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春节档票房狂飙,却陷入“偷票罗生门”,究竟谁偷了谁的票?

2018-02-24 传媒内参 主编温静


传媒内参导《捉妖记2》、《唐人街探案2》、《红海行动》、《西游记女儿国》、《祖宗十九代》外加《熊出没·变形记》,一共6部影片,却创下了56亿的票房纪录。然而,在闪闪发亮的战绩背后,“偷票门”与“反黑水”等不和谐戏码的混杂,却让这个春节档戏里戏外都有一种“料点不断”的感觉。


来源:传媒大眼(ID:cm-dayan)

作者:文酱


热热闹闹的春节档,像极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随着票房的狂飙突进,各大制片方在赚得盆满钵满的同时,也没忘了开启互撕模式。


眼看春节档“四大金刚”都在为自己的不平遭遇喊冤,甚至还上演了一出对国产电影市场来说再熟悉不过的“偷票风波”,到底孰是孰非,这场现实版的“罗生门”再次将人们的视线对准了所谓的“偷票”问题。



或许是因为春节期间的台网剧真的乏善可陈,晚会又实在没什么吸引力,这些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共同催生了这个春节档的空前火爆。


《捉妖记2》、《唐人街探案2》、《红海行动》、《西游记女儿国》、《祖宗十九代》外加《熊出没·变形记》,一共6部影片,却创下了56亿的票房纪录。然而,在闪闪发亮的战绩背后,“偷票门”与“反黑水”等不和谐戏码的混杂,却让这个春节档戏里戏外都有一种“料点不断”的感觉。


怼完《捉妖记2》再怼《红海行动》

到底是谁偷了谁的票?


一上映就拿下春节档首日票房冠军的《捉妖记2》算是树大招风,成了众矢之的。有观众在网上爆料,自己买的明明是《唐人街探案2》的影票,出票时显示的却是《捉妖记2》。此事一出,不少网友认定《捉妖记2》也玩起了偷票把戏。


随后,《捉妖记2》立刻微博公布调查结果:是影城售票员一人导致的工作失职,售票员认为两者售价一致,未考虑会影响单片间的票房收入,这才导致出错票的乌龙事件。可能是因为《捉妖记2》声势、票房都在走低,已不足为虑,并未掀起多少舆论水花。



无独有偶,一场更大的风波随后很快到来。随着《红海行动》后来居上成为今年春节档最大的一匹黑马,《唐人街探案2》官微更是直接发文,点名直怼《红海行动》,称其在华夏星光影城内的票房出现异常情况,排片只有42.9%的《红海行动》,实际票房成绩却占到了100%,属于明显的“偷票”行为。至此,一场真正的“互撕”戏码全面开场。



尽管《唐人街探案2》的官微很快删除了这条微博,且《红海行动》出品方博纳影业也随即出面对事实加以澄清,称这只是个别影院的私人行为,但还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更是有网友挖黑博纳影业,翻出其多部影片疑似票房注水的证据。



但事实可能远比大家想象得更为复杂。据观众反映,在此次“偷票风波”中出问题的华夏星光影城平时就存在各种疑似偷票行为,在行业内部素以行为大胆而著称。


因是小院线小影城,所以并未引起足够的关注和重视。也有人推测此事件最大的可能性是恰好片方注水赶上了影城习惯性的偷票行为。之所以有此结论,是因为博纳不至于傻到挪用别家的票房,且这种行为本身存在很大的操作难度,因此可能更多是成为了背锅的一方。而博纳这次真是成也《红海行动》,败也《红海行动》。虽凭借此片得了口碑,却也就此失了信誉。



那么,作为竞争对手的《唐人街探案2》,又在这一事件中得到了什么好处呢?答案是并没有!毕竟《红海行动》作为整个春节档口碑最好的作品,也迅速囤积了大量粉丝,因不满《唐人街探案2》的冷嘲热讽,也随即展开反击。


有网友晒出证据,早在2月16日《红海行动》首映,就有影迷发现《红海行动》有被偷票房现象。出现了手写票、买红海场次但拿到其他票、买红海票用影票查询APP搜索二维码后发现显示为其他电影以及在《红海行动》放映厅前卖其他电影“十块钱”的活动票等诸多问题。这当中便有《唐人街探案2》。


如此看来,身陷“偷票风波”中的每部影片似乎都有证据证明自己才是被偷了票的那个倒霉蛋。而这出“反黑水”大戏一来一去,竟彻底成了一出难觅真相的“罗生门”。


多重因素导致偷票陋习早已成了不是秘密的秘密


电影票房数据异常一般有三种情况:


一是疑似有票房注水或者偷票房的行为,这是片方参与的、最可耻的也是打乱市场秩序的行为;


第二种是专资办的数据统计有误,因为国内几万家电影院的实时数据收集、处理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因此偶尔有些数据出错是十分正常的行为;


最后一种可能是个别影城自己动手脚截留票房,和片方没有关系。



制片方、发行方和影院为各自获取最大利益,通过不同的手段弄虚作假。不少国产电影关注度并不高,一些非常有品质的电影为获得足够高的关注度,并吸引观众走进影院,制片方、发行方和影院三方往往会相互配合,夸大电影票房。这种现象已让业界人士“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相比单一的“买票房”,“偷票房”更为复杂。它通过虚假售票将一部电影的票房“转移”到另一部影片名下。


在电影发行中,发行方和院线均会根据最终的电影票房进行分成。换句话说,假如放映A电影,院线能够获得10%的票房分成,放映B电影,能获得20%的票房分成。如果两部电影的票房都是1000万,如果不偷票房,院线能够获得300万的收入。如果把A电影1000万票房中的500万转移到B电影名下,院线的收入就会变成350万。如果把A电影的票房全都转到B电影名下,院线就能获得400万收入。这种陋习已成为业内公开的秘密。


随着手机应用软件的普及,任何人都可以通过软件实时查询这些电影的票房信息。从前,电影公司“吹牛不上税”,但现在吹牛与否已经一目了然。倒是虚报票房的现象愈演愈烈。此次竞争激烈的春节档,相当于给这种陋习装上一个超倍数的放大镜。毕竟不断翻新的票房造假手段,最终伤害的还是观众的心。


新鲜感、差异化,才是俘获观众的重要因素


竞争归竞争,市场归市场,不能因为竞争激烈就频繁使用暗箱操作,破坏正常的市场发展秩序。


从春节档整体来看,流量明星与票房造假也只是助攻,锦上添花可以,雪中送炭不行。不然为何赵丽颖挽不回《女儿国》的颓势,李宇春也没能救得了《捉妖记2》日渐下滑的口碑?就连最能折腾的《唐人街探案2》,口碑上也始终落后于《红海行动》。



说到底,内容才是吸引观众的关键。新鲜感、差异化是俘获观众的首要因素。《红海行动》、《熊出没·变形记》的逆袭,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也许是观众春节档的大鱼大肉吃腻了,想换换口味来点燃的。《红海行动》凭借发酵的口碑获得大量排片,观众的肾上腺素与票房齐飞;而《熊出没·变形计》后期的单日票房能超越《西游记女儿国》,也得益于其明显的差异化定位。



如此看来,那些只知道把眼睛盯在票房上想歪点子的制作方和发行方,真的不如将注意力转移到内容的提升上来。一味地用续集电影持续榨干观众的剩余注意力,最终也只能惨淡收场。


希望随着更多发行渠道和院线资源的拓宽,未来的国产电影推出质量上乘的作品,国产影院也能够走上正常、健康的发展轨道。而此次春节档的“偷票互撕大戏”值得各大院线深刻反思。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