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刘家成亲述《情满四合院》诞生记:既当导演又当制片,演员只选对的不选贵的

2017-10-29 微主编:温静 传媒内参


传媒内参导在没有大IP强流量的加持下,我们来看看《情满四合院》的导演刘家成,是如何将一部貌似 “土到掉渣”的北京年代剧拍得叫好又叫座,又是如何一个人“分饰”导演和制片人两个角色的?


近年来,越来越不被看好的年代剧,常常因为其不够潮流的民族文化和浓厚的地域色彩被资本市场抛弃,从制作上大大增加了本土人文艺术作品创作的难度,也削减了创作者创作的信心和激情。但于10月29日圆满收官,讲述京味人文的《情满四合院》,可以说给萧条的年代剧市场带来了新的希望和可能。


该剧自开播以来,收视连续多周蝉联CSM52城榜首,并以破竹之势占领爱奇艺点击率TOP5的高位,豆瓣评分始终保持高分,获得了老中青三代观影人的肯定和追捧。在没有大IP强流量的加持下,我们来看看《情满四合院》的导演刘家成,是如何将一部貌似 “土到掉渣”的北京年代剧拍得叫好又叫座,又是如何一个人“分饰”导演和制片人两个角色的?


只选对的角色不选贵的演员


演员作为一部剧的灵魂所在,其在镜头前的表现力和对于人物、文化、年代的认同归属感,从本质上影响着观众的心理,决定着一部剧整体的品质。


像《情满四合院》这样一部从小人物的视角出发,讲述大背景下社会变迁的剧集,其厚重的京味文化和地域色彩注定对演员自身素质会有极高的要求和标准。



所以刘家成导演在选择演员的时候,主要考虑的都是北京籍的演员,而非北京籍的演员则必须学习说北京话,了解北京习俗。


就好比傻柱这一核心人物,必须得操着一口正宗京片子,熟悉老北京文化和习俗,在深谙四合院生活之道的同时,还得有特定年代北京下老北京人独有的那种油滑。


综合考虑后,刘家成导演第一反应就是请何冰来饰演傻柱,在他看来也只有何冰可以饰演傻柱。而何冰在听完导演对于傻柱以及《情满四合院》的简单介绍后,也是毫不犹豫的答应出演傻柱一角。导演与何冰对于京味文化的认识和坚持,让两个人在创作中有了更多的默契。



至于为什么秦淮茹选择了非北京籍的郝蕾,导演表示秦淮茹这个角色非常难把握,人物本身就存在着很多大的争议性。对于演员来说,演的过了,北京人会说你矫情,演的不到位又会被说太牵强不真实。


所以这个角色本身对于演员的专业素质有着极高的要求,而导演之前在《二哥二嫂》中和郝蕾有过一次合作,当时郝蕾的表演就给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郝蕾不是北京本土演员,所以导演要求郝蕾在进组前必须学讲地道的北京话,从《情满四合院》最后的呈现,可以看到郝蕾很好的完成了导演的要求。据刘家成导演介绍,何冰、郝蕾、倪大红等这批优秀的演员都是冲着剧本和角色来的,而不是为了片酬而来。


除了傻柱、秦淮茹这些主要角色外,导演在四合院其他各型各色小人物的选择上同样费劲心思,上到九十岁的老演员下到三岁多的小演员,都是导演一份一份资料亲自删选出来的。


对于一些戏份特别吃重的角色,导演还会进行好几次的试戏和交流,这才有了现在狡诈风流的许大茂、耿直爽快的一大爷、小官迷二大爷、贪小便宜的三大爷、心里跟明镜似的80岁老太......导演说: “留下的都是最合适的角色,不会因为流量去选择不适合的年轻演员”。


既当导演又当制片的正确方式


据悉,《情满四合院》的创作灵感在2009年刘导拍摄《傻春》时就已经诞生,之后耗时两年完成剧本创作,到今年开播整整经历了八年的时间,期间的经历可谓一波三折。最初在寻找投资方的时候,该剧一度受到“过于传统”、“不够时尚”、“没有流量明星”等质疑,前期历经五年才终于找到合适的投资方。


然而在建组后临近开机的阶段,却遭遇其中一家投资方的突然撤资,导致项目陷入尴尬的境地。出于对剧本的自信和对整个剧组的责任感,刘家成导演仍坚持创作的初衷,并临危受命零片酬兼任制片人职位。



从职业分工上来看,制片人是管钱的,导演是花钱的,是两个十分矛盾的岗位。但在拍摄《情满四合院》的时候,刘家成既担纲该剧的导演又肩负制片人的重任,他是如何平衡这两个岗位之间的矛盾的?


刘家成解释:“当这两个岗位变成一体的时候是有力的,导演是矛,为了这个戏努力创作一路拼杀,制片人是盾,挡住外来的干扰。导演的工作职责是保证作品的拍摄质量,制片人的职责则是如何把钱花在刀刃上。我做导演这么多年,对演员和场景的费用可以说是了如指掌,800元的特约演员绝不会给到5000元的价格。为了省下费用,我更是利用导演的身份号召所有的主创和工作人员都住到昌平的一个小招待所里,为该剧的制作又节省了一笔开支。(笑)”



除了节省开支,刘家成导演又为《情满四合院》做出了什么呢?他亲述到,在拍摄的时候,发现自己预算还没有超,所以又断断续续搭了一些场景。


除了四合院,剧组还搭建还原了七八十年代的百货商店和一小段胡同,改造了一整条街道,以及胡同里无处不在的扔沙包、跳皮筋、推铁环等儿童游戏场景;百货公司里顺着绳子来回滑动的夹子;一到冬天无穷尽的炒白菜、熬白菜、炖白菜;每家每户的花床单;共用的院子、水龙头、厕所;极其讲究的药罐等等,都是对上个世纪60年代北京四合院生活最真实的还原。


回顾过去几年的创作历程,刘导感叹:“用导演的身份去节省成本,用制片的权利去保障拍摄品质,这是我既当导演又当制片最深的体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