他开始研究声音合成与音乐生成领域的算法逻辑。后来他逐渐发现计算机生成声音内容与生成视觉内容非常相似,只是在数据结构上有所不同。2005年,白小墨创作完成了算法生成的交互装置艺术作品《鱼说》(此作品在纽约大学、Apple Store等地展览),通过摄像头捕捉金鱼游动的画面,通过计算机算法实时生成音乐和视觉影像。

 

白小墨《鱼说》,2005

自2005年的作品《鱼说》之后,白小墨的每件作品都使用算法生成。由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崛起,他开始不得不思考一系列问题,其中之一就是人造物与自然物的关系问题。最近五六年,白小墨都在持续创作一个题为“秩序”的系列作品,其中包括《恒星》(交互多媒体装置,2015),《万物》(沉浸式多媒体空间,2016),《行星》(沉浸式多媒体空间,2017),《进化》(32.1通道声音装置、交互电子机械装置,2017),《人》(600名观众参与的现场声音艺术2017),《RETURN》(激光装置、声音装置,2019),《幽月》(交互视觉与声音装置,2020),《继承》(机器视觉、机械臂与特斯拉线圈、电路板、计算机,2021)。



 “我认为,自然物与人造物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人造物已显现出进化的趋势,并跨越类群地继承自然物们与生俱来的能力。”




白小墨《进化》 ,交互电子机械装置、声音装置,2016-2018

在白小墨看来,算法的根本特征是“自动化”。算法生成的每一件艺术作品本身就是一个完备的系统,同时也是一个自洽的世界。他会在算法中设置一些随机变量,这就使作品的结构、形态、细节有了些许不确定性,艺术作品具备了“性格”。“所以即便是面对自己的作品,我也充满着期待、好奇。我看待算法艺术作品如生命体一般。”

 

白小墨《行星》,沉浸式多媒体空间,2017

 

而至于算法是否会对人类造成威胁?是否会导致某种秩序的失控?白小墨则早在“秩序”系列作品里就对相关问题作出了思考和提问。

 


“算法设计的本质是创造规则,设定秩序。老子的‘道’指的就是这个‘秩序’,中国哲学体系是承认自然法则中存在‘算法’的。计算机算法也是自然算法——‘道’之中的一部分。”


在他看来,算法或人工智短期内不会对人造成什么威胁,但是终究有一天人工智能将学会人的七情六欲及谎言,那时人类和AI的关系必然会由主从关系转变为竞争关系。而从事科技艺术研究和创作的艺术家们在探索艺术创作方法边界、塑造科技时代新艺术美学、提升国民生活品质、激发国民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将起到重要作用。

 

白小墨 The Cube


AB:在你看来,算法艺术能给观者提供什么样的不同体验?算法艺术在未来有哪些应用领域?

 

白小墨:对观众而言,算法艺术的信息密度大,而且是有趣的、好玩的一种艺术形式,同时一定会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视听、感官与精神体验。


未来人工智能艺术将达到艺术专家顾问级别,辅助艺术学习、创作、表演和评价,改变人们在艺术教育、艺术治疗、生活娱乐等领域的行为模式。另外,人工智能技术将冲击现有艺术体系和艺术生活方式,形成全球艺术文化新生态。

 白小墨 The Cube

 





游走在科技和艺术之间的创造者

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


生于1989年的陈抱阳,如今已是领域内一位颇受关注的科技艺术家。将AI、算法作为媒介,通过艺术语言对当下生活经验进行转录,一直是陈抱阳主要的艺术创作特征之一。


“在纽约读书时,我想找寻一种不带有明确东西方文化符号的,相对中立的具有通用性的创作方法,于是就想到了算法。”

 

陈抱阳《恭喜你,但是我在他的隔壁》,交互装置(AI, Jetbot, 投影, 屏幕),2020


在陈抱阳近期的展览“陈抱阳:算法速成斑”中,艺术家通过数字绘画影像、数字交互装置、AI视频等多种数字媒体艺术形式,与观众共同探讨人工智能和人的多维度联系,进而引发出对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背后的思考和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启迪。这次展览也被陈抱阳视为过去四年创作中讨论算法与算力作品的整理。

 

陈抱阳《地球热了吹吹空调吧》,空调、麦克风、钢化玻璃,2020



陈抱阳《追逐迷雾》,交互装置(AI, Jetbot, 投影, 屏幕),2020


譬如作品《地球热了,吹吹空调吧》讲述的便是在担心人工智能是否会带来人类毁灭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听到远在南极的冰山脱落的巨响;《追逐迷雾》和《恭喜你,但我在他隔壁》这两件利用自动驾驶技术实现的AI小车作品都在讨论处于推荐系统蔓延的2020s。小车被训练在程序生成的迷宫中移动,或像人们原始嬉戏的本性一样相互追逐。小车解决的只是另一个程序所提出的一个本不存在的问题,产生出一种看似忙碌但虚无的循环;《抱堡终端》则探讨了从公众如何透过大众媒介吹起的泡泡看向科技,以及算法世界中不断构建乌托邦,又因人的贪婪而寻找漏洞并摧毁乌托邦,此二者之循环。

 

陈抱阳《抱堡终端》,通道影像装置,2020


陈抱阳近期正在筹备的是将在成都双年展上展出的一件包含两个携带投影机的人工智能驱动平台的作品。



“我想研究神经网络中机器学习的过程,我们根据人类的学习经验规定了机器学习的方法,但这之中又有很多不易察觉的不同。最终我想研究的是算法(算力)时代下,我们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什么的改变,可能正在从对机器的恐惧转向掩耳盗铃。”

 

在陈抱阳看来,无论是当下热议的区块链还是NFT,其实都在把社会指向一个“算力时代”。“以前工业时代是依靠蒸汽机功能,算力时代就是依靠所有能够完成计算的东西。这个算力时代里面还包含着AI、5G、VR、AR这些作为显示途径的技术。我们正在步入一个算力时代。”





艺术商业编辑部

策划、编辑:凡琳
图:各艺术家
致谢:北京时代美术馆


相关阅读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艺术商业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