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 | 沈莘国内首次个展:《在家》
▲沈莘,《巨人的肩膀》,实时生成动画,四屏影像装置,91mins,2015,“在家”展览现场
在家:沈莘个展,于 2016 年 9 月 25 日在武汉剩余空间开幕,展览持续至 10 月 24 日。
“在家”是沈莘在国内的首次个展,展览包括了艺术家近年来创作的五件影像作品,以对“家”的需求和对“在家”的审视,把家作为前线,去探索在其中产生抵抗力的可能性。在学术界中的激进理论,社交媒体上的女权主义,和两极分化语境下的 LGBTQ 运动,家是被渴望的,但渴望本身面对着被同化的暴力。普遍被物化的和以为超脱了物化语境的个体与群体被规划在同一区域中,家在分解下失去了效率。“在家”即指一个开始去需要和抵抗的状态。
在本次展览展出之际,ArtWorld 对艺术家沈莘及剩余空间的艺术总监鲁明军进行了一次采访。
沈莘 SHENXIN
出生于 1990 年,工作生活于伦敦。
沈莘的创作以影像作为主要呈现方式。她的实践关乎艺术家的社会性地位,近来着重探索对科技、评判、权力与道德的重塑与运用。
鲁明军 LUMINGJUN
鲁明军于 2011 年获得四川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任四川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学系副教授,主要从事当代艺术理论及批评研究。鲁明军的研究领域包括中国现代及当代美术史及 1960 年代以来的西方艺术史学。
/对话沈莘/
ArtWorld:最近在看什么书?在武汉的这几天吃了什么?
沈莘:最近在读一些和这段时间研究的内容有关的书籍,比如移民和宗教的研究性著作,电影文化对宗教的呈现有关的内容。有看一些社会学的书,有关人事复杂性的鬼魂般的存在方式,和反省新媒体所带来的个/群体社会性的改变,也在继续看一些比较经典的研究民族性如何形成的文本。然后在选择作者上可能近来比较挑剔和敏感,会考虑到能被出版的书籍包含的话语权。
这几天尝试的食物种类挺多的,因在外面工作到比较晚光顾了近数年都没去过的肯德基,也和一起工作的朋友在休息时去吃各种美食。
ArtWorld:作品《巨人的肩膀》中,将学者比喻为中国古籍《山海经》里的角色,你的外国朋友对这件作品会有理解上的障碍吗?如果有认识怎么克服的?
沈莘:我觉得这种障碍本身也许是一种误导,也许是来自文化符号与某种代表机制被暴力式地挂上了勾,使的在想这个问题的时候被局限在了历史和国籍带来的失真的重量。
对于某类文本,学科的研究依赖于反复的推测和猜疑,对于《山海经》我觉得在文化符号的层面上有常常被滥用,从俄罗斯占卜者宣称在《山海经》中解密了人的种类划分,并因为这样的知识使得他们必须去寻求美国的庇护,到书店里无数种版本对古籍的诠释,《山海经》也经历了资本化对它的开发和利用。
但我使用《山海经》初衷和它与哪个国籍有关联,是多古老的文本没有太大的关系,我也不觉得需要在这个层面上去阐述联系。我是从研究动画的演变和当代观者对于动画的态度开始来选择的文本。以迪士尼为例,最早米老鼠动画里简易的暴力被本雅明视为是对资产阶级标准的蔑视,使得当时的人们能在动画里投射自身生活的状态。这种乌托邦式的对于新兴技术的寄托也并不是只存在于过去,而是一种持续的现象。我想《山海经》中的形象和动画和描述它们的文本很相似,成为了某种过去的想象方式,所以在使用它们时我也有在形象上去改变,更加卡通化地去呈现,也算是一种暴力,但也许是必要的。包括后来听到的和进行的一些对于这个作品的讨论我也觉得很有意思,有一些人会认为这是一种艺术手段,和艺术家的身份有关系,但其实这样的想法更多的反射了诠释者对于《山海经》文化符号的解读方式。作品有它的特定性,从请来的理论家和艺术家,和开展会议的地点,以及吸引的听者都是在即有的生态系统里本身就存在的。
ArtWorld: 如何理解“会议美学”?
沈莘:还在读书时由于附近有很多学院,经常会去听会议,也有一些有名的哲学家和理论家来讲课。会议室成为了一个知识循环的生产地,听者和讲者都在劳作,话题也许越激进这样的劳作就越不明显。这样一种忘我又保持着自恃的状态带动着知识生产的劳动力,它不应该和其他被批判的议题分开来看,它本身也是需要有折射和再生的过程。
ArtWorld: 作品《细数祝福》里有描述您父亲的艺术生涯,他的艺术观念对你的影响?
沈莘:是的,但我从他的实践中看到不仅仅是有关于艺术的,而是他的艺术实践所存在的和带动的家庭,经济,教育,和文化的系统。
▲沈莘,《付出式批评》,单屏影像声音装置,26mins,2015 ,“在家”展览现场
ArtWorld:五件作品之间有关联或共通性吗?对少数民族、电影空间、说教主义这些题材的关注和创作上的兴趣因何而起?
沈莘:这5件作品和展览的题目有关联吧,从很多层面上研究和实践着对家的需要和在家的抵抗方式。兴趣也是这样产生的,来自本能的一些需求和对于自由度的探讨。
ArtWorld: 本次展览部分作品对日本现代文学作品不同程度上的引用,对日本什么特别的情结吗?跟留学选择的国家有文化上的对比看法吗?
沈莘:我对于翻译的文本很感兴趣,也读很多美籍亚裔的诗歌和对这些诗歌的分析,所以也读过日本文学的中译版。选择这些文本也有对于过去电影和教育中所观看的对于日本人妖魔化的反省,通过电影和纪录片,利用对于女性身体的暴力行为来激起愤怒,形成新的暴力机制;或是对于三岛由纪夫身份复杂性的忽视和物化。这些都是我会去关注的现象和列子,在暴力系统化的过程中产生的歧义。
ArtWorld: 最近在做新的项目?
沈莘:最近就快完成一部超低成本长片的后期,是一部在苏格兰的藏传佛教庙宇拍摄的实验性单屏影像。下周开始将在韩国光州的亚洲文化中心剧场制作新的四屏影像作品,这是第一次尝试将我的剧本翻译成韩文,会结合舞蹈,动画和表演在影像中实践最近的研究。这个作品的前期也还有一个被“翻译”的版本,是在另一种同化文化的语境中产生的,也会在 11 月中旬在曼彻斯特的 CFCCA 做三屏投影和表演。
/对话鲁明军/
ArtWorld: 这次是今年剩余空间里第二次为90后艺术家做个展,能否谈谈跟筹备之前展览的不同经验和看法?对于本次艺术家的选择上基于怎样的判断?
鲁明军:这次展览其实去年就已经确定好了。我们当时的方向也并没有偏向 90 后,而是有自己的一套标准,但这些标准也没有条条框框,有时就是凭感觉。当时看过许多人的作品,我觉得沈莘还是跟很多人不一样。她有着与同龄人相比更为特别的思考方式,她作品中展现出来的某些问题,甚至不像是她这个年纪会关注到的。
她经常关注一些政治性的敏感问题,但根据一种非常具体的个人经验,她往往不是单一地看那些问题,不会轻易站在左翼或右翼的立场上去评断。这个时候你很难知道她的态度,但她会把问题一层层剥开,在这个过程中调动你脑内的资源,通过影像的方式,打开一个想象的空间。这时影像所扮演的角色,本身就是一种写作。
一些艺术家做影像是在讲一个完整的故事,或者在描述一种现状的感觉,而沈莘会有很多深入的思考在里面。比如关于身份,关于西藏。做《细数祝福》这个作品时,她的出发点可能就是自己的个人经验。她爸爸是一个在藏区画画的画家,但实际上她从小跟这个没有过多接触。沈莘很早就去新加坡留学,然后又去英国,后来她返过来做这个事情的时候,再去深入藏区,为他爸爸做这个纪录。这个片子是在英国做的,现在又拿到中国来展,在全球化背景下,西藏问题本身就很敏感。沈莘根据个人经验,给这种问题一个空间,让各个层次交叉、重叠、缠绕,有时候又分离开来,这种关系处理做的非常好,很成熟。不像很多艺术家凭自己的某种感觉在做作品,她可能更多的是基于某个研究。
她也不是一个简单的观念艺术家。她把诸如艺术体制、政治、宗教,还有身份、性别等问题交叉在一起,其实这些就是今天的问题,今天的问题也离不开这些,谈身份也离不开政治,离不开宗教,谈艺术体制也离不开今天的政治,今天的时代就是这样,在某种意义上她就是纳入很多问题,然后又通过一种非常个人的方式处理,我觉得很好。
ArtWorld: 谈谈你对中国新生代艺术家的看法?
鲁明军:新生代艺术家我觉得最大的问题就是被消费太多了。比如沈莘也提到像她这种年龄层的艺术家,或者比她大一点的,其实在西方机会很少。西方有一个很长的观察期,但中国处在这种发展中阶段,或者说还不成熟,大量的空间过剩,过多的消费年轻艺术家,所有的机构都在找年轻艺术家,都想做年轻艺术家。这个事情有好的一面,给年轻人更多机会,但是也有不好的一面,稍微好一点的年轻艺术家很快就被各种展览给消费掉了,太多了。如果没有一个长期的准备,没有一个推敲,那么你的作品就不成熟。所以,我反而觉得像沈莘这种状态还挺好的,她用一个很长的周期做一个作品,所以完整度比较高。
ArtWorld: 如何看待当代艺术里大量影像作品对文本的挪用现象?
鲁明军:我觉得分不同情况吧。可能有的是作为一种叙事的依据,剧本一样的存在,有的只是成为素材之一,有的可能就是作为媒介之一,或者是作品里面的观念之一。这时它们的区别主要在于不同的处理方法。
沈莘的有点不一样,她对文本进行了处理,甚至对文本本身有一个自我指射性,比如在《巨人的肩膀》里她对《山海经》并不是简单的挪用,而是建立在对《山海经》中间处境的一种反思,重新去审视它,同时也把《山海经》作为叙事系统的一部分,转化为一个动画的形象,然后植入到一个关乎当代艺术讨论的一个现场,这个时候你可以说它跟《山海经》有连接,也可以说没有连接。你可以想象它,但实际上她把这个想象的空间已经解放出来,让渡给观者或是对方。我觉得这一点很巧妙。
另外两部作品里,她对《雪国》、《金阁寺》的运用也不一样,对每个文本的处理方式都各有区别。她读过很多西方理论书,同时关注国内的一些思想界、知识界的变化。所以很多台词跟理论文本有关。在国内做这种东西的还是比较少,一些跟思想界发生关系的作品都做的比较简单,而沈莘把这些东西一层一层引向一个复杂性,这个时候她对文本就不是简单的转化或是再现,而是让文本本身就构成一种思考,让影像本身构成一种思考。所以你可以把她的影像当成一种文本,或是把她隐喻的文本当成一种影像。
/展览现场/
《细数祝福》
单屏影像
37 mins
2014
《巨人的肩膀》
实时生成动画,四屏影像装置
91 mins
2015
《礼记施用》
单屏影像
16 mins
2014
《雪国》
单屏影像
18 mins
2013
《付出式批评》
单屏道影像声音装置
26 mins
2015
/展览信息/
在家 : 沈莘个展
剩余空间 | SURPLUS SPACE
武汉武昌区宝通寺路33号403国际艺术中心
2016.09.25 — 10.24
采访、图:tsq
编辑:ArtWorld
【点击图片,回顾往期精彩】
对话刘小东 | 每天工作 24h,持续 3 个月,测量失眠的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