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一路高歌猛进,军事题材如何虏获年轻观众的心?

2018-03-05 传媒内参 主编温静


传媒内参导读在今年春节档《红海行动》逆袭大火之前,《战狼》系列、《湄公河行动》《我是特种兵》系列等都令人印象深刻,那么,这一系列军事片大火的背后,又折射出哪些新变化?到底军事片要如何迎合年轻观众的喜好?


来源:传媒大眼影视测评组

作者:徐陆

 

2月不长,却在春节档的助推下成了中国票房最高月,并打破了北美创下的单月票房纪录。而在其中,更产生了令人可喜的变化,军事题材大片《红海行动》首次突破了春节档喜剧片唱主角的市场格局,异军突起,不但占据了票房亚军的位置,更以其扎实的质量进一步确立了国产军事题材影片的市场化制作模式,令观众对中国电影的类型片成长有了更好的预期。



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金盾影视中心主任李学政认为,“正视并研究广大年轻观众需求,用年轻观众喜闻乐见的观念讲故事的意识,是成功的关键。”


在今年春节档《红海行动》逆袭大火之前,《战狼》系列、《湄公河行动》《我是特种兵》系列等都令人印象深刻,那么,这一系列军事片大火的背后,又折射出哪些新变化?到底军事片要如何迎合年轻观众的喜好?

 

将军事题材电影类型化


《红海行动》在上映之初并不被看好,主要因为电影是动作军事+主旋律类型,并不太符合春节档合家欢的定位。这一类电影通常以歌颂党、国家、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理性主义、集体主义为主题,因此长久以来在观众心中就留下了“只会说教”的刻板印象,但在《湄公河行动》《战狼2》等军事题材影片大获成功后,明显打开了这一类型影视叙事的新思路、新面向,这在《红海行动》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影片不仅体现出近年来中国军队的发展和强大,更凸显了中国军人热爱和平、不惧牺牲的英雄气概和国际人道主义精神,彰显了国家利益、国家精神、国家形象和中国荣光。”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副会长赵葆华评价。

 

《湄公河行动》《战狼2》《红海行动》的叙事共同点是:将军事题材电影类型化。思路就是先把电影踏踏实实拍好,是警匪片先拿出警匪片的基本美学规范,是军事片就先拿出军事片的军旅风范,在观众心中打下一个“类型片”的烙印。


也就是说,抛开电影的主旋律和价值观不说,单独把电影拎出来,它也是一部相当成熟的商业类型片,拿到好莱坞也是水准之作。在这一点上,《红海行动》要比《湄公河行动》《战狼2》走得更远,因为它不仅是一部对战型的军事片,还是一部具有国际视野、国际水准的模范大片。



从类型片的角度,《红海行动》的核心冲突就是敌我之间的打斗,影片中穿插了反劫船、人质营救、城市巷战、坦克对战,战争大片的各种经典元素一网打尽,影片从开场第一分钟打到最后一分钟。

 

值得一提的是,《红海行动》的大场面打斗,并非为了打斗而打斗,而是真实再现了战争的残酷性。影片中许多血腥的镜头不断地出现,表达的是向往和平生活的反战主题,以及中国军人保护每一个中国人、“宁舍此生,不负使命”的责任担当和“孤胆利刃,舍我其谁”的献身精神。


总之,《红海行动》中的对抗戏码惊险刺激、险象环生,丝毫没有让人喘息的机会。精彩的动作戏毫不逊色于好莱坞大片,让观众大开眼界、大呼过瘾。有中国海军的热血行动、有真实残酷的战争画面、有英姿飒爽的中国女兵、有令人沸腾的英雄主义主题,《红海行动》将华语对战型军事片推向了新的高度。

 

真实再现军械、军事细节


军事题材,听上去似乎是应该和战争背景有关,但名扬天下的国产剧、特色抗日神剧、谍战剧……却偏偏都不属于军事题材。从狭义上来讲,军事题材取自于当代军旅生活,是基于当代军事领域以及中国军队现状全景式观照与审视的一种现实主义题材,它通常发生于上世纪80年代后,反映的是和平年代里中国军人的绝不松懈的意志力以及价值的追求。

 

和平年代的大环境下,国民在远离战争的优渥环境中已经无法理解军人存在的意义,这也是军事题材片出现的一大必然性和必要性。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童刚认为:“当今面对越来越多元化的市场需求,越来越年轻化的观影人群,如何提高军事题材电影的整体制作水平,如何打造战争大片,如何实现与观众的情感互动,如何开拓市场等,是我们需要直面的创作问题。”

 

所以军事片要文能展现军事战略、武有实战演练,并且无论在烧脑程度上,还是动作、大场面上,都要有很强的观赏性。这就要求军事题材影视必须要精致、真实地展现军械以及军事细节,高度还原军旅生活,而非为了追求艺术创作而凭空虚构。

 

比如在这一题材上深耕了15年的导演刘猛,从2003年创作出第一部小说开始,就一直深耕在军旅前线,安排演员与真正的战士一起同吃同住,是刘猛拍摄作品前的“必修课”,而这种资深,也让他成为了吴京拍摄《战狼》系列的引路人。



2011年,吴京找到刘猛,希望能邀请他写一部有关特种兵的电影,随后,为了真正体验特种兵的生活,吴京出演了《我是特种兵》的第二部《利刃出鞘》。在拍摄刘猛这部剧时,吴京14个月没有接戏,花了10个月在南京军区体验基层野战军的部队生活,所有这些细节都成为《战狼》还原军旅生活的重要财富。

 

而在还原军械方面,《红海行动》也做得尤为出色。影片在拍摄期得到了中国海军和他国军方的大力支持,影片中出现的军舰、直升机、坦克等军事装备并非道具,而是真家伙。


导演林超贤放弃了棚拍,辗转摩洛哥、阿联酋迪拜、广东湛江、海南多地,所有战争戏、爆破戏、动作戏,均为实拍;再比如《特种兵王》系列中,很多军事装备也是我国先进的军事装备。“内行看门道”,对于细节的专注也成为军事题材抓人眼球的根本。

 

和当代年轻人贴近


中国电影在人物的塑造上也经历了从“脸谱化”到“个性化”,再到“市场化”的过程,军事题材片也开始紧跟时代潮流,更加贴近年轻观众。人物是观众观影时产生共鸣的关键。


八一电影制片厂原副厂长马维干说:“军事电影要塑造有血性、有担当、勇猛过人的英雄形象。中国军队有无数敢打敢拼、不怕牺牲的英雄,但当下电影中的英雄形象却越来越少。我们的军队不缺乏英雄和先锋,只是缺乏歌颂英雄的作品。我们的军事电影应该无愧于这个时代和英雄,把英雄正大光明地搬到银幕上。”



在《战狼2》中,男主角冷锋(吴京饰)被设置成一个血性刚烈的超级英雄,以他全能的格杀技艺表现爱国主义者的赤胆忠心;与之相对,反派主角、来自欧洲的雇佣军头目“老爹”则被设置为扮相凶残、心狠手毒的邪恶杀手。


可以说,这部电影在人物的设置上正切中了年轻观众的喜好,对于英雄的崇拜使得冷锋自出场开始就为《战狼2》收获无数口碑与好评;如果说电影结尾出现在中国护照上教科书似的宣言是一种十分讨巧的手段,那无疑它是讨到了观众的心坎上,强烈的骄傲与民族自豪感,使观众与电影产生了情感共鸣,进而虏获一众年轻粉丝。



八一电影制片厂文学策划部原高级编辑张东提出,文艺作品对军人形象的塑造对年轻人有深远影响。“00后出生的一代人即将进入军营,这些看着大片、玩着手机长大的新一代,精神面貌和进入部队的目的都与过去有所不同,这一批人早已超越了其父辈为了找出路、跳出农门而当兵的模式,很多人希望尽自己的职责,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圆自己的英雄梦。这样的一批年轻人应该成为电影镜头新的关注对象。”

 

所以,军事题材大片要贴近当代年轻人,除了情感上的贴近,还有一种生活方式上的贴近。已在军旅题材深耕了15年的导演刘猛,在贴近当代年轻人方面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凭借他多年来与部队官兵打交道的经验,部队官兵中也不乏90后、95后,“他们就是多上了一个军校而已,其实他们的成长背景和青春期跟其他年轻人是一样的。”


因此,《利刃出击》中出现的武警特战队员会操着不同地区的方言,再冠以诸如“卤煮”“虾酱”“榴莲”等“吃货”代号,这些角色身上鲜明的个性和真实的情感,也是极具代入感的。


当然,贴近年轻人的生活与表达,这个方向是没有错的,但也要把握尺度与时效,比如在同一时期想要搭乘《战狼2》顺风车的《空天猎》,整部电影台词中充斥着诸如“岁月静好”和“青春不散”等少儿文学金句的“动作片”,真犹如比着兰花指扛枪杀敌,矫情与直男气质始终不能在李晨的金手指下融合。

 

中国电影基金会理事长张丕民认为:“军事题材作品的创作应该结合我们今天军人的生活,拍出一些更接地气、更能够激励青年人的作品,贯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激发军队战斗力,保卫我们的国家。”


中国军人的英勇善战和对国民的庇佑等主流价值观,不是“强行植入”或者“强迫灌输”,而是充分渗透到电影叙事的肌理中,润物细无声,在好看之余自然而然地传递给观众,并让观众接受,有效地激起观众对国家的荣誉感和认同感,这才是一部好看的军事题材影片应该做到的。

 

如何让一部军事题材的主旋律影视作品实现叫好又叫座的理想效果,各方专家都给出了各自的宝贵意见。


简而言之,正如李学政主任所说的那样,一是要对标世界商业电影技术,让军事题材主旋律电影的审美效果迅速提升;二是精致、真实地展现军械及军事细节,用细节打动这些“挑剔”的观众;三是不断以“陌生化”对抗“熟悉感”,不断出新不断变化,让人意外才能让人感到惊喜。做到上述三点,国产主旋律作品尤其是军事题材作品就能实现迭代创新,赢得未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