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课题申报 | 孙红卫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申报经验分享
2 该项课题选题的来由?您如何评价该选题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这项课题源于我在做博士论文期间的一些思考和积累。在当代北爱尔兰三十多年的政治动乱之中,产生了希尼、马尔登等大批优秀的诗人,对他的研究可以填补北爱尔兰文学研究的缺项,丰富中国的国别文学研究;考察他的诗作,可以从中透视北爱尔兰文学的发展与成长,了解北爱诗人共同的历史关切。再者,长达数世纪的被殖民、被压迫的历史,特别是当代所经历的数十载的危机与苦难,形成了北爱特殊的政治文化氛围,在其浸润之下,马尔登的创作展现出深广的政治主题,“911事件”、美国反恐战争以及犹太民族的历史遭遇都是其创作内容,诗人以此思考人类何以摆脱周而复始的暴力牺牲,这些主题为我们理解民族冲突与恐怖主义提供了思考的契机,对我们思考当前的政治问题,具有极大的启迪意义。
3 您如何收集与本课题相关的前沿文献?如何对文献进行阅读和评价?在文献阅读方面,对于文学研究,我个人的体会是存在着宽狭、古今的问题。所谓宽狭,是指一方面要阅读某一具体作家的作品,以及对这些作品的批评论著,从作品到研究论著,再到其他对此话题有指涉的论述,都要仔细梳理,甚至只言片语有时也能提供灵感和启示。另一方面则既要按图索骥,又要在此基础上“旁逸斜出”,将阅读面扩大至相关领域,如哲学思想、文化历史等,放大视域,才能使自己的理解更加笃实,有时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至于古与今的问题,指的是既要阅读相关经典著作,又要阅读一些重要期刊新近刊发的文章,跟踪时效性更强的书评等。我的感觉是,鉴于文学研究的特点,所谓“时效性”的问题倒可以适当悬置起来,对这方面的要求并不是特别急迫。有时一本经典研究文章多番细读与思索带来的收获会大于一味求新、囫囵吞枣式的阅读。这其中,个人的思考最为重要,而不是只读不想。文学研究毕竟迥异于一般的科学研究,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个人的领悟和思索。
4 您该项课题的研究重点是什么?我的课题研究的重点是三组关系:时代与个人的关系、历史与当下的关系、诗与现实的关系。在这三组动态关系之中,解读具体的作品,参考北爱公共领域和诗人个人经历的相关节点,展开考察其对政治灾难之中“诗人何为”的思考,分析他对现实苦难深层根源的诊断。
5 该项课题研究的难点是什么?您在课题实施过程中是如何解决的?难点主要是如何研究一个中文语境之外的完全陌生的外国作家,又如何将他拉到中文语境之中,而不失其陌生性。用杨周翰先生的话说,就是如何使引进来的作品既增加我们的知识,又激励我们的精神,提高我们的境界,但又杜绝将其中国化或汉化。
6 您该项课题的创新之处在哪里?基于北爱特殊的历史遗产和政治环境,展开对文学与时代、诗与思、艺术与政治、个体与公共等重要艺术主题的探讨;研究马尔登关于民族冲突、恐怖主义等当代政治问题的思考,在艺术、文化和思想方面为我们探讨与应对这些问题提供思路与借鉴;其诗作体现的政治理念与当代政治思想家的论述有着共通之处,且附着了诗性的情感经验和个人体悟,通过对他的研究,可以为我们理解当代的历史关切和政治讨论提供具象、诗意的参考。
7 您在课题申报过程中最大的收获在哪里?最大的收获是深刻领悟了阅读与思考、成见与己见的关系。既要有大量的阅读,还要有自己的思考。只是单纯的阅读,如蜻蜓点水,很难有收获,往往带着自己的思考去切入,才能印象深刻,处处有发现。我的体会是,可以通过广泛的阅读在已有观点的基础上,触类旁通,打开不同主题甚至不同学科之间的界限,生发出自己的创见。比如说,读布罗斯基解读阿赫马托娃,其论述可以借鉴来评述我所研究诗人。钱钟书先生有“移评”一说,对我极有启发,也即是如何利用已有观点的问题。如此一来,对于自己的研究便会有点滴洞见的积累,最后形成系统的思想,构思一个大的命题,适合做较大的论文或课题了。
8 您在课题申报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您是如何解决的?主要的困难是如何打开思路。对于文学研究来说,特别容易陷入已有观点的旧辙之中不能自拔,即使是做大论文也成了对这些已有观点的概括与修正,如何跳出窠臼,形成自己的观点显得尤为困难。解决的方法,我的感觉是扩大阅读、深化思考,有时在一本极不相关的书中,会有灵光一现的发现,往往就豁然开朗了。
9 您平时是如何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包括选题能力、创新能力、论文写作能力等?一是通过广泛的阅读,不必拘泥于自己的研究领域;二是通过与其他学者的交流与碰撞,所谓当局者迷,有时局外人在一定距离之外超脱、客观的观察,会让自己摆脱“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困局。
10 您认为自己课题申报成功的关键因素是什么?关键因素是前期的积累,包括围绕相关主题的小论文的写作与发表,一是让一个宏大的主题在不断地写作中逐渐明晰出来,二是也向评审专家佐证了自己在这方面的工作。
11 您在课题实施过程中遇到过哪些困难?您是如何解决的?主要困难还是如何扩大已有研究,深入挖掘,有所创新。我的体会是,对于所研究的主题,既要有短兵相接的短距离对抗与周旋,一点一点地敲打雕琢,还要有高屋建瓴式的宏大战略规划,在一定的高度把握这个主题。我的体会就是既要能入其内,又要能出其外;既要有对某一作品细致入微的分析,又要能将其放入更大的历史与社会语境之中解读,才能形成创见。
12 您对正在准备申报国家课题的同行教师有什么建议?一方面多读,多思考,并且尽量在自己的研究与教学之间找到一个结合点,这样会大幅提高研究的实际效率,节省大量精力和时间;另一方面则要以我们当代的语境看待自己的研究,把研究和我们生活的时代结合起来,尽量不要把研究与世界乃至中国当下的境况完全割裂,使其完全成为一种“闲情逸致”。我的一点不成熟的理解是文学研究既要有美的追求,“尽兴而已”,又要有家国情怀,和我们国家、民族的文化需求契合起来。
2 如何判断某一个课题是否具有学术价值或应用价值?可否举例说明?我以为就文学研究而言,其学术价值或应用价值可以从三个角度来判断:一是在普遍的美学意义上能够为我们带来什么;二是在我们对其所在国文化与社会的理解上有什么贡献之处,三是不妨放在中国文化语境中来看,一部作品、一个作家所关注的主题与中国的现时代有什么关联,对我们有什么启发。例如,我所研究的北爱尔兰文学,一是可以帮我们更深入的理解艺术与政治、作家与族群的关系;二是可以让我们更清楚地理解北爱尔兰、英国乃至欧洲的当代历史困境,甚至借以了解英国脱欧这一话题;三是对我们思考中国当下的民族、文化问题、全球化中的本土意识等有一定的启示。
3 国家课题的选题与一般学术论文选题区别在哪里?主要是格局问题。一项国家课题自然要格局更大,规模更“宏伟”,并且常常和国家文化建设的需求结合起来,而一般学术论文可能更多聚焦小问题,并不一定非要和实际需求相耦合。
2 项目申请书中的“主题词”的作用是什么?应该如何设定主题词?我以为主题词和一篇论文关键词的作用是一样的,是研究的“signposts”,设定时应着眼于让评审专家由此瞬间可以明了你的研究主题。
3 怎样理解课题论证页给出的提示和注释?哪些内容应该尤其关注?这些提示和注释其实是设定了一定的规范,也就是套路,必须既严格遵守又充分利用这一套形式规定,以最节省有效的方式表达出自己的观点。
4 课题论证中的课题概述与一般论文中的摘要有什么区别?一篇成型的论文的摘要当然是在概说其中已然形成的论述和观点,而课题概述则是在描述一件未来的事情,其中自然有很多未尽之事,包括对未来研究的预想。这应该是两者的最大不同。
5 课题论证中的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及研究意义常见的问题有哪些?请您举例说明。如何避免这些问题?我觉得是要处理好“古今中外”的问题,也即是国内、国外专家在这一领域历史与当下的研究积累。常见的问题是概括不够言简意赅,陷入某一处之中,笔墨过多,或不够广泛彻底,有明显疏漏之处。为了避免这些问题,可以先写出一篇详尽的文献综述文章,而后进行浓缩压制。再就是在叙述研究意义方面,一定要有自己的提纯与评判,而不是简单地罗列已有观点。
6 课题论证中的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如何填写?创新一般体现在哪些方面?青年教师如何提高学术创新能力?这一栏实际反应了自己的思考,自然要突出自己的与众不同之处。创新可能会体现在形而上与形而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如何与某思想理论进行充分结合,形成阐释循环,另一方面则是如何找到一套不同的解读工具,更深入地阐明作品的技术层面。此外,文学作品与当下中国语境的结合也很容易有创新之处。至于如何提高学术创新能力,我觉得最主要的还是要多阅读、多交流、多思考,做到能入能出,既要有对本领域的深入研究,又要有对其他领域的广泛涉猎,两者相得益彰,才更容易有创新,不然易越走越窄,进入死胡同或牛角尖。
7 项目预期成果形式是否必须和结项成果形式一致?项目名称和结项成果标题能否有所不同?结项成果中的研究报告和论文要求有何区别?我的研究还在进行之中,所以这个问题还不好回答。我觉得应该允许有不同之处,因为研究规划必定是对未来工作的设想,而最终成型的结果可能会有所出入。
8 项目申报书里填的参考文献有哪些需要注意的事项?我以为还是要考虑到“古今中外宽狭”的问题,经典与当下的成果都要有所涉及。力求单看此项,便可以辨别自己在这一领域的阅读积累。
9 前期成果的相关程度应当如何把握?要围绕课题形成一个“星丛”,不一定和课题主题完全吻合,但至少要对课题有所共享,才能列出吧。
10 申请书中“完成项目研究的条件和保障”栏目应如何填写?尤其对于年轻没有经验的老师,这部分如何把握?我个人以为,对于文学研究而言,这是项目申报书细枝末节的地方。文学研究主要还是考验一个人对“冷板凳”的耐受力,并不怎么倚重外界的条件与保障。所以这一栏,我觉得不必花太多精力,只是锦上添花的点缀而已。可以写所在单位的图书资源与知识构成,突出有利于项目的开展的客观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