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陷入困境的综艺节目制作公司,必须在寒冬前抓住“救命稻草”!

2017-09-21 微主编:温静 传媒内参


传媒内参导后综艺时代,节目制作公司的春风与寒意。


来源:传媒内参(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文/张颖

 

前几年,制播分离的“红利”让综艺制作公司赚得盆满钵满,吸引了很多体制内制作团队离职创业,也引来游戏公司(完美世界)、电视剧公司(华策影视)纷纷开辟综艺节目制作业务。但是今年,“综艺大考”过得并不顺利,很多综艺制作公司根本不及格。

 

“综N代”光环越来越弱,本来作为收视保证的王牌栏目,要么在吃老本、炒剩饭,要么就脱轨了、走偏了,直接被停播。节目模式创新没有形成气象,电视平台一直以“现象级诞生地”自居,而今年网综已经大有超越电综的趋势。

 

浙江卫视离职的卫视总监夏陈安都说了,体制外更保守,不求现象级但求不亏损。


看清综艺节目的江湖,还要从一系列“游戏规则”说起。


制作公司与平台方之间的“微妙关系”

 

没有播出平台就没有一切。综艺制作公司与播出平台之间,一直是寄生与被寄生关系。制作公司力推节目进入大平台,争取多家谈判,因为一旦进入像一线卫视这样的平台,靠头部品牌资源吸取效应影响,基本就有了广告招商的保证,受众群也更广,而且自身品牌能够被更迅速地认证。因此,在准入平台阶段,制作公司可谓煞费苦心,不但PPT要做得好,而且还要让平台方相信这是档好节目。

 

在节目方案通过之后,组建制作团队、搭棚造景、请明星嘉宾、彩排录制基本全是制作公司的活儿。平台方一般是派一个小组进驻,少则5人,多则10人,来监督、配合整个的节目制作流程。《中国新歌声》,棚外是灿星大部队的办公区域,并且会提供给平台方、广告商、技术团队安排专用房间。


 

作为播出平台有了更多好节目的选择余地,蜂拥而至的综艺节目制作公司提出了多个方案供选择,但“反转”的情况也不是没有。节目真的好,有时候还会出现几家卫视抢一档新节目的现象,而网络播出版权也随之水涨船高。

 

《中国好声音》第一季播出后引来多家卫视争夺,更有某卫视在10月份召开的年度招商会上直接表示好声音第二季将落户该平台,最终由于平台方、版权方多方协商才继续在浙江卫视播出。

 

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但是,制作方还是不得不“夹紧尾巴”做人,毕竟撕破脸得罪了平台方,那以后真的没饭吃了。

 

欢乐传媒制作的《欢乐喜剧人》在第一季播出前并不被看好,但是在东方卫视播出后一炮而红,整个制作公司的名声打响了,该节目也助推东方卫视收视飘红,第二季更是让东方卫视取得2016年度收视第一的佳绩。但是在第三季的谈判中,一度传出该节目不在东方卫视续播的情况,这背后是一连串的利益纠葛。


收视率对赌“伤财又害命”

 

万恶的收视率!制作方和平台方之间的“收视率对赌”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而且压力基本都转嫁到制作公司的头上。双方会在正式合同中约定考核细则,大多采用央视索福瑞35城的收视数据,一般一线卫视的考核指标较为严苛,奖罚分明,数额根据节目量级而定。(以下奖罚数额不固定)

 

若整季节目平均收视率排名同时段省级卫视第一且平均收视率达到2.0%(含)-2.2%(不含)之间,不奖不罚。若首播整季平均收视率排名同时段省级卫视第一且平均收视率在2.2%(含)以上,给予乙方奖励人民币500-1000万元。

 

若首播整季平均收视率在2%(不含)以下,罚扣乙方人民币500-1000万元。如连续三期节目平均收视率排名同时段省级卫视第二(含)以下,甲方有权解除合同并停播节目,罚扣乙方1500-2000万元,并由乙方承担相关违约责任,要求乙方承担损失赔偿责任。

 

如果一档节目的总投入在5000万,平台方和制作方联合投资,按照广告招商情况进行比例分成,那么收视率对赌指标一旦完不成,制作方与平台方的收入差距将拉大,如果情况很差,那很可能制作方血本无归,在行业声誉扫地,可谓“伤了财又害了命”。而平台方除了收视率损失,所承担的风险远远小于制作方。


吃了版权“强取豪夺”的亏

 

中国综艺节目在版权上的“丑闻”都已经享誉国际了,人人都说自己是受害者,但是基本都充当过“小丑”。

 

前几年的外国节目模式“引进热”让不少综艺制作公司靠倒卖模式挣了不少钱,组团参加“戛纳电视节”、组团跑韩国谈判,导致模式方随随便便就可以坐地起价,谁让中国人“不差钱”。

 

一纸“禁令”打了很多电视台和制作公司的脸,跟外国团队打了这么多交道,但自身的制作实力没有多少见涨。

 

制作公司在版权上吃的苦受的罪,有自己作的,也有别人打在身上的。一档韩国婆媳关系的综艺节目被国内多家卫视看好,被认为是早期星素结合真人秀的范本。在国内某影视公司引进后,最终在两家卫视之间做定夺。最后,其中一家卫视购得版权,而另一个家卫视迅速拷贝了这一模式并提前播出了抄袭版本的节目,导致真正拥有版权的卫视失去先机。

 

制作公司在往卫视送节目的时候真是不得不防,甚至要练就一手反侦查能力了。一方面要防止其他制作公司知道自己的项目底细,另一方面在给平台方的介绍中,有所保留。而有的制作公司选择了积极的攻势,只管自己的效益最大化,在一档新节目大火之后,禁不住其他卫视的拉拢,直接拷贝出相似节目,起个新名字换平台播出,实际上观众都看出来两档节目一模一样。

 

平台方也不是没吃过亏,《欢乐喜剧人》第3季最终峰回路转敲定在东方卫视播出,收视率依然不俗。但是,同期的喜剧类节目也已经遍地开花,蚕食了戏剧节目的热播效应。其中,就有欢乐传媒制作的另一档节目《喜剧总动员》。要说,东方卫视与欢乐传媒的合作也是让人心生乱梗,要是《欢乐喜剧人》第3季真的易主也不愁下家,毕竟版权不在东方卫视手中。



2017很冷,如何绝境求生

 

综艺制作公司唯一的“救命稻草”就是节目,没有拿得出手的节目没有持续的创新能力,就别出来混了。那种靠一档王牌节目“一顿吃个饱”的赚快钱思路,会死得快。那种靠倒卖模式赚快钱的思路,现在已经让很多公司蹦跶不起来了。

 

市场已经让综艺节目制作行业进入“优胜劣汰”,而今年的“大考”将加速这一趋势。参与知名栏目制作并参与到规则制定中的公司已经胜出,而今年后退的公司处境将更加艰难。

 

看看平台方的思路就知道路有多难了。平台方对于开放合作的姿态已经收敛,变得更加保守,在当前IP(知识产权)当道的时代,没有谁不想打造属于自己的IP,没有独立IP就会牵制于人,就没有长尾开发的话语权。

 

所以,视频网站虽然不断筛选外部的PGC节目,但是它现在更多开始与PGC团队签约,直接收归旗下。而电视台也大提“千金买创意”,推出“制作人培养计划”“海外学习班”,扶植原创新势力。

 

留给制作公司的机会还有多少呢?制作公司如果只懂专业的节目制作恐怕远远不够,这也是跳出体制自立门户的制作人们反思的一个问题。要生存先“找钱”,既然靠节目盈利那么难,资金回笼还有个过程,不如先找资本支持。

 

事实上,有些被资本看好的综艺制作公司已经被变相“招安收编”,因为资本背后的大佬就是电视台本身。电视台始终不能放弃内容阵地,一方面打造自己的原创节目,另一方面通过旗下的文创基金投资知名制作人成立的公司,顺便将其节目为我所用,这对双方都是双赢。

 

无论是政策严管、市场淘汰,还是资本推动、平台取舍,制作公司都要在适应游戏规则中前行。如果再不烧一把火,冬天真的要来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