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艺术双娇:基里科 & 莫兰迪

2017-08-04 展览 艺术世界ArtWorld





艺术双娇的形而上学:

基里科&莫兰迪


路坦 | 文

 

说起这个暑假在上海哪怕顶着魔都超 40 度高温烈日也值得一睹为快的画展,那么浦东艺仓美术馆的“基里科&莫兰迪”展上榜应该毋庸置疑了——撇开暑期作为惯常的艺术展览活动淡季这个因素不谈,能有这样一个机会在家门口一边推敲基里科式超现实主义的神秘,一边享受莫兰迪所营造的静谧灰式冷敷,进入恒温恒湿的幽暗空间开启一段形而上学审美之旅,对于这个火伞高张的酷暑而言,那也是极惬意不过的。


上海浦江东岸的艺仓美术馆

 

然而自从展览标题现身,这样一个问题就从来没有被正式回应过:为什么是基里科和莫兰迪?事实上,尽管两人年岁相差无几,同出自亚平宁半岛,但是人生轨迹却几乎没有什么交集,最多只是先后参与过“形而上学画派(Pittura Metafisica)”这样一个昙花一现的现代艺术风潮,甚至在展览历史上也几乎从未被并置在一起。就两位艺术家的创作风格来看,却是恰如其分地各有千秋:基里科的作品色彩丰富、几何线条明晰、构图比例夸张而充满寓意——正如展厅以剧场形式呈现给观众的形态,他的画面往往蕴含着戏剧性冲突的张力;而莫兰迪,则恰如此次展览的意大利策展人乔凡娜·罗萨里奥所言:“笔墨俭省到极点”,基本以描绘瓶瓶罐罐和自然风景等静物为主,偏爱色调冷得根本不像是意大利人,甚至被世人戏称为“僧侣画家”。透过在展览现场提供的两处VR体验,基里科的部分是让观众直接进入画作《一条街上的忧郁和神秘,推铁环的小女孩》所营造出来诡秘莫测的场景之中,而莫兰迪的部分则是把观众从画作《静物》带进画家那堆满瓶瓶罐罐的创作现场——两种再现一虚一实之间更是叫人不免陡生疑惑,借用一种“形而上学”的方式来表述:这简直就是“共性”的缺席。


意大利策展人乔凡娜·罗萨里奥


基里科,《一条街上的忧郁和神秘,推铁环的小女孩》

 

其实要回应这个疑问最直接的方式便是澄清“形而上学”这四个字究竟拥有怎样的意涵,以最通俗的汉语一言以蔽之:所谓“形而上学”,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将柏拉图的“理念论”发展成为“形而上学”,提出作为万物共性的理念并非如柏拉图所认为存在于一个虚无缥缈的“理念世界”当中,而是普遍被蕴含于每一个具体的事物之内的——因此,想要思考这样一个具有共性的“理念”,必须基于对五花八门的具体对象展开的系统性观察与研究。


艺仓美术馆展厅现场,基里科部分


艺仓美术馆展厅现场,莫兰迪部分

 

作为“形而上学画派”的发起者,基里科在处理这个哲学命题时的方式是纯粹古典希腊式的:将建筑、广场与人物以几何图形的方式抽象为一系列符号的表征,再以一种“可辨识”的方式重新拼贴为建筑、广场与人物——展厅对于作品的布局一直试图向观众透露这样的信息:从希腊神话当中临摹出的一系列早期习作,到《特撒列河岸》中糅合了克里特壁画与米诺斯宫殿元素的历史现场重现,再到《爱之歌:古代石膏像与橡胶手套》里将古典意象与现代性元素并置所展开的玄奥沉思——对于历史、神学和哲学,基里科均有涉猎并且大量挥洒具有高对比度的色彩围绕着针对神秘性的沉思予以呈现。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在他的绘画创作中,线性几何的图像呈现作为某种“共性”线索可以说贯穿始终——它们都指向了一种具有浓厚亚里士多德意味的古典形而上学。


基里科,《特撒列河岸》


 基里科,《爱之歌》

 

莫兰迪加入“形而上学画派”的时间对于整个运动而言几乎可以算是尾声了,并且由于基里科的中途退场,因此莫兰迪通过绘画探索形而上学的方式可以说更具有他本人的独立立场。尽管这两位艺术家都曾被征召从军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但是幸运的基里科由于体格不符而仅被分配进了一家医院,而倒霉的莫兰迪则在军营里遭遇了精神崩溃而被迫退伍除役。从这一点来看,莫兰迪终其一生仅在家乡博洛尼亚附近兜兜转转,专注描绘自然风光和瓶瓶罐罐的确也是事出有因。在展厅现场,通过对比画作《静物》与画室实体再现以及 VR 虚拟的场景还原,不难看出,莫兰迪的艺术创作蕴含着某种高度的纯粹感。他以模糊含混的线条所勾勒出的那些低饱和度用色被世人归纳为一种“莫兰迪灰”,一方面的确是对这位形单影只的艺术家人生的真实映照,另一方面也构成了莫兰迪对自身脆弱主体的美学慰藉。对于这样一位无法承受强烈精神刺激的画家而言,恰恰是这一系列日常生活中的寻常对象为他提供了探寻形而上意义的最佳途径:换言之,最纯粹的真理就蕴含于这些最简单最普通的事物之中。这恰恰与基里科的迥异风格构成了进入“形而上学”思考的一体两面。


莫兰迪,《静物》


莫兰迪,《风景》

 

有意思的是,尽管创作风格大相径庭,然而本次展览中两位意大利艺术家的名字却是一个字不差都叫做“乔吉奥(Giorgio)”,实际上以意大利语的发音来读这个名字,最恰当的汉语音译应当是“娇娇”——倘若不以“基里科&莫兰迪”这两个姓氏来为标题命名,那么只能作“娇娇”与“娇娇”的画展了。尽管这个方式对两位艺术家恐怕戏谑有余而略欠敬意,然而倒也有一点名副其实:基里科对艺术创作方式的近乎桀骜的坚持最终傲娇地离开了自己一手创立的画派,而精神娇弱的莫兰迪则是不懈地描绘瓶瓶罐罐与乡野草木却默默赶上了运动的尾声。作为现代艺术对形而上学的一次呈现,这“二娇”倒是相映成趣。



基里科&莫兰迪 ——意大利现代主义的光芒

2017 年 6 月 17 日 - 9 月 10 日

上海 滨江大道 4777 号 | 艺仓美术馆




 Lecture 讲座预告


“形上绘画”:超越,抑或内在?

— 与基里科和莫兰迪的一次哲学对话


时间:8/26(周六) 14:00-16:00

地点:艺仓美术馆 1 楼,浦东新区滨江大道 4777 号

主讲人:姜宇辉(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语言:中文


关于基里科和莫兰迪这两位意大利现代绘画大师之间的密切关联,可以从各个角度进 行阐释:人生的际会,艺术风格的影响,乃至欧洲的文化和政治环境等等。但“形上艺术” (Pittura Metafisica)这个关键要点绝对值得深入解析。它不仅是二者绘画创作的汇聚焦 点,更足以引导我们对现代艺术的本质及精神进行深刻反思。从表面上看,二者对形上的理 解及表现有着鲜明差异:基里科试图超越可见的感知世界,触及“超越”的真实; 


而莫兰迪则截然不同,他始终面对着最为凡常之生活,坚持着“内在于”此生此世的基本态度。然而,仔细玩味他们的作品,细考形上画派的源流及特征,我们或许会在这表面差异之 下探寻到真正互通的契机。 


基里科的形而上画作如同灯塔一般照亮了超现实主义者前行的道路,深深影响了中 国、美国乃至全球的当代艺术家。莫兰迪曾也在 20 世纪 20 年代左右深受形而上学画派的影响,创作了《形而上学的静物》等艺术作品。本次讲座邀请到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姜宇辉 教授,现场将与基里科和莫兰迪进行一次哲学对话,为大家带来一场有关形上绘画的讲座。 




编辑 / ArtWorld


☟ click 阅读原文,购买新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