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日本影片VS印度影片,在华成绩为何冰火两重天?

2018-04-11 传媒内参 主编温静


传媒内参导读中国票房市场印度影片的票房已经稳居第三,数量上仍然居于领先的日本影片的票房却一片惨淡,这样的局面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原因呢?


来源:传媒内参

文/达伦糕

 

截至4月9日,印度影片《起跑线》上映7天收获1.44亿票房,虽然远落后于同档期的美国大片《头号玩家》,但依然轻松获得清明档票房第二的位置。

 

除了《起跑线》之外,随着《神秘巨星》《小萝莉的猴神大叔》《摔跤吧!爸爸》的热映和大卖,印度电影的票房收入成为中国电影市场仅次于国产片和好莱坞大片的第三股势力。

 

这样的成绩恐怕在两年前还没有人可以料想,《摔跤吧!爸爸》的横空出世拉起了一波对于印度电影的热捧。

 


另一方面,如果仔细看一下中国市场的情况,你会发现票房第三可能是印度批片,但是论到进口影片的数量,排在第三位的却是日本电影,当然,进口数量虽巨大,但是整体的票房却是非常惨淡。

 

截至2018年4月,今年已经有三部日本影片在华上映,分别是《浪矢解忧杂货店》、《恋爱回旋》以及《第三度嫌疑人》,三部影片的票房全都非常低迷,从400万到2800多万不等,这样的成绩还抵不过一部印度《起跑线》的单片成绩。

 


今年印度电影的进口同样也是三部,包括《神秘巨星》、《小萝莉的猴神大叔》以及《起跑线》,三部影片的票房加起来累计接近12亿,远远超过日本影片的票房。

 


眼看着,中国票房市场印度影片的票房已经稳居第三,数量上仍然居于领先的日本影片的票房却一片惨淡,这样的局面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原因呢?

 

数量稳定,持续上升:

日本影片迎来了历史机遇?


2017年,真正意义上的印度产电影其实只有《摔跤吧!爸爸》(《功夫瑜伽》这样的中印合拍我们暂时不计算在列),但是这部电影却带来了12亿的票房,令人惊叹。

 

相形之下,2017年全年日本影片进口数量达到了9部之多,仅次于美国影片,其中包括《银魂》、《声之形》、《深夜食堂2》、《哆啦A梦》等中国观众耳熟能详的IP。这些如雷贯耳的IP恐怕也是引进商看好日本影片的原因,只可惜这些大IP却没有带来票房上的爆发,除了《哆啦A梦》得到了1亿以上的票房,其他八部影片没有一部过亿,所以事实上去年所有的日本影片加起来的票房都不及一部《摔跤吧!爸爸》的水准。

 

上一次日本影票的票房爆款,还要追溯到2016年的《你的名字》,票房为5.7亿;2016年日本影片在华的数量也达到了11部之多,同样也是仅次于好莱坞的第三。

 

两年20部的数量,中国市场对于日本电影可谓是非常热衷,当然这样的热衷背后也有深层次原因。

 

其中最大的原因恐怕是中日两国关系的回暖。就在前几天,据日媒报道,中日两国政府将于近期签署支持两国合拍电影的协定。2018年恰好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周年,此举旨在通过加强文化领域的合作推动友好气氛高涨。

 

据日本《朝日新闻》4月4日报道,多位日本政府有关人士证实了这一消息。据日本外务省介绍,这是日本首次与其他国家签署支持合拍电影的协定。根据协定,两国政府对影片提供保证,使向当局呈报、工作人员申请签证和运输设备等工作可以顺利进行。根据协定,中日合拍的电影可以得到与中国国产电影相同的待遇,不受进口电影数量限制。

 

美国电影进口中国尚有配额限制,但是日本却可以豁免而不受限,这样的条件可谓非常优厚。其实从这几年来看日本电影一直稳居中国电影进口市场的第三位,从某种程度上已经为双方在政府层面对引进日本电影的合作做好了铺垫。

 

除了政策之外,文化上的接受程度也是另外一个关键。日本电影在中国市场很早就拥有较好的市场受众基础,其中动画电影的市场接受度尤为明显。

 

毕竟,许多日本动画伴随国内80、90后一同成长,拥有众多的知名IP,不夸张地说,很多国人的童年都有日本动画的影子。日本电影的最大优势在于强大的动画和二次元观众基础:主打情怀、IP的日本动画电影,成为了日影重新输出中国的先头部队,也成为了票房的保障。


从日本引进的动画电影,都是以高人气IP且有固定粉丝群体的动漫相关电影作品为主,像《火影忍者》、《海贼王》、《哆啦A梦》、《名侦探柯南》都是伴随80、90后成长的超级IP,在中国观众中知名度极高。

 


“动画多,真人少”,这是日本电影往常进入中国市场不变的套路,这一趋势在2017年-2018年有所改观,今年进口的三部影片中有两部是真人电影,而2017年也有超过一半以上的日本影片是真人电影。

 

政策上的支持,文化上的熟悉,日本影片大举进入中国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只可惜,日本影片的数量虽多,但是票房却很不给力,绝大多数的影片都是几千万甚至几百万,只有少量的热门动画IP可以获得上亿的成绩。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印度影片的数量这几年还无法和日本相提并论,但是在票房口碑上两者却已经拉开了空前的差距。

 

印度影片:数量不多,质量超群


早在2016年,中国全年引入的印度影片只有两部,而且票房都很低,那个时候没有任何的中国电影投资方看好印度电影,也没有人相信中国观众会对印度批片产生任何的兴趣。《巴霍巴利王:开端》的票房是750万,《脑残粉》票房为153万,将这两部电影形容为“炮灰”恐怕并不为过。



而放眼2018年的今天,印度电影在中国呈现票房和口碑“双丰收”的态势,成为许多批片商争相角逐的重要片源。2017年的《摔跤吧!爸爸》成功席卷中国影坛,2018年的《神秘巨星》继续迅猛势头。有趣的是,印度新德里电视台曾经援引数据指出,《神秘巨星》的制作成本为1.5亿卢比(1元人民币约合10卢比),其在印度本土票房收入为6.3亿卢比,而在中国内地上映后,仅用3天时间便收获17.4亿卢比票房。

 

应该可以客观地说,印度头部影片的中国市场潜力甚至已经超过了其在本土的规模。

 

如果说日本电影在中国的数量剧增很大程度是来自于两国上层建筑的变化,那么印度影片的票房就完全是依靠自身空前的吸引力了。

 

印度电影近些年好评不断,颠覆了很多人对印度电影只是歌舞的印象,人们才发现宝莱坞的名头并不仅仅是建立在单一化的创作思路上。尤其是引进到中国的几部大片,大胆的题材突破,没有避讳的敢于揭露印度社会弊端,更深层次的唤醒了公众内心的触感,同情、悲愤、无奈,再加上印度电影独特的拍摄节奏与视角,让中国观众引起了巨大共鸣。

 

《摔跤吧!爸爸》豆瓣9.1,《小萝莉的猴神大叔》豆瓣8.6,《神秘巨星》豆瓣7.9,《起跑线》豆瓣8.1,如果要说近些年中国电影口碑和票房的“性价比”的话,无疑印度电影一马当先,远胜绝大多数的国产电影和好莱坞影片。

 


当然,在我们大赞印度影片的同时,也要注意到一个真相,与日本影片一年会引进10部不同,印度一年引进3部左右的规模从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其质量。

 

宝莱坞一年上千部的产量,并不见得每一部都是佳作。我们能够看到的印度电影都是那些口碑最好的,那些拍得不怎么样的电影是很难被引进到中国,所以这样从某种程度上保证了印度引进片的水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印度整体的电影水准绝非每一部都是《摔跤吧!爸爸》。

 

所以如果和日本做对比的话,我们需要清醒地判断:如果印度引进片一年能够达到日本同样的数量,或者比日本电影更多的话,也一定会有部分影片出现水土不服、票房下滑的可能。毕竟,中国观众对于印度电影暂时的新鲜感并不能保证同类型影片一定能够长盛不衰。

 

《起跑线》、《神秘巨星》的确是好看,观众的口碑和购买的门票说明了问题,但是印度电影也有其明显的“套路化”,这样的套路多了之后就像广受欢迎的韩剧一样,如果不做创新,观众也会有厌倦的一天。印度影片故事非常戏剧化,什么时候要煽情、什么时候要反转、什么时候有个感情的爆发点,都能够让人有预感的,当然,却又来得那么自然。

 

另外,印度所有演员都必须要能唱会跳,电影里也必须要有唱歌跳舞。据说是因为印度很热,印度人都喜欢躲在电影院里一边看电影一边吹空调,所以印度电影都必须要拍得很长,太短的电影没人看。由于太长的故事不好编,就往里面塞歌舞,慢慢变成印度电影的一大特色。

 

这样的特色暂时可能在中国市场没有问题,但是如果中国观众一旦对于印度影片的套路熟悉之后,就像对于好莱坞超级英雄的套路一样,免不了也要产生厌倦。

 

日本的数量,印度的质量

中国观众的包容性


无论是《浪矢解忧杂货店》《深夜食堂》,还是《起跑线》《摔跤吧!爸爸》,日本和印度的电影有共同的特点:基于亚洲文化的亲情友情爱情三观都很容易为中国观众接受。

 

在这一点上可谓奠定了两国的影片近两年在中国电影市场仅次于国产片和好莱坞的突出地位。

 


对于中国观众来说,本质上并没有刻意区分这部电影是中国的,是日本的,是美国的,还是好莱坞的,归根结底电影观众去到影院想要看的是一部好片,并避免自己不喜欢的烂片。所以只要是好片,观众其实并没有带有色眼镜来自动区分国度。

 

只不过由于历史原因,观众可能对于某个国家的影片会有一定的先入为主的观念,比如日本影片就是有动画情节,印度影片就是载歌载舞,但是这样的“先入为主”这些年来都在被逐渐打破。

 

另一方面,我们必须要承认,日本与印度影片在中国的命运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宏观环境的影响,有时候与影片质量并没有直接关系。

 

2006年-2015年期间,日本电影在中国曾经历了长达十年的荒芜期,十年时间总共只有17部日本电影在中国内地上映,平均每年只有2部不到的日本电影上映。从2011年到2015年,这四年左右的窗口期竟然没有一部日本电影引进中国。

 

另一方面,早在上世纪80年代,印度电影也一度在中国非常盛行,最早引进的印度电影《大篷车》《流浪者》等等都曾经脍炙人口,后来因为两国外交关系的变化,一度又陷入低谷。

 

好在中国观众对于好的电影还是具有较大的包容度,只要大环境政策允许,优质的日本影片和印度影片很容易就引起共鸣和关注,尤其是印度影片,因为其对于本国社会教育、经济发展、宗教、种族性别等题材总能够进行大胆地揭示,所以一些类似的影片来到中国后很快就引起了强烈反响。与此相对,日本影片的动漫情结和时髦的东瀛表达虽然为大家所熟悉,但是却很难引起足够的全民反响。

 

从这一点上来说,真正缔造印度电影中国票房奇迹的还是中国观众的欣赏口味。

 

与之相对应,我们也不得不反思为何国产电影在创作上无法达到印度电影的水准,或许观众是包容的,但是不见得创作者的思路也具有同样的包容性,题材的受限制约了国产片的突破。

 

无论是日本影片,还是印度电影,大量的进入中国一定会是好事,中国观众需要接触更多外来的新鲜血液。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