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谈论绘画时,我们在谈论些什么?
七月刊《好(hào)画》,封面作品图来自谢南星,
《电厂一家人的日子》,布面油画,1995
改版后的第二本,七月刊《好(hào)画》,
在炎炎夏日悄然来到你身边。
这次,我们将在“长读”里聊一聊绘画这个主题,
这听起来或许有一点不合时宜,也许
你会觉得过时,觉得这样的讨论
到最后总不得要领。可是,我们却发现,
在最没有可能性的地方蕴藏着最多的可能性,
绘画这一媒介的问题也是所有艺术媒介的问题,
过去的问题,也是现在的问题。
长读丨好(hào)画
好(hào)画
Painting Good, Acting Bad
当我们谈论绘画时,我们在谈论些什么?
在与 7 位中国艺术家的访谈中,
你会得到这一问题最直接的答案。
这些答案也会让您了解到,
绘画这一媒介的问题是所有艺术媒介的问题,
当我们在谈论绘画时,
我们其实就是在谈论大写的艺术,
在谈论当下的在场,在谈论社会、
技术、媒体、观看、市场、机制等各种问题。
王兴伟:
秘密是事物本身固有的,
不是小聪明能安排出来的
王兴伟说,绘画是一种最卑微,
最不值得一搏,没有身份,
也没有地位的职业。
一个艺术家总是很难摆脱
要表达和给予的寒碜和尴尬,
但依然要对观众无条件地敞开。
这次,我们就带你走入这位画家的尴尬。
周轶伦 :
艺术现在就是商业,
艺术家就是设计师
83 年出生的新生代画家周轶伦,
纹身,做品牌,做商店,
还和朋友合伙弄非营利空间,
像一个贩卖潮流的商人和目标明确的设计师,
可他却说除了卖画赚钱,其他事儿都没赚到钱。
对他来说,艺术和商业本来就没有界限,
他买不到喜欢的衣服才会去做艺术。
刘非 :
我想问题的方式和角度很统一
尽往歪处想
刘非很喜欢听相声,因为它抖包袱,
把看似不相干的东西牵扯到一起,
出乎意料之外又有歪理支撑。
他画画也喜欢抖包袱,
除了把抽象画有意曲解成
拿着鞭子抽大象的画外,
还有一个系列是关于美女和太湖石的,
看似不相干的美女和太湖石的“共同价值观”,
就是瘦、透、漏。
谢南星:
我只会画我画的这些东西
“坏画的流行是一种感冒,尤其在中国,
或许坏画就源于中国所称的观念绘画,
坏画更多地沿用了表面的状况,更表面化,
就像一个现象,太临时了。
其实绘画并不需要积极的传播,
不需要一种当代文化式的流行传播。
画家需要在封闭的环境里和画布、颜料打交道,
最终的目标是实现某些图像。
我会一件件地画作品,
每件作品都有自己的面貌,
有自己的个人身份。”
蒲国昌:
呆呆地做一名艺术教徒,
探索绘画的第三条路线
“我认为当代艺术最重要的就是
开辟了参与性,也就是说
作品有大体指向,但没有明确范围,
这给人一种思维与想象的空间,
我的作品也是如此。
我思考人的独立性与历史之间的关系,
人作为个体,不仅互相影响,而且也
无法割断与前辈创造、文化传统的联系。”
王玉平:
不为难艺术,也不为难自己
“写生最大的乐趣是眼前所见的
总是意料之外的,这让我兴奋不已。
我不拒绝任何方法、形式、内容,
想怎么画就怎么画,怎么画舒服就怎么来。
内容、机缘、状态会告诉我合适的办法,
这样可以随时感受到新鲜的东西,
不为定式所限。一旦熟悉了出手后的结果,
便觉索然无味。”
张晖:
在冥想与领悟中走进心中的风景
“我对抽象、极简这些分类不是特别感兴趣,
我也没有去想过自己的绘画是抽象还是不抽象。
因为形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想表达的思考。
对我来说,形和色要传达的都是
一种精神的感受,所以我不是很在意
它具体归在哪一类。
罗斯科是大家公认的抽象画家,在他生前,
他谈论自己的作品时总是强调他是在画‘人’。
罗斯科的目标是走出绘画,
全身心地投入灵魂深处。”
展评丨扫描全球 14 个重要展览
莫娜·哈同
英国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
2016 年 5 月 4 日 - 8 月 21 日
多数人向往的“地球村”或许指向和谐共处的整体。然而对黎巴嫩艺术家莫娜·哈同来说,这样的共性是难以企及的。但这绝非说明和平是无法实现的精神蓝图,因此应该消极应对;相反地,通过对各种冲突与破裂的感性转换,艺术家积极地将伤害及裂痕自文化地理空间转译至精神空间的层次。这也正是哈同此次在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同名回顾展上的主要旨趣:在全球的框架中,在破碎与完整之间,锚钉每一个独立的个人——首先,必须为“人”。(《人的向度》,赖俊杰 | 文)
劳森伯格在中国
中国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2016 年 6 月 12 日 - 8 月 21 日
在初悉展览信息时,不少人会以为展览将深入挖掘劳森伯格的中国元素、中国渊源,并可能以当时中国艺术家的回顾、作品研究为辅佐。但从实际展出作品来,展览的主体是劳森伯格 1981 年起创作了 17 年的巨制《四分之一英里画作》,1985 年“ROCI 中国”展览的文本资料和“中国夏宫”摄影组成的部分仅占了一个非常小的比重。(《劳森伯格在中国,而<四分之一英里画作>不在》,刘希言 | 文)
陈晓云 我收藏的 106 道闪电
中国上海|香格纳画廊
2016 年 5 月 21 日 - 7 月 1 日
陈晓云作品中频频出现严肃的滑稽模仿,并非是对某个明确意义的直接指射,而更像是对于一种不确定性体验的总体表征。因为不同类型的信息(来自消费社会、意识形态、文化习俗等方面的符号)穿插乱入,彼此影响,并塑造着我们的当代感知体系,其表象常常体现为迁移式的联想。我们不应该盲目而自动地把陈晓云的作品与福柯意义上的“规训”“惩罚”“权力”“身体”或“压迫”等观念联系在一起了,因为这些录像作品中出现的一切符号都与意义建构无关,而更像是在强化当代生活的凌乱之感。(《关于一种体验的实践》,梁舒涵 | 文)
无声无名:扬·罗威斯作品展
中国上海|上海明当代美术馆
2016 年 5 月 20 日 - 7 月 31 日
作为一个沉浸式剧场,它让人忽视事件,起因、发展、结果,环境、人物、台词,导演、演员、观众,这些都是杨·罗威斯想要抛去的限制。一种自由被赋予,所有参与演出的部分都有权利去影响表演的开展。远离演出的中心,逃到音乐声不会讨扰的地方去看墙面上艺术家的自述而不得,不可算作参与的一部分吗?在这个场景中,表演会不会终结,还是像生活一样没完没了?(《中心与非中心同样重要》,子七 | 文)
拉页丨
遥不可知:来自英国的当代艺术
中国上海 | OCAT 上海馆
2016 年 6 月 5 日 - 8 月 28
人物丨勒梅特夫妇
当代法国收藏家伉俪伊莎贝尔和让 - 康拉德·勒梅特夫妇(Isabelle et Jean-Conrad Lemaître)为影像艺术着魔。他们通过选择、收藏、推广影像作品,彰显个人化的趣味,成就了出离常规的艺术生活方式。2016 年 5 月,他们的影像作品收藏展几乎同时在北京、上海、沈阳和成都四城举办。他们也用自己特有的方式孜孜不倦地推介、分享着自己心仪的影像作品和影像艺术家。
策展札记丨
失调的和谐:
四位策展人和三场展览的复调
在台北关渡美术馆看场地的策展人组
左一:卢迎华,左二:黄建宏,
左四:神谷幸江,右一:金宣廷
“失调的和谐”以“移·动展”的构想来筹划——一个在亚洲不同城市之间旅行的展览。自其肇始,四位策展人——神谷幸江、黄建宏、卢迎华与金宣廷——衷心期盼制作一场在移动之中同时开放组构的展览,其内容将应其举行的地点变更来反映这个城市独特的在地性,参与艺术家(来自韩、日、中、港、台)与参展作品将会随着移展因地制宜。
金宣廷:什么是“失调的和谐”
卢迎华:众声喧哗的亚洲——策展构思历程回顾
神谷幸江:在过去与未来之间思考
黄建宏:亚洲经验中的“世界”系谱学
表演丨
不舞的舞者,身体的光芒
很多旧式表演理论和训练方法,都是为了处理表演者如何去建立内心世界,与观众交流。那些专家们认识到,观众可以看破外在动作,洞察到演出者是否拥有心灵——他们在演出中,是否仍有探索和经历世界的好奇心。按下身心是否二元暂且不论,我觉得那种内在,靠建立在表演者的想象力上,即企图拿假象来蒙混自身,以达成再现,终究是种技术,不是内心。(赵川 | 文)
编辑:ArtWorld
文字、图片:ArtWorld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艺术世界》 309
2016.07
好(hào)画
Painting Good ,
Acting Bad
全新上市
戳左下【阅读全文】
进入小仓库购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