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提质减量”持续、马太效应加剧,2018年电视剧产业将走向何方?

2018-04-05 传媒内参 主编温静


传媒内参导2017年剧集市场首次出现电视剧产量与交易额下降的趋势,随着电视剧备案数和发行数的双双降低,持续的“提质减量”,但收视与口碑倒挂的现象依旧日渐明显。2018年电视剧产业将走向何方?


来源:传媒内参(转载请标明出处)

文/徐陆 


近日,艺恩网和首都影视发展智库,分别发出了《2017年大剧市场研究报告》《2018中国电视剧产业发展报告》,并以大数据形式清晰展示了2017年一整年的剧集市场走向。一方面,创作高度与受众需求在不断的提升,另一方面,资本疯狂涌入造成了影视剧IP的虚火旺盛。


值得警醒的是,2017年剧集市场首次出现电视剧产量与交易额下降的趋势,随着电视剧备案数和发行数的双双降低,持续的“提质减量”,但收视与口碑倒挂的现象依旧日渐明显

2017年,剧集交易额、立项数、发行数均出现下降趋势


近8年来,电视剧交易规模连年上升,在2015年和2016年间呈现市场峰值,2017年出现交易额走低之势。随着交易额的走低,产量也有所紧缩,2017年的电视剧立项总量在465部以上,集数超过11.7万集,较2016年有所下降,这也是自2011年以来,电视剧立项数值第二次出现回落;与此同时,获得发行许可的电视剧部数也在连年下降,2017年电视剧生产完成并获准发行的国产电视剧数量仅为313部,创2011年以来的新低,共计13474集,平均单部集数为43.1,呈现下降趋势,但降幅不大。



通过近两年市场的调整,国产电视剧的质量已有所提高,并出现一些受到观众好评的爆款电视剧,目前出现的发行量下降也是对‘提质减量’的发展方向的反映。或许在未来,面对“拍完却播出不了”的压力,背后的制作公司会向提升创作质量上发力。

“台网联动”成主要播出方式,

并向“先网后台”转化


2017年播出的新剧425部,从部数上看,台网联动剧占比48%,网络独播剧占比52%,网络独播剧集数量首次超过台网联动剧集;从集数上看,台网联动剧占56%,网络独播剧占44%。在“台网联动”普遍化程度日益升高的当下,网络独播剧的占比依然在明显升高。


大剧网络播放量在逐年飙升,2017年国产大剧整体网络播放量近6000亿,增长率达47%,且头部大剧播放量更加集中,TOP10大剧播放量占比总量45%,优质的头部大剧成为各平台竞相争夺的资源。



在2017年播出的电视剧中,年度播放量在100亿以上的占3%,在这13部剧集中,只有1部为网络独播剧,其他12部均为台网联播巨制;年度播放量在10-20亿的占26%,绝大多数依然是网台联播剧,网络独播剧的比重提高,达到23%;年度播放量在1-10亿的占39%,网络独播剧超4成;年度播放量1亿以下,超过9成为网络独播剧。



高收视率、播放量作品出现空前的高度重合:相比2016年收视率前十和播放量前十的作品仅有两部重合的情况,2017年,共有8部剧集同时出现在双榜单中,年度播放量前十的剧集中只有《择天记》和《猎场》未能进入年度收视排行;


“超级剧集”占比高达8成:仅在2017年的热播剧集中,电视和网络渠道呈现了较多的重叠,共有《人民的名义》《那年花开月正圆》《我的前半生》《楚乔传》《欢乐颂2》《孤芳不自赏》《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八部剧集重合,几乎逆转了以前对电视渠道和网络渠道的分众观看的认知;


不同播放渠道对于题材的偏好明显:网络播放量较高的作品类型毅然以古代题材为主,而卫视收视较高的题材多为现实主义题材。



头部视频网站独领风骚:2017年上半年实现“先网后台”的剧集中,腾讯视频(包括联合首播)剧集达到6部,爱奇迹剧集达到4部,优酷视频(包括联合首播)剧集同样为4部。非头部视频网站仅有芒果TV播出“先网后台”剧集,共有2部(包括联合首播)。


省级卫视抢先试水“先网后台”:电视剧在电视台端的播出平台无一例外均为省级卫视,为由电视剧在央视平台播出。

剧集收视与口碑脱节,

高分剧集后续乏力


2017年,收视率排在前二十的电视剧作品里,豆瓣评分超过8分仅《人民的名义》一部,评分在7-8分之间的也仅有《那年花开月正圆》一部,6-7分的有五部,5-6分的有四部,5分以下的有七部。而相对应的,有一些电视剧播放与口碑严重脱节,比如《白鹿原》与《极光之恋》就为两部典型。



高分代表:《白鹿原》豆瓣评分8.8分。


改编自著名作家陈忠实的经典小说《白鹿原》,以白鹿村为缩影,展示了一幅近现代中国人乡土生活的画卷。该剧不只有精良的制作,妥帖的表演、跌宕的剧情,更重要的是有着中国文化价值的承载。但受剧集题材的限制,受众的主要群体无法理解其时代背景与文化内涵,也因此对高分的《白鹿原》并不偏爱。


低分代表:《极光之恋》2.5分。


《极光之恋》因尴尬的剧情、毫无带入感的人设,矫情、浮夸的演技而饱受观众的吐槽,就算有关晓彤、马可等一众流量小生的加盟,也无法拯救其内容核心与表现技巧等方面带来的缺憾。



在高分口碑剧的续集方面,《无心法师2》的前作《无心法师》,《鬼吹灯之黄皮子坟》的系列前作《鬼吹灯之精绝古城》的网络口碑均远高于续作。这也从某种程度上显示了国产剧集对IP运作延续性的不足,同时,显现了爆款的长线品牌建构和运营还存在着问题。

收视or流量整体提升,

不同平台观众对剧集需求偏好鲜明



2017年,TOP10的收视和流量大剧类型差异较大,电视观众更偏好现实题材都市剧,网络用户则对古装奇幻剧热情不减。


流量:都市爱情类型剧是双平台宠儿,职业剧表现亮眼



电视受众更偏爱剧情和都市爱情类的传统剧集,此外,军旅类型的剧集在电视台有较大优势,TOP50剧集中,军旅剧占比高达18%;视频平台用户口味则更加年轻化,更偏爱都市爱情和古装剧,二者占比近六成流量;2017年职业剧表现较为亮眼,分别有3部职业剧列入收视率和播放量TOP50剧集,其中由PP视频、优酷、腾讯等六大平台联播的职业剧《猎场》流量排名第六,碾压众多都市爱情和古装大剧。


需求:职业剧上升为市场热门,精品奇幻剧仍然抢手



都市爱情剧数量占比和流量占比相当,市场需求基本饱和;奇幻剧因为政策的限制和制作难度较大,产量较少,但高质奇幻剧市场表现十分亮眼,目前为止,仍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职业剧在2017年以少而精的剧集吸引了较多关注,市场开发空间较大;悬疑剧和古装剧播放表现普遍高于其数量占比,市场相对成熟,并仍存在一定可开发的需求空间;剧情片和军旅片数量众多,且播放量表现不尽人意,高质量剧集是突围关键。


IP改编、流量鲜肉、逆袭男配,

共同带动大剧热度


从2017年优秀大剧TOP50来看,IP改编、流量偶像、讨喜人设为带动大剧热度的三个突出亮点。


IP改编:电视剧IP改编持续上升,IP剧更受网络用户的偏爱


网络受众对IP改编剧更加买单,从双平台TOP50大剧IP改编占比来看,网络平台的IP剧占比远高于电视平台,且二者的类型偏好差异较大;2017年TOP50播放量剧集中的IP改编剧产生的流量占比高达63%,远高于数量占比42%,也说明了IP改编剧多出高流量剧集。



流量偶像:


· 古装大剧中流量明星集中,鲜肉偶像热度不受大剧左右


古装剧仍然是流量明星集中的大剧类型,TOP10流量明星中,六成明星有古装剧作品;明星热度与大剧流量不完全成正比,TFBOYS的热度常年较高,但大剧对其的带动作用微乎其微。



· 演员热度带动剧集热度,偶像成为流量入口


《择天记》作为男主大戏,播出期间鹿晗热度明显凌驾于剧集与女主之上,且剧集对女主的热度带动作用也是微乎其微;《我们的少年时代》中,TFBOYS三位演员除了王源的热度岁剧集热度有一定的变化,其他两位演员热度基本没太大变化。整体看来,两部剧集热度并没有对明星造成热度影响,反之,剧集热度很大程度上靠明星带动,鲜肉对影视剧热度的影响仍旧强势。



逆袭男配:“达康书记”“前夫哥”男配逆袭主演


《人民的名义》开播以来,配角“达康书记”就成为了该剧亮点,讨论热度居高不下,更超越了男主陆毅以及“达康书记”的扮演者吴刚,成为本剧最大的热点人物;《我的前半生》中,雷佳音扮演的出轨前夫,人设虽然不讨喜,但凭借演员本身的诙谐气质圈粉无数,在《我的前半生》中获得充分曝光后,微博人气和讨论度大幅提升,相关热门话题不断流出。


业内人士认为,马太效应本身会反过来促使整个剧集行业进行调整转型,不再以数量、以产品为根本,而以质量、以版权为根本,这将是未来趋势之一。且未来无论是以电视剧还是以网剧的形式呈现,具有高品质的作品总能赢得观众青睐。


此外,去年下半年以来,相关部门对电视剧、网络剧的审查和监管渐趋严格,这种趋势未来还会持续,剧集行业也将逐渐实现良性发展态势。


注:以上数据均来源于《2017年大剧市场研究报告》与《2018中国电视剧产业发展报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