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父母、老板、朋友都在逼你?《催眠大师》教你为负面情绪诊病

2018-03-06 传媒内参 主编温静


传媒内参导有人的地方,就有压力,就会产生心理疾病如焦虑、抑郁、失眠等等,而《催眠大师》的出现,恰是以这些心理问题为切入点,提供解决之道。


萨特说:“他人即地狱。”当然,哲学家的话总有些夸张。但无可否认,在眼下的社会中,“他人”已成为各式各样的压力来源。不论是亲戚朋友的催促,还是老板客户的要求,都在给我们制造各种压力。

 

压力之下,则是焦虑、抑郁、失眠等等心理问题的产生。而《催眠大师》的出现,恰是以这些心理问题为切入点,为我们提供了解决之道。



还在为回家被催婚而烦恼?

《催眠大师》有绝招

 

春节假期刚刚结束,很多年轻人即使要面对上班的辛劳,也仍然感到终于松了一口气。因为不知从何时起,“回家”变得像奔赴“刑场”,“刽子手”不是别人,正是父母和七大姑八大姨。

 

单身的回家,被催促恋爱;恋爱的回家,被催促结婚;结婚的回家,被催促生子;生子的回家,被催促二胎……总而言之,只要你回家,必然逃不过父母的催促和亲戚的追问。

 

本以为被催婚这事只属于30岁上下的80后,没想到现在连95后都加入了“受苦受难”的行列。照这样下去,00后被催婚近在眼前。这其中,透露着一种奇怪的社会现象,即“家长”这一代人缺乏充实的个人生活,而将所有生活重心转移到子女身上,并将自己习惯的生活节奏强加于后代。说白了,就是某种心理压力的转移,父母把他们的“急”埋在我们心中,并逐渐扩散为各种心理问题。


 

好比说,许多年轻人在父母的催逼下,患上了“恐婚”的心理,谈婚色变,避之不及;还有人显现出逆反情绪,父母越是催得紧,就越是慢慢拖着;大多数人则对催婚表现出愤怒,当着亲戚的面与父母互怼,好好一桌团圆饭演变成“修罗场”,最终不欢而散。

 

剥开这些社会现象,我们会发现,其实就是一些负面情绪在作祟。人人都有这些情绪,但应付之道,鲜有人知。而作为首档中国心理学综艺节目的《催眠大师》,则为解决负面情绪提供了各种小贴士。


比如说愤怒,第四期节目里,林允面对网民攻击时的愤怒,与我们面对父母催婚时的生气,本质上并无差别。节目中,蔡仲淮就提议,在感到愤怒时,可以通过名为“亚历山大游戏”的方式,放慢语速,来缓解愤怒情绪。具体来说,就是面对父母亲戚的轮番轰炸,你可以跟他们“打太极”。再猛烈的催促,也会在你悠然的语速下,化为无形。


此外,不仅是应对催婚,《催眠大师》作为一档实用的节目,为排除各类负面情绪,都提供了有的放矢的建议。



加班应酬已经很累,

别再让负面情绪损害健康

 

解决了父母的催促,回到公司的我们,又将迎来全新的压力。那就是仿佛每天都打了一管鸡血的老板和打了两管鸡血的客户。也许,我们身处不同的行业,从事着迥异的工作内容,但奇怪的是,我们的老板和客户几乎都是同一类人。


在老板眼里,8小时的工作制度可有可无,加班是每个员工应尽的义务。往往许多人月底考勤,发现自己工作了32天或33天的大有人在;而在客户眼里,24小时的作息概念形同虚设,半夜一两点一条微信,长达5分钟的语音说来就来,不管你是在梦里还是被窝里,都得爬起来喏喏回复。于是,只有每月的发薪日成了唯一的期盼,可当那天来临,一查银行卡,瞬间了无生趣。

 

纵然每个人的工作都不易,赚钱毕竟辛苦,但无法回避的一点是,在巨大的工作压力下,心理问题已成为当代白领阶层的普遍问题。由工作压力导致的失眠、强迫症、焦虑症等心理疾病接踵而至,虽然同事们的脸上都洋溢着微笑,但真正快乐的并不多,而真正“健康”的更是少之又少。

 


幸好,这些心理亚健康的缓解方法,《催眠大师》都有涉及。


在第八期节目中,付辛博就提到了失眠的烦恼。失眠对“加班狗”而言太常见了,当想着某个项目即将截止却什么也没做出来时,失眠就如约而至。蔡仲淮针对失眠,给出了睡前欣赏舒心的音乐与图片、赤脚走在有露水的草坪上等缓解方法。


此外,在第二期节目中,苏醒谈到了当年被雪藏时的失落。这自然让人联想起工作中,每当客户提出一些“奇怪的要求”时,我们往往要推翻重来,此时的失落让人顿感无力。节目里,蔡仲淮一针见血地指出,失落是因为人体能量的缺失,可以通过身体穴位的敲击来提升能量,从而摆脱失落。


 

也许,《催眠大师》里的这些方法,无法避免你的加班,也不可能改变老板客户的习性,但却实实在在地给出了应对措施。至少,在看过《催眠大师》后,你可以成为一条健康的“加班狗”了。


比来比去又有何益?

做回自己从“心”开始

 

好不容易一周熬到周末,可以和朋友们轻松一下,没想到更大的压力就在眼前。朋友看似是很亲近的一群人,可正是因为亲近,才容易产生攀比。从经济实力到社会阶层,从房子地段到车子型号,从孩子学校到老公或妻子的样貌,我们似乎不知不觉间,就会被生拽硬拉入一场场莫名的“竞赛”。一不留神,已身在起跑线上,而身边的朋友们早就跑到了前面,你与他们的距离就在一言一语之间,越拉越远。

 

这些攀比或许对某些人来说稀松平常,但实际上已成为许多心理问题的温床。俗话说,“人比人得死”,攀比之下,必然有输有赢。比输的那一方轻则郁闷,重则自卑,不论如何,都会有压力孕育而生。


而这种压力的后果,就是聚会之后,回家摆一张臭脸,看什么都不顺眼。原本温馨的小家,亲切的家人,在攀比之后,都仿佛置于哈哈镜里变形扭曲。

 


加之现在社会上“成功学”大行其道,仿佛我们不成功,就做不成人了。可实际上,成功学将我们与马云等人放置在同一坐标体系内去进行比较,显然有失偏颇。


所以说,并非生活本身不如人意,而是外部的各种攀比,让你的价值判断体系出现了偏差,心理问题便如狡猾的魔鬼趁机入侵。《催眠大师》虽然无法根除社会上的“攀比现象”或“成功学”,但却可以为观众“疗伤”。

 

比如在第七期节目里,杜若溪谈到了童年时的自卑心理,蔡仲淮就提出通过揉压食指与无名指之间的广效点,可以提升成就感,压制自卑


在第三期节目里,张远述说着无处发泄而又满然无措的郁闷感,蔡仲淮也相对应地提出了跟随快歌节奏的踏步法,来排除郁闷的感觉。这些足不出户,在家中就能做到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随时抵御负面情绪的侵袭,重新投入到社会生活中去。


 

诚然,有人的地方,就有压力,就会产生心理疾病。然而,心理疾病不是“绝症”,相反只要意识到它们的存在,就能有效地克服。在这一点上,《催眠大师》以其独有的切入点和实用性,为当代社会带来了心理健康的福祉,也体现了强大的社会责任感,是为良心综艺的代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