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美打击叙利亚时刻,央视前方小哥一个人完成大小屏多场直播!

2018-04-15 传媒内参 主编温静


传媒内参导目前中国在叙利亚驻守的媒体,只有三家,几个人。中国观众看到的所有叙利亚国内的中文报道均来自他们。


来源:论媒社(ID:lunmeishe)

作者:冯楷 已获授权


在徐德智的微博里,他曾在昨天(4月14日)凌晨说:“今天晚上能睡个好觉吧?”。昨天(4月14日)下午13点,他转发了这条微博并说道:“睡好觉计划失败......”



一人承担大小屏所有直播工作

“战地小哥”为央视多频道提供不间断连线出镜


北京时间4月14日,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遭遇美英法“精准军事打击”。央视驻叙利亚记者徐德智、新华社驻叙利亚记者郑一晗、人民日报驻叙利亚记者李潇为国内观众提供了大量现场情况信息。


从4月14日上午10点02分开始,央视新闻新媒体的各平台就启动了直播,直播画面主要围绕央视前方徐德智的驻地进行,偶有穿插CNN等外媒的直播画面。这是一场来自战地的移动直播,一个人的空袭之夜,徐德智肩负了出镜记者、编辑、导播、摄像、卫星传送工程师、新媒体直播等多重任务。由于直播的特殊性,这一切都被央视新闻的新媒体记录了下来。



在央视新媒体的直播中,徐德智一会儿面对镜头向新媒体端的用户诉说他所看到、听到的实时情况,一会儿回到电脑前查阅最新资料,一会儿又与电话沟通确认最新的情况,一会儿又自己调整摄像机与灯光,并与耳机里的“国内驻地”沟通,进行电视直播连线。



大屏端全天共进行了不下十次的连线,徐德智不仅为央视新闻频道提供出镜,还为央视中文国际频道提供出镜画面。国内横跨上午到晚上,叙利亚横跨清晨到下午。4月15日凌晨的《午夜新闻》,正值大马士革时间的晚上19点,徐德智的连线依旧在继续。



“我要做的

就是亲临现场见证历史”

 

央视新闻昨天在微博的直播与新闻推送被冠以了“独家”的橙色标识。新华社驻叙利亚记者郑一晗也第一时间向国内发回了最新消息,随后也通过电话连线的方式传回最新消息。


新华社记者郑一晗进行电话连线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t1337pf73wx&width=500&height=375&auto=0新华社记者郑一晗从大马士革发回的最新报道


央视驻叙利亚记者徐德智今年30岁,学生时代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毕业后进入央视英语频道。最初五年,他曾干了与记者毫不相干的工作。2016年夏季开始担任央视驻叙利亚记者,目前已经驻扎当地近两年。


徐德智说:“追根溯源,这最初的动力当然是来自内心的热爱,911事件让还在上初中的他见识到了战地记者的酷,从此立志要走上传媒的道路。”


在前不久央视新闻发布的一条短片中,徐德智曾说:“从来叙利亚到现在,我一共前往战地23次,我想通过镜头告诉观众,战争的残酷以及和平的珍贵。”




在早前媒体的报道中,徐德智曾披露了一些自己战地采访的经历。“对于去战地报道我们会遵循很多基本原则,并不是很冒进就前去的。比如,3月去巴尔米拉战地之前我们就征询了大使馆的意见,经过同意才去的。不得不说,大使馆对于我们工作和领事保护的平衡做得很好,是我们坚强的后盾。对于危险系数比较高的探访,也会随时和后方进行联系,更新地理位置和现场情况。当然了,说到底,做新闻当然是愿意亲临现场见证历史,也给自己以后的生活增加很多谈资。”


徐德智从2012年开始,就一个人自费在全世界疯玩,前前后后大概去了近20个国家。“有时候看多了世界的不同,就想知道更多的世界。阿拉伯和中东就一直是我很好奇的地方,为什么这片土地上总是战火纷飞?为什么迪拜这么不适合生存还成为了国际都市?鉴于我不太喜爱阅读,很多问题我比较喜欢自己去现场找答案。像是探寻‘战区’的问题,不是一场旅游可能达成的,所以在选拔驻外记者的时候,我就报名要来阿拉伯地区。”



“我的家人也支持我,我家人已经被我锻炼得心特别大了。因为之前我每次出门旅游,都不会告诉家里人我要去哪儿。直到我更新微博他们才知道。头几次家里人紧张了会儿,后来就麻木了。不过来叙利亚的时候还是叮嘱我要注意安全。”


徐德智觉得自己选择了新闻专业,就要爱这个职业,不管它怎么虐你。选择这个行业,那就要调整好心态。我们接触的普通人,才是最不普通的人。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b1314qwq4rg&width=500&height=375&auto=0

 《徐德智拍摄:我们镜头下的叙利亚2016》


而此外,新华社驻大马士革记者郑一晗也是多次深入前线,报道叙利亚战争。他曾驻外埃及,连续两年没有回家过年。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j05494p39rv&width=500&height=375&auto=0

 新华社短片记录郑一晗的工作状态


郑一晗曾说:“现在网络发达了,不忙的时候我会经常跟家里人视频,跟父母讲一下工作和生活中有趣的事。但多数时候还是报喜不报忧,因为毕竟父母不了解这边的局势,说多了怕他们担心。做驻外记者,基本上工作和生活是没法分开的,因为新闻随时可能发生。可能你正吃着午饭呢,库尔德武装就宣布解放‘伊斯兰国’大本营了,或者夜里刚要睡觉,以色列的导弹就射到大马士革郊区了。基本上每隔一会儿我就都要刷一次手机,生怕漏掉什么大事。”


“一些西方媒体在报道武装冲突的时候,只要有平民死亡了,他们就指责是政府军干的,但是对反政府武装给这个国家带来的伤痛一直避而不谈。我不能保证我所呈现的是所有的事实,但我相信,多一份努力、多一个角度,新闻报道才能更接近事实。


战地记者们有一句永远的格言:“如果没有办法阻止战争,那你就把战争的真相告诉世界。”目前在叙利亚地区驻扎的中国人,除部分工厂职工外,只有少量媒体机构。而这个少量,也就仅仅是三家媒体:新华社、央视、人民日报,几个人:记者,摄像。


专业解读:美英法突袭叙利亚的突发直播

央视有哪些成功点?


昨天徐德智的连线表达中,他首先侧重自己所在区域的亲身所感,并能及时补充叙利亚当地媒体的最新消息,同时根据自己长时间驻扎叙利亚的所见所闻,做出一些简单的分析与判断。当一个重大事件发生时,最基本的是遵循时效性原则,现场为先,新闻为王。


可以说,现场连线出镜是直播资源的核心,现场叙事的广视角明显大于第三方信息的视角,央视昨天的电视端直播也牢牢把握了这一原则。


笔者注意到,小屏的直播获得了超五十万的微博点赞数,这在主流媒体日常的推文中还是比较罕见的。影像画面的独家性是重要“吸睛点”,而更吸引用户眼球的是整体直播的亲历性、多次元性。



徐德智的小屏直播第一时间捕捉到了导弹降落地面后爆炸的镜头,并根据实时户外情形做解释说明,这本身就加强了小屏直播的节奏感和悬念感。


此外,小屏端不顾电视端的直播实时中断,实时不掐断完整直播徐德智备稿、协调的过程,体现了一种元叙事的直播理念。


央视新闻中心的资深媒体人张鸥曾在书中这样描述他对“元叙事”的界定,他认为直播元叙事是对直播制作的一种解构,往往对直播的某些编播指令、流程与程序做有意识的介绍,就不确切的情势做推测或判断。在放弃全知的播报状态下,追求直播悬念的建构。这是一条极其重要的时间轴,它是对看不见的时间流逝的体现,对叙事和见证共时性的强调。


传统大屏中对突发新闻的重视,在小屏直播盛行的当下,得以有更多实践的窗口,时长和空间也不再受到线性播出模式的限制。


在大屏紧凑的编排逻辑下提供前方关键信息,在小屏的直播中提供拟人际传播化的叙事表达方式,这不失为一种可以借鉴尝试的突发报道融合编排模式。



昨天美国发动对叙利亚打击的突发性免不了让人想起15年前的伊拉克战争。2003年3月,举世瞩目的伊拉克战争打响,央视中文国际频道推出直播特别节目,接轨国际媒体,实时报道战况,成为继凤凰卫视后,“最拼的”华语媒体。


虽然对于央视而言,伊战直播的编排还仅仅局限于驻外记者和同声传译这种初级模式,但在重大国际事件中不缺位、敢发声在当时看还是非常大的一步跨越。十五年后,央视已经在战争前线,拥有了自己的声画资源。


十五年前,国内媒体还在纠结突发直播资源的紧缺。十五年后,这种窘境已越来越少地存在。突发新闻的报道于十五年前是“求发声”:谋求清除壁垒,在媒体圈内发声,寻求国际认同。而十五年后,随着资讯和媒体的变革,仅仅发声早已不够,及时的态度、多元的平台、更广的视角,这才是实现突发直播新跨越的重点。


最后允许笔者许个小心愿吧,希望在叙利亚前线的三位中国记者,一切平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