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你好看——启真新书一箩筐
启真馆图书 专注学术出版
————————
莎士比亚是谁
————————
[英]迈克尔·伍德著、方凡译
————
【11月即出】
《莎士比亚是谁?》是一本基于作者同名经典纪录片而成的文化读物,讲述了莎士比亚的生平。作为BBC知名纪录片导演与历史学家,作者选取莎士比亚作为对象,以其一贯的“用事实观察历史”的态度为读者展示了莎士比亚的创作与人生。在尊重历史的严肃前提下,迈克尔·伍德走访了莎翁故里及诸多重要地点,将莎士比亚的生活片段与历史证据关联起来,以生动有趣并充满立体感的文字为人们还原莎士比亚的真实形象,并对一系列莎翁谜题提出了富有创造性的见解。
迈克尔·伍德(Michael Wood),1948年生于英国, 毕业于牛津大学奥瑞尔
学院历史系,身兼历史学家、纪录片制片人、主持人、作家等多重身份,英
国皇家历史协会成员,桑德兰大学名誉博士。
代表作有:电视记录片《历史铁道大旅行》、《追寻文明的起源》、《亚历山大
东征传奇》、《神话与英雄大观》、《印度的故事》等;历史著作《追寻特洛伊》、《英国的故事》、《莎士比亚是谁》等。
————————————
巴尔扎克传:普罗米修斯或巴尔扎克的一生
————————————
[法]安德烈·莫洛亚 著
艾珉、俞芷倩 译
————
【已面市】
这是法国著名小说家、历史学家莫洛亚写的一部巴尔扎克全传,全书共分四大部分,描述了巴尔扎克这位伟大作家的成长、奋斗以及获得的荣誉。莫洛亚将巴尔扎克喻为希腊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温暖的提坦巨人,意在说明巴尔扎克一生都在进行普罗米修斯似的拼搏,他凭借坚强的意志和巨大的勇气,最终完成了凡人所难以望其项背的目标。“房屋造毕,死神临门”,伟大如巴尔扎克者也不免一死,莫洛亚记录了这位现代普罗米修斯的荣耀与辉煌,也记录了他不为时人所理解的痛苦与悲哀,在书的结尾更是不惜笔墨地刻画了巴尔扎克饱含悲壮意味的死亡。
安德烈•莫洛亚(1885—1967)为法国两次大战之间登上文坛的重要小说家,同时也是优秀的传记作家和历史学家。莫洛亚特别擅长文人传记,所写的传记语言优美,情节生动,富有小说情趣。传记文学这种文学体裁在莫洛亚笔下获得了新的生命,成为既有学术性、又有艺术性的一种文学样式。《雪莱传》、《拜伦传》、《屠格涅夫传》、《夏多布里昂传》、《乔治•桑传》、《雨果传》、《巴尔扎克传》等被认为是法国文坛最好的人物传记,为他赢得世界性的声誉。由于在文学、历史方面的成就和对文化界的影响,莫洛亚于1939年当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1965年,戴高乐总统颁令授予荣誉团一等勋章,表彰他一生在文化艺术方面的贡献。其他代表作品有小说《家庭圈子》、《幸福的本能》、《乐土》、《九月的玫瑰》,历史著作《英国史》、《美国史》、《法国史》等。
—————————————
雨果传:奥林匹欧或雨果的一生
—————————————
[法]安德烈·莫洛亚 著
程曾厚、程干泽 译
————
【已面市】
莫洛亚的这本《雨果传》是一本雅俗共赏的传记,在广泛引证材料的基础上,用小说家的笔法书写了雨果波澜壮阔的一生。因此,本书在法国出版后,既广受普通读者喜爱,也深得专家学者的好评,成为研究雨果的必备参考书。法兰西学院院士昂里奥(Henriot)读完本书后,感叹道:“感谢莫洛亚,我八天来一直沉浸在雨果之中,就好像是沉浸在大海之中。”另有专业评论家认为,这本《雨果传》是“剪裁的杰作,布局的杰作,阐述的杰作。”
——————————
剪 纸
——————————
也斯著
————
【已面市】
本书是香港著名作家也斯的重要代表作品。《剪纸》中描写了两个平行发展的爱情故事,其中的情节与人物彼此不相关,但有所对照,有内在的叠合。作品从不同的层面展示出香港社会与文化异质多声的特点,探询了错综的文化脉络与不同的人物个性的亲疏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可能性。故事一的情节穿行于办公室、计程车、商业中心、迷宫般的家居、广告图像的制作间中,故事二的主要场景则在古旧的老街、充溢着亲情的宅院、民间艺人的居所、粤曲的排演地。在这分别代表着传统的与现代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氛围的环境中,作家通过“剪纸”这一意象的直接意义和转喻形式,观察和比较了不同文化脉络的人物在现实中的处境。
也斯原名梁秉钧,2012 香港书展邀请他为“年度作家”,表扬他过去半个世纪以来在文坛的卓越成就和作出的贡献。著有小说《剪纸》、《记忆的城市·虚构的城市》、《布拉格的明信片》等,诗集十一卷,文化旅游散文《在柏林走路》等十卷。小说集《布拉格的明信片》、《后殖民食物与爱情》及诗集《半途》分获第一届、第十一届及第七届香港中文文学双年奖。作品被译成英、法、德、日等多种语言。并曾在香港、德国及瑞士举行个人诗与摄影展。
——————————
科学向脑看
——————————
曾志朗 著
————
【已面市】
科普书的质量与数量,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科普写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要写得好,除了要具有丰厚的专业知识之外,更要有“好为人师”的热情,也就是说,永远要不停的问:如何才能让读者了解手上这些新近的科学知识?如何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如何让他们看到核心问题的本质?如何让问题的困境形成悬疑?如何展现科学解题历程中的美好推论?如何让读者看到好的科学家就是会在众多的可能性中选对了方向?如何让学生体会在各方研究者一齐抢滩的环境中,终能捷足先登的快感?还有,要如何铺陈人类文明进展的史观,使读者感受到科学新知的喜悦之情?当然,写作的文采,更是使科普著作能感动读者的最基本原素。曾志朗本着如此的信念,为了教育事业尽心尽力,以从不衰减的热情,带领读者越过知识的高墙,领略科学之美。
曾志朗,美国宾州州立大学心理学博士,博士论文荣获美国研究院颁发的创意天赋奖荣誉奖章。曾任教于俄亥俄州立大学、耶鲁大学、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及河滨分校,并先后担任台湾中正大学社会科学院院长,阳明大学副校长、校长,“教育部长”等职,现任中央研究院副院长。长期担任加州圣地亚哥的沙克生物研究院客座研究科学家,及国际上语言学、心理学及认知科学主要期刊的编辑委员。1990年回台成立认知科学研究中心,目前正在整合各种与脑研究相关的仪器,推展台湾脑科学的研究。曾获教育部国家学术奖、国科会杰出论文奖、财团法人杰出人才发展基金会杰出人才奖、美国加州科学工程委员会科学贡献奖,并获选为国科会杰出讲座教授,1994年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2004年当选美国心理协会(APS)院士。
———————
我与科学共舞
———————
曾志朗 著
————
【已面市】
走出实验室,从生活的场景出发,无论是在餐厅、球场、剧场、博物馆、图书馆甚至日常行进间,集好奇心、敏感度、想像力和理想性於一身的大脑科学家,左思右想全都透露出知识的兴味;正如在台上行云流水的舞蹈家,举手投足之间都富含文化的底蕴,余韵缭绕,值得玩味。
听最会说故事的科学家娓娓道来:穿梭古今的历史对照,与时俱进的跨界写照,触类旁通的社会观照。其“寓复杂科学於简明洞察”的独特风格,是集丰富多样的观察角度+突破框架的跳跃思考+天马行空的想像热情+抒情平易的生命经验分享。这28个故事,将一些本来看似不相干的观念、问题或难题串在一起,共谱出科学之舞,不仅开拓了科学的新疆界,甚至触动每个人的“创造力神经”,邀请所有人以最自然的方式亲近科学,随之律动。
———————————————
耶稣会与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
———————————————
朱雁冰 著
————
【已面市】
本书主要谈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史,其中用拉丁文和中文的第一手资料研究了利玛窦、卫匡国的中国观,和莱布尼茨对孔子和朱熹思想的认识,以及赫尔德、歌德和席勒著作中的儒家思想等。对学术界一些说法加以检验和矫正,还原了历史的真实,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朱雁冰,四川外语学院德语教授,1960 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外文系,曾于1986至1992 年任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1992 至1996 年担任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际日耳曼学联合会(IVG)会员。上世纪80 年代在德国沃尔芬比特图书馆作儒家思想在德国的接受(至18 世纪末)的专题研究,译著涉猎哲学、基督教神学和文学等十几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