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两会画报丨看了这些努力工作的照片,我只想为两会记者疯狂打Call

2018-03-03 传媒内参 主编温静


传媒内参导每年全国两会第一场“硬仗”,意味着两会报道的大幕彻底拉开。


来源:传媒内参

作者:小艾


3月2日下午16:30,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新闻发布会在人民大会堂一层新闻发布厅举行。大会新闻发言人王国庆向中外媒体介绍本次大会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这是每年全国两会第一场“硬仗”,也意味着两会报道的大幕彻底拉开。


不过,对记者们而言,报道竞争来得更早一些。

 

一、提前1.5小时到会场,

前面已排了100多人

 


今天北京天气晴好,对于记者们而言,这是一个出外景的好天气。

 


提前了大约1.5小时到达人民大会堂东门,结果发现前面至少已排了100多人,而且应该已经有不少人进入会场。媒体同行们实在太敬业了。

 



即使是排队,有的记者也提前进入状态,抓住一切机会拍摄有价值的照片。

 


不得不说,两会的安保绝对是高标准,排队进入大会堂,还要经过两道人工核对证件。

 


至于安检,绝对和机场一样严格,甚至感觉机器更先进。

 

二 、记者太多,

工作人员不得不关上发布厅大门

 


与会记者在签到台签到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m056461sj6e&width=500&height=375&auto=0


提前一个小时,会场已经挤满了记者。据工作人员介绍,整个会场大约有400个座位,但还有很多记者不得不站在四周。会场工作人员不得不关上大门,以防意外事故发生。

 


离发布会召开还有很长时间,记者们焦急等待发言人出现。

 


政协工作人员交代注意事项,并安抚记者们焦急的心情。

 


也有很多记者抓紧机会,测试设备。 

三、记者们的敬业精神令人感动



交汇点客户端的记者,努力让自家媒体的吉祥物与大会背景板合影,只为了给家乡读者看。

 


发布会开始前,这位记者抓紧时间工作,她的“工作台”是一个隔离桩。

 


这位努力拍摄的记者,从眼角鱼尾纹密集度,就能看出他有多聚精会神了。

 


记者在现场一边听发布会,一边用手机编辑文稿和做记录。

 


这位记者,或蹲或站,但手中记录的电子笔基本没有停歇。

 


人民网的资深编辑在认真工作,一看就是高手督阵。

 


一位外籍记者在记笔记。

 


摄影摄像记者居高临下,工作的样子很拉风。

 


一位女记者,奋力从人缝中拍摄。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的记者,努力拍下台标与发布会背景板的合影,后仰角度感觉已达到极点。

 


一位电视台摄像记者拍下自己“搭档”的工作画面。

 


一位女记者努力拍摄现场情景。

 


这位美丽、干练的台湾记者,顾不得形象,席地而坐,一边听着发布会,一边十指翻飞做着记录。看到她工作的样子,就看到了优秀记者的样子。

 


发布会过程中,一位外国记者借着人民网的工作台做笔记。

 


两位记者在拍摄现场场景。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直播台的一位资深记者,记录了好几张A4纸的笔记,一看就是经验丰富的同行。

 


记者拍摄现场照片后,紧急挑选、编辑、回传。

 


发布会进行中,记者们准备举手提问,以期望获得提问机会。

 


记者们积极举手,争抢最后一个提问机会。

 


主持人宣布发布会结束后,记者们围住发言人提问、拍摄,期望再获得一次提问机会。

 

四、记者在现场是这样提问的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q0564bplxe3&width=500&height=375&auto=0
光明日报融媒体记者提问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o0564dwrybp&width=500&height=375&auto=0
人民政协报和人民政协网记者提问

 

五、发布会后争分夺秒紧急工作



发布会结束后,记者们立马找一个角落,席地而坐,争分夺秒写稿、发稿。

 


发布会后,记者之间抓紧时间互相采访。

 


发布会一结束,电视台记者立马进入工作状态。

 


当记者们走出人民大会堂,天已经渐渐暗了下来,紧张的发布会结束后,即使回到家或住地,也不是休息时刻,因为还有写稿、编稿等系列任务,而且还要准备第二天的采访工作。


为期约2个星期的高强度工作才刚刚开始,在这里除了为记者们打电话,也想对记者们说:工作的同时,抓紧一切机会休息,注意身体。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