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季度性创新成常态,或许季播综艺可以跟《快乐大本营》学学“创新机制”

2018-03-17 传媒内参 主编温静


传媒内参导传媒内参专访《快乐大本营》制片人刘伟、执行制片人张杨菁和“不是你以为的世界”板块负责人刘乐,揭开周播常态节目“创新机制”的神秘面纱,同时探索当下综艺节目应如何发挥文化引领力的积极作用。


来源:传媒内参(转载请标明出处)

文/迟迟


近几年,国内综艺进入创作怪圈,成熟综艺怕改变,创新综艺改不变,在试错成本越来越高的当下,综艺创作者们也越来越谨慎束缚,但这种创作保守使得观众产生疲惫感,显然不利于综艺节目发挥正向引领作用。反倒是《快乐大本营》这样一档原创常态节目,做到了第21年,不仅屹立不倒,而且创新不老,始终走在捕捉年轻人的最新动态、信息、偏好的前沿,成为具有年轻观众引领力的文化产品之一。

 

节目最新推出的“不是你以为的世界”常态板块,以及即将接档的新企划“下一站是我!”再次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无论是前者吉尼斯世界纪录挑战类型,还是后者主持养成类型,多元化的内容、形式在《快乐大本营》的品牌包容中仍然能够找到独特的立意点和传播点打动年轻观众,这或许与节目探索出的创新机制分不开。

 

传媒内参为此专访到《快乐大本营》制片人刘伟、执行制片人张杨菁和“不是你以为的世界”板块负责人刘乐,揭开周播常态节目“创新机制”的神秘面纱,同时探索当下综艺节目应如何发挥文化引领力的积极作用。


制片人刘伟

流程化生产、执行创意,

季度性创新已成为新常态

 

《快乐大本营》从来都不是一档依靠固定模式的节目,不断改版调整、设计新游戏,逐渐成为引领年轻人喜好和成长的风向标。

 

从1997年创办之初规划了四个板块,到15周年之际“啊啊啊啊科学实验站”试水常态板块创新,再到“池到了”、“我想静静”、“不好意思让一让”等一系列常态板块将游戏转化为品牌IP,再到刚刚结束的新板块“不是你以为的世界”、全新企划“下一站是我!”的推出,可以说,季度性创新已经成为《快乐大本营》的一种新常态。



区别于季播节目,《快乐大本营》这类常态节目对创新的需求量更大,对观众、市场的反应也更敏感。而且因为每周六收看《快乐大本营》已经成为不少年轻人、家庭的习惯,改版调整必须要把握好时机和节奏。

 

制片人刘伟向传媒内参透露,与盲目引进模式不同,《快乐大本营》更重视原创内容的开发,节目组会基于观众需求、社会热点等做定期调研,也会每隔一季度做一次头脑风暴,从大家想做的内容、观众想看的内容、观众适合看的内容等角度,讨论确定下一周期的方向。

 

可以发现,《快乐大本营》今年正在有意开发从明星魅力秀到与素人资源的结合,比如“不是你以为的世界”板块作为节目外延的创新,主要是以挑战为主,通过调查发现,观众对正能量、具有特殊才能的素人,会产生更大的兴趣点,于是在规划主题设计时,节目组就加大了素人互动比例;新企划“下一站是我!”则是面向青春的主题延伸,丰富节目整体内涵。



其实,确定主题并不难,最难的是执行的过程,比如说,选择哪种项目,如何将挑战项目做出新意,与国际嘉宾的沟通等等,都成为节目组每天要直面并要解决的问题。

 

《快乐大本营》还是将吉尼斯世界纪录挑战玩出了新意,涵盖了“真假吉尼斯”、挑战“三分钟最多次双手击掌接力”等多个环节互动,不仅有平衡、踩鸡蛋、最高音等高难度挑战项目,还有“最高的扫把头发型”、“最大的尤克里里”、“最大规模的水晶球收藏”等新奇特的纪录项目,刷新了观众对这个世界的认知,自然也呼应了新版块主题“不是你以为的世界”。



正如制片人刘伟所言,“我们会有自己的标准评判,哪些东西是该推荐给观众的,观众看哪些东西是正确的。”所以,你永远不知道《快乐大本营》下一步会怎么变,但它又有不变的一面,保持着寓教于乐,引领潮流的使命感。

 

拥抱新媒体和新技术,

不排斥、不守旧才能持续创新

 

近几年,纸媒大力倡导媒体融合,建立新媒体渠道、调整新媒体语态成为不少内容生产者主攻方向。电视虽然还是主流媒体、强势媒体,但是新媒体,尤其是移动社交平台已经势不可挡,现代人在手机上花费的时间远比在电视上长。于是《快乐大本营》尝试从社交属性切入创新机制,探索综艺节目在媒体融合时代的新表达。

 

其实,《快乐大本营》早在几年前就开始在节目中融入换脸软件,引领一波热潮。



如今,《快乐大本营》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深化融合方式,不仅有内容与手机移动端的融合,还有流行新媒体形式的引入。

 

主创团队透露,“不是你以为的世界”版块的创意来自于目前流行的短视频现象。导演组看到很多网友上传自己的独门绝技后,就萌生了把这些社交平台上的分享内容集结成篇的想法。



新企划“下一站是我!”则尝试把常规的出场、人物等身份证式的介绍与新媒体方式结合,要求21位学员每人录制20秒短视频表达自己。“想传达的信息是一样的,如果用大众喜欢的方式表达,接受度就会更高。我们导演都在研究手机移动端,研究年轻人喜欢的表达方式、叙事方式,再把这些内容借鉴、吸收。”刘伟如是说。


《快乐大本营》20多年不断创新,但是面向年轻观众的定位始终没有改变。所以当现在的观众更注重“参与感”和“身份认同感”,而自媒体时代用户参与程度高,对互动空间要求更大时,电视跟新媒体的跨屏合作势在必行。

 

内容创作者既要了解年轻人的交流方式,更要用好年轻人喜欢的交流平台,抓住新媒体平台,聚集观众、吸引观众,最后的目的还是要引导观众,实现主流媒体的责任和使命。

 

其实,创新是一次远征,没有前景没有退路,唯有尽善尽美做到底,在湖南广电“稳、新、进”的精神指引下,《快乐大本营》依旧锐意进取,勇敢向前,毕竟这档长寿节目,在国内甚至在世界上,都是一次播出奇迹,希望可以继续延长这份历史。


年轻团队不断注入新鲜活力,

观众在成长而“快本”依然很年轻

 

很多人只看到《快乐大本营》为湖南广电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成熟、专业的人才,但对于《快乐大本营》来说,更重要的是,它永远流淌着年轻的血液,这才是节目创新的源动力。

 

刘乐率领的“不是你以为的世界”板块创新小组是为了项目而临时组建的,各成员身兼数职,除了策划节目内容外,还亲自上阵做艺统,克服时差联系各国嘉宾;亲手制作道具,节省成本;自己做翻译,台前幕后一条龙;反复测试挑战项目、仔细推敲,潜心打磨环节和流程,以保证现场录制的节奏流畅。


“不是你以为的世界”创新小组,中间为板块负责人刘乐


这种人员流动在《快乐大本营》再平常不过了,“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五六个组共有几十个导演,平均一两年就会重新分组,希望用不一样的做事方式碰撞激发出新创意。

 

首播至今,制作已逾1000期、累积播出时长突破1500小时的《快乐大本营》陪伴了国内近三代观众。在对刘伟、张杨菁和刘乐的采访中,“观众”被他们时刻挂在嘴边,既是出发点也是终点。所谓陪伴,大抵如此。

 

张杨菁还向传媒内参透露,将于3月31日首播的新板块“下一站是我!”提出“残酷舞台”的概念,21个学员通过比拼产生当期4-6位重点学员,可以参与之后《快乐大本营》的录制,这无疑也是在为湖南卫视培养综艺新人做足了储备。


执行制片人张杨菁


“《快乐大本营》做了21年,最核心之处就是肩负媒体使命感和责任,不仅积极做主流价值弘扬者,还做积极正向趣味的推广者。并且始终把观众放到第一位,这便是我们的工作。”制片人刘伟道出了真正的心声。



据悉,2018年湖南卫视成立首批工作室,以《快乐大本营》为主体的刘伟工作室即在其中。承担着创新的压力和动力,未来刘伟工作室也将继续孵化创新IP。

 

必须承认,创新不止是综艺行业的问题,整个文化产业都存在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而《快乐大本营》选择以观众为出发点,让创作回归到最本质、最纯粹的关系,尝试与新技术的嫁接,不断消散观众的审美疲劳,因此自然拉近与观众的距离。这也就不难理解,《快乐大本营》为何能够产生强大的文化引领力,能够让最年轻的一批批观众喜欢节目、认可节目传达的理念。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