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影像×写作:一切只为更好的讲述

2016-08-05 ArtWorld 艺术世界ArtWorld
“影像与写作”这个话题就像当代的一千零一夜故事,自带生成性且永无止境。人们一次次探访,想要搞清楚两者存在与运用层面的关系,渴望洞悉某种特殊表达的背后,影像与写作之间究竟如何协作。没错,“影像与写作”早已足够复杂,但这并不构成我们想要来谈论这一话题的初衷与最终目标。对我们来说,梳理、分析、阐释……一切只为能够在当下的故事中,看到一个属于未来的文本,一种更好的讲述。

封面作品:方璐,《超月之秘密》,单频录像,48'45'',2015

长读  |  观看的复调  
▲观看 de 复调Polyphonic Seeing

 我们在文本与影像的年代里逡巡良久。但仅仅因为无法言说得更多,无法写得更多,无法拍摄得更多,文本与影像才不得不共谋吗?介入是否意味着牺牲?两种表达方式间的转换、并置、交织会像星空投射在湖泊中的倒影一样,还是像光漏过层层叠加的叶片而 晕开的波纹一样?我们苦苦以求一种综合性的表达是否就能突破囿于生活的丰盈而又必须呈现这丰盈的困境?而一旦两种方式遭遇后碰撞,又能否避免此消彼长,敌强我弱的老掉牙互动关系?……一切探索都始于提问止于答案,为此,我们将这些疑惑视为本期“长读”的观看邀请,以下是我们埋下的伏笔与彩蛋,你来解码吗?

改编死者——作者的幽灵与布鲁诺·舒尔茨的循环生命

在文学作品中潜伏的死亡,将在影像之中被反复激活。文学作者的书面死亡是一次性的,并且总是已完成的,翻开书本只是掀开棺材的一种替代行为,完整的生死轮回不可能仅仅依靠阅读来完成;影像作者的死亡则会随着每一次重新播放而不断循环重演。一次成功的改编,即是导演一次在死亡之上的死亡。

李然:箭与靶——超越媒介的差异,直击叙述的困境
需要超越媒介本身的差异性,从创作呈现上的叙述困境展开推动,重新发现、认识链条中的断裂处,有意识地展开论述,那么“写作”就不仅仅在运用文字、文本这种表面语言现象上了,而是可以延伸为一种修复、衔接、疏通的一种艺术家自 治工作,不再把叙述的主权全盘丢给他人。

一种介入式关系的疼痛 ——谈苏菲·卡尔《极度疼痛》
总体来看,苏菲·卡尔作品的生成首先是介入式的。只有在介入发生时,真正的对话才会开始,在阅读过程中和真实世界相遇的读者不能再假装对世界中的问题毫不知情。当一个文本涉及两个人通过相互阅读对方而建立起自我感知时,意义变得完整了。至此,合上书,那种难以言说的痛苦体验也在相互渗透之中得到了成功的转译。

 记述电影札记:从叙述到记述

记述(récit)不是记录事件,而是事件本身,是接近一个叙述、一个空间的事件,是叙述的叙述,是叙述本身的事件。在这种意义上,所谓的记录真实、叙述故事、 表达观念,无不是在记述对于某个真实、故事和观念的迫近中才得以完成的。而电影或者说影像,则是记述完成自身的最直接的媒介形式。


 双重阅读主线的并置——关于《夜》与《罪恶之都的少女》
当图像与文字两种截然不同的媒介在书中交织出现时,作品已自然被分割出两种观看体验。然而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的阅读依旧遵循着单一主线,翻阅书本的方式也依旧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然而,一些创作者对书本固有的线性阅读方式进行突破,将之分割出两条甚至多条阅读主线。

词语的图像学演绎
在经历了语言学的转向及解构主义的洗礼之后,我们今天已经很难再把文字的表达看作是对思想的最终确认,把图像看作是对现实的真实再现了。文字和图像所提供的符号机制作为我们表达、交流、认知的工具,反而成了需要研究的谜团本身。图像以符号学方式进入了现代研究的视野。

一种实验电影的评论语境——评黄小鹏《敲叩天堂之门》
黄小鹏《敲叩天堂之门》中的影像被处理成一种同质性,全是斑驳的黑白影像,形状有限。艺术家使用了一种语言的乱码来与这种“抽象化”的画面及其中的声音对应,这些语言没有被很好地翻译出来,但是它的组成部分是可以辨识的,这种错乱与影像的暧昧形成一个绝佳的对照,造成了一 种让人印象相当深刻的“散文感”。

5 段影像中的独白
从方璐到陶辉,独白在他们作品中牵引出的是与创作语言/影像语言本身相关的问题,即艺术家何以要取消他者,让主体直接对着镜头发声?艺术家何以要用自省式的自我描述和反思代替他者的质询与发问?艺术家如何再现人,再现人与其外部的关系结构?艺术家又如何处理作为作者的主体、画面中的主体、画面外的主体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亦即创作与观看之间的关系?

在所有的时间里寻找——关于图文共谋的几个案例
无论是图像、文字还是漫画,完美的媒介其实并不存在。每一种媒介都具有各自的局限,每一个真正的艺术家都试图通过自己的创造来克服这些弱点,甚至使其变为强项。对于讲述之道,当代的影像实践者或许拥有了单幅照片之外的更加多元的选择,但是无一例外地,我们仍要去持续地寻找,在所有的时间里寻找。

展评  |  扫描全球 13 个重要展览  
在一场梦中你看到活下来的办法因此满心欢喜英国曼彻斯特|惠特沃斯美术馆2016 年 6 月 10 日 - 10 月 31 日


对“策展人-艺术家”和职业策展人来说,艺术世界中仍然存在着可利用的空间。这两个领域的疆界既重叠又彼此冲突,而这大概就解释了为什么我们永远无法写出这样一部的历史,来为这两个互相平行的策展实践做出最后的定论。(《作为策展人的艺术家》,Linda Pittwood(琳达·皮特伍德)|文,胡默然|译)

马丁·克瑞德:后门美国纽约|汤普森艺术中心2016 年 6 月 8 日 - 8 月 7 日


最终,当这个小小的“后门”打开时,人们从机体内部望向现实,人们往往会通过这道“后门”更加仔细地注目那一隅纽约上东区的整洁街道。外部的真实显然也成为了展览的一个构成部分。(《在奇观中颠覆奇观》,耿涵| 文)
不在场者的光亮中国北京|红砖美术馆2016 年 5 月 28 日 - 8 月 28 日


塔提亚娜·图薇意在打造的正是如此这般的“预制”空间。“预制”通过声明过去时态来强调当下的不在场。于预制的空间中,主体的行动会受到缺席的预制者所做出的限制,无法引发任何事件。预制状态是静止的、虚薄的、是引而不发的。(《预制》,Jerome Araki | 文)

体感场:克里斯·萨尔特中国上海|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2016 年 7 月 9 日 - 9 月 4 日


不如短暂地放弃任何看与看见,关闭视觉,打开触觉把自己投身向空无的黑暗之中去摸索它的形状。或许,这才是原初状态的真谛——即使一无所见,我依然不曾麻木,仍旧可以凭借我的感觉继续前行。(《关闭视觉,打开触觉,感受黑暗的形状》,刘化童|文)

拉页  |  
零食中国上海|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2016 年 7 月 16 日 - 10 月 16 日


人物  |  本西丽·珰东辛的成人童话  

泰国动画家本西丽· 珰东辛身上并存着多重的“之间”状态,她在泰国和瑞典分别接受了本科与硕士两个阶段的教育;她的作品映射着泰国与亚洲的主题,并在亚洲语境下得到更多的展示机遇;她作品不仅得到了瑞典动画行业的支持,其工作信念的建立与滋养本身就来自于瑞典动画业的历史传承和近年来发展趋势的影响。凡此种种因果与条件,均和谐地融会于这位居住在世界一隅却穿梭在跨文化经历中的艺术家身上。更加重要的是,纸与笔,流动的镜头,真诚而略带稚嫩的心灵是她为我们创造的世界的全部。当艺术家用动画去撩拨和刺探冰冷的、黑暗的、沉重的、困扰的社会现实与精神王国时,童话便长大成人了。

做书  |  从原版到再版  

做书的人最常被问到的一个问题是,在这纸张出版物做最后挣扎的时刻,你的工作有何意义?作为艺术家,李维伊的回答是:如果你仍然试图在艺术中找寻英雄式的结局,试图将寻常的物料打磨出永恒的神性,并认定那才是艺术唯一能焕发出的光辉,那么你注定错过那种力图消失而不是存留的艺术。有一种对艺术的渴望是做出像雨水或雪那样的作品,轻易地占据世界,然后迅速地消逝。为此,她成立“再版社”,并这样介绍自己“再版社可被视作一个地处湖南、以家庭朋友为人际基础的黑书作坊,一宗虽败犹荣的生意, 一种信任一切双眼之所见的目光。”

编辑:ArtWorld文字、图片:ArtWorld

《艺术世界》310 期2016.08
观看 de 复调Polyphonic Seeing
全新上市戳左下【阅读全文】进入小仓库购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