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套240万字,超过2000页的大部头,可能是今年最有分量的一战史了!


《剑桥第一次世界大战史》

[美] 杰伊·温特  主编

姚百慧  等译

2023.3

240万字,超过2000页的《剑桥第一次世界大战史》(三卷本)来啦!!!


第1卷:全球战争



一场全球战争需要全球史来鲜明地展现出它的行为、特点以及多种多样的后果。这部有关1914—1918年冲突的全球史第一卷既关注战争的时间,也关注战争的空间。首先,我们将战争的叙事作为一种演变的大灾难来呈现,随着时间的逐年推移,大灾难的规模及其破坏程度远远超出了任何人在1914年的预期。其次,本卷在空间的层面思考战争,表现了冲突在全世界范围内的连锁反应。我们探究了帝国主义大国如何将大量的人员和物资用于战争,以及它们如何通过战争无意识地将1914年的全球秩序在四年之后彻底转化为某些不同的秩序。我们没有只将发生在西线的战事定义为战争,而是强调东欧和欧洲之外同样是战争的部分,从而避免了对战争的狭隘界定。

在我们看来,一场全球战争意味着一场持续了50个月的世界大帝国以及已经工业化或正工业化的经济体的冲突。全球化史家指出,1914年是全球化第一阶段的一个断裂的时刻,那种全球化已造成物品、资本以及人员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发生流动。只有在1945年之后,第一阶段的全球化才被另一阶段的全球化接替,今天这一阶段的全球化仍在进行中。我们对全球战争的探讨因而也具有辩证的特点:它考察了战争如何终结资本主义扩张最为引人注目的一个时期,以及战争如何将世界经济显著的能量导入至今最具破坏性的战役。创新和结构变化从某种程度上弥补了战时对资本、土地和生命造成的破坏,并且形成了新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这两种形式在20世纪剩下的时间里统治着经济和政治生活。因此第一卷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的战争史为第二卷奠定了基础,因为在第二卷中,我们主要将关注点放在战时国家制度的转变上。

我们所呈现的历史无法局限在欧洲大陆。我们的目的是向读者介绍一场很可能是由全球化和帝国主义扩张导致的战争,一场从那时到现在对全球化事件的发展方式留下明显印记的战争。在本卷书的结尾,我们讨论了战争特点的变化中道德、政治和法律的隐含意义,尤其讨论了对民用目标和军用目标不做区分如何达到了种族灭绝这种最极端形式。

第2卷:国家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对参战国政府合法性的一场考验。他们必须提供赢得战争所需的武器和兵力,同时要确保战争的努力不会导致人们挨饿、痛苦和绝望。协约国阵营的各成员国都经受住了合法性的考验(俄国例外),不但在战场上赢得了战争,而且维持了所谓正处于军队保护之下的平民像样的生活水准。同盟国阵营的各成员国则没有经受住这场考验,结果该同盟中的主要帝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都解体了。

本卷讲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作为国家或帝国面对考验的一段历史,但也探讨了战争使国家体制以及国家同民间社会的关系发生转变的方式。卡尔·施米特将最高统治者定义为有权宣布非常状态的人,此时常规的法律、行政和政治规则中止了。到此时为止,世界历史上最超乎寻常的且最具灾难性的非常状态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权力彻底集中在战时一帮行政和军事领导者手中,并由此对所有参战国的历史都造成了持久性的影响。

施米特观点的含义之一是—他在战后不久对此做出了阐述—作为一种进行内战或对外战争的方式,议会制解体了。施米特在1927 年写道:“伟大政治的巅峰是敌人被当作敌人且具体清晰地映入眼帘的时刻。”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的这种“时刻”,使国内政治冲突和抵御外敌的战争措辞发生畸变。战争是长时间的“异常”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法律、议会和行政规则必须抛在一边,以确保国家的生存。对参战各国内部的意见不一、舆论分歧和权力分配而言,情况同样如此。很多国家在停战之后仍持续了较长一段时间施米特所称的“非常状态”,这并不令人惊奇,在爱尔兰、波兰、俄国、土耳其、埃及、印度、朝鲜和中国,紧随战争之后的是暴力。在和平条约正式签订之后的很长时间里,流血事件还在不断地发生。

本卷展现了国家的不同职能—政治的、军事的、经济的和外交的—在战争期间发生的变化。在某些情况下,这种变化是激进且持久的,就如在俄国那样;在其他一些情况下,则是临时且短暂的,就如在英国那样。然而,所有的国家在战后都与战前大不相同。经济学家所称的战争门槛效应和集中效应,反映了武装冲突使得越来越多的国家资源处于国家直接或间接控制之下。在1914 年,这个“门槛”因政府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被限制在个位数而得以迈过。在1918 年,尽管开始复员,但政府在国家经济中占据的份额从未回落到1914 年之前的水平。政府主要机构服务和职能的“集中”,即战时提供抚恤金、社会保障和教育,都在停战之后保持不变。正是在偿还战争债务的同时维持这些服务的成本使得“门槛效应”难以改变。事实上,战时政府在规模、职能以及管辖权方面都得以扩大,这段历史是本卷,即《剑桥第一次世界大战史》第二卷最重要的部分。

确切地说,这些发展变化是跨国性的、无处不在的,但是就每个国家而言,它们的特色和意义又是各不相同的。所有处于战争状态的国家都面临着军方与文职部门关系或者议会对军事政策的审查以及战时经济增长的问题。后勤问题、士气、战术和武器系统的革新、战时对科学的利用和滥用、违纪或叛乱问题,所有这些在战争期间都是普遍存在的。军人可以复员返家,但在一定程度上国家绝不会完全复员。

因此,本卷将探究国家权力在施米特所称的“非常状态”下的多层面的历史,并阐明不同的政治体制对于几乎难以承受的战争压力所做出的反应以及因这种压力而发生变形的方式。为了理解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自由主义的危机,一些国家议会体制的继续存在以及20 世纪20 年代和30 年代其他一些国家的议会体制被独裁政权所取代,我们必须充分了解这样一场改变了政府权力限度的战争,它最初是加强,然后是削弱了政府对武力的垄断使用的合法性。

第3卷:民间社会



《剑桥第一次世界大战史》第三卷探讨的是民间社会在战争中的作用。我们所说的“民间社会”指的是那些在战争时期国家政府以外的组织机构。我们把市场和家庭作为民间社会的基本单位,强调家庭和性别在战争发展中的作用。

战争对民间社会造成的巨大破坏令人震惊。这些破坏不仅有伤亡人数和医疗机构为拯救生命、减轻苦难和服务国家所付出的复杂努力,而且还有其他形式的破坏,如对战俘和外国敌人的拘留、监禁,以及针对少数族群的被彼得·加特莱尔称之为的“难民营”等,这些都在战争中造成了严重伤害。战争中与战争结束后,当夜幕降临时,那些身心俱残的人在家庭里和大街上得到照料。大多数情况下,他们都会痊愈,但是国家没有帮助他们,个人、家庭和各种社团承担了这项任务,犹如那些在战争中受伤的人的家人,至今还在做着这件事。

本卷叙述的部分内容是文化艺术。当代人如何理解他们生活过的那个动乱的世界塑造了他们的行为?他们的理解借助多种艺术形式——绘画、雕塑、音乐、诗歌、散文、电影,并在停战以后相当长的时间里通过持续的宗教活动和纪念与哀悼仪式来表达。这些内容在本卷中都有追踪。

我们在第一卷和第二卷中看到,1918年厮杀还没有结束,战争的伤残者依旧遭受着痛苦,孤寡的妇女儿童仍然忍受着煎熬。重要的是,要认识到战后的社会里那些隐形的战争创伤,并且要估量战争的阴影对战后几代人的影响程度。当我们试图从人力、物力、政治和文化方面评估战争的代价时才发现,没有人能够全面清算战争的真正损失——那些阻断的生活、泯灭的希望、丧失的潜力、消失的生命和为了安定的生活所付出的代价。这里我们遇到的是一种不分国界的全球性叙事。

或许,战争真正让人匪夷所思的地方在于,成千上万的男女大众,经历了战时和战后空前的暴虐和摧残之后,迅速从创伤中恢复,还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酷烈中顽强幸存着不可思议的善良和宽容。民间社会的历史实质也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认识战争的本质,及其产生的种种悖论和持久难弭的后遗症。

【推荐阅读】






—END—

欢迎点赞分享转发到朋友圈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启真馆图书”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启真馆图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