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生于债务,死于债务?社会阶层正在重新洗牌?!

2017-07-04 威欧斯

版权:来源  新财富杂志综合 孙立平社会观察(ID:thslping888) 孙立平 菜鸟理财(ID:cainiaolc)总编辑 晚风乌贼


当前中国经济特别是实体经济的不景气与萧条,很多人说过了;一些一线城市,尤其是北京、上海、深圳、南京等城市房价的火爆,也有人说过了。但有一个问题似乎还没有人系统讨论过,这就是,在这寒流与热浪双重激荡下,中国社会结构在发生着怎样的变化?换言之,在这种激荡下,不同的群体和阶层其处境和状况在发生怎样的变化?


这几天所见所闻的几条信息也许可以为我们思考这个问题提供一些线索。


(1)清华一位教授被骗1600多万。旋即有传言说这钱是该教师的卖房款。不管传言是否是事实,但在北京一套好一点的房子卖1000多万并不稀奇。


(2)一位地方领导告诉我,当地一位曾拥有四辆劳斯莱斯的企业主因为资金链断裂,自杀了。


(3)在一些地方走的时候,多次听到人们反映,去年农民收入在下降,主要是粮食价格在下降。如河北,前年玉米每斤将近一块二,去年七毛多不到八毛。


(4)有地方领导告诉我,一些农民工失业,但并没有回到农村,有的滞留在小城镇,没有正当的收入来源。


(5)不时有人咨询要不要买房,要不要换美元,要不要出国移民。对此,我实在不敢提供意见。这些见闻,结合一些综合性的信息,也许可以为我们思考上述问题,提供一些线索。


上面是我去年9月4日写的两条微博。当时写这两条微博是为了讨论下面的问题:在种种力量的冲击之下,当前中国的财富格局有如天空中的云彩一样,聚散漂移,与此同时,社会结构也在发生重要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有人暴富,有人煎熬,有人沉降。


然而,这只是一个方面。在另一方面,阶层固化也是人们一再提起的话题。在本世纪初的时候,我曾经提出社会结构定型的说法。现在,阶层固化或定型化,似乎已经成为社会的一个基本共识。如果是这样,阶层固化与当前发生的财富格局剧烈动荡,又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在网友们的启发之下,我最后用了这样一个说法:固化与洗牌同时存在。阶层间固化,阶层内洗牌。或者说,下层固化,上层洗牌。当然,这只是就大的框架而言。


首先说阶层间的固化。就是说,从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形成并固化下来的上层与下层的基本格局,并没有多大的变化,而且甚至在进一步固化。尤其是下层向上层的流动已经越来越难,而下层向中间层的流动,也由于教育的阻滞而趋于减少。


那时候,我提出过社会结构定型化的四个标志:一是阶层之间出现边界,二是阶层内部形成认同,三是阶层之间的流动减少,四是社会经济地位出现代际传承。


但也有人不同意定型化的概括,比如我的老师,一位80多岁的社会学家,就不同意说定型化。他的意思我明白,他说的是在最近几年中,在下层出现了明显的向下流动。确实,无论是在实体经济的萧条中还是在房地产的热浪中,下层往往都成为最终的受害者。


下层的状况人们经常提到,但究竟怎样概括,还是一个问题。但客观地说,在发展比较快的时候,下层民众还可以多少分一杯羹。但在经济萧条期,失业将会对下层人形成巨大的冲击,尤其是城市中的失业者。而直线攀升的房价,则使得无房者离住房越来越远。


更重要的是,在社会结构基本定型的情况下,教育和打工是下层人向上流动的两条仅有的渠道。现在的情况是,这两条渠道已经越来越不畅通。不知道伴随老龄化的劳动力减少,能不能成为他们增加收入,从而改善生活境遇的契机?


总起来说,由于下层拥有的资源越来越少,一个庞大底层社会的形成并日益固化是一个事实,值得警惕的是在其内部出现的向下流动。


接着,我们来看看洗牌是如何发生的。更详细的分析有待今后,这里我只提出四条值得探究的线索:


1、随着传统产业特别是制造业的衰落,新兴产业的兴起,一些传统产业中的富人风光不再,新兴产业中的富豪崛起。


2、收入和财富之间的均衡被打破,富贫差距的主轴由收入差距演变为财富差距。在有无财富的积累上,中产阶层与底层的边界开始清晰化。


3、这些年来经济领域一个最值得注意的现象,就是金融资本的崛起和资本市场的扩张,并由此形成极大的财富效应。金融与资本市场于财富转移的最大特点是直接划账。一次资本运作,几十亿甚至上百亿的财富可以转移过去。当然,如此巨量的财富转移往往都是在权力的背景下发生的。与之相比,康师傅、徐才厚、郭伯雄等现金交易、买官卖官、蘸着唾沫点钞票式的腐败,显然差了一个档次都不止。


4、比较微妙的是一般官员阶层的状况。在近些年反腐败的过程中,一般官员通过权力以直接的方式获得经济利益的状况得到了一定的遏制,但在缺少制度化约束,腐败实际成为官员日常激励机制的情况下,这种状况能维持多久?更重要的是,这些年在社会顶层积聚的大量财富如何重新洗牌,还有待观察。


生于债务,死于债务




01 那些惨案背后的债务 


当我们将一些债务引发的悲惨个案孤立起来看的时候,对于大多数来讲,警醒作用还不够。

 

但当我们串联起来看,并且以时间轴的逻辑来分析的时候,其中隐藏的微妙,却不由得引发我们深思。

 

以下,我主要对刚刚过去的6月份发生的一些跟债务和理财相关的案件进行简单梳理和分析。

 

6月30日,美的集团称:下属公司2016年购买的理财信托产品存在诈骗风险,涉案理财信托产品规模10亿元,公司已报案。

 

6月28日,陕西一名22岁的大学生花钱挥霍,疑似因为还不起高额校园贷,在家中上吊身亡。借贷期间,其父一共暗地里为其填了25万多元的窟窿,但还是无法阻止悲剧的发生。

 

6月28日,湖北一43岁男子由于还不起房贷,压力过大,从自己居住的小区16楼跳下,砸中一名楼下乘凉的女子,双双遇难。

 

6月26日,媒体曝光,招商银行西安雁塔广场支行金葵花客户去年4月470多万元“不翼而飞”。


其客户经理早已自杀,而早在2016年1月初招行的内部审计核查中就已发现该客户经理有巨额经济问题。

 

6月22日浙江杭州发生保姆纵火案,导致一位母亲和三个未成年孩子不幸殒命。后警方查实,该保姆此前涉及数起民间借贷案件,同时疑似因为赌博等原因欠下数额较大债务。

 

3月23日,南方周末刊文《刺死辱母者》,文中主角于欢因不忍其母被黑社会催债人员凌辱,持刀相向致1人死亡、2人重伤、1人轻伤,媒体同时曝光其母企业因资金紧张而借高利贷。

 

在上面这些案件中,能引发广发讨论的是“刺辱母者案”,其余案件都未能引发高度关注和讨论,在这个热点频发的网络时代被一一刷掉。

 

但在我看来,上面这些案例,如果我们条分缕析,其实背后的逻辑是一脉相承的,最终都指向两个字:债务。

 

校园贷、房贷、民间借贷、高利贷这些大家都能直观理解是因为债务引发,但两起跟理财相关的案件,其实同样因为债务。

 

比如美的集团那起事件,企业的钱大概率讲也是贷款来的,没有投入生产而是买了理财产品。


但这些理财产品募集的资金,无非是拿去炒房炒地或者投资其他。

 

只是那10亿元投资失败,就变成了诈骗了。


投资失败,只能说明那个被投资的标的物并不是什么好的标的物,风险本来就挺大。


标的物本身的运作缺乏资金,因此才需要募集大量资金,说白了还是债务问题。

 

无需再去赘述去年到现在发生的各种债务问题,其实更多的案件只是还没被媒体曝光。


但大家可以去感受自己身边这样的案例,我相信有很多,大家不妨分享。

 

02 债务杠杆催生的繁荣


债务,一般来说是因为资金紧张而产生,对企业和个人来讲都是如此。


当然,也有企业或者个人是因为觉得借贷成本之前很低,所以拼命借钱拿去投资或者投机赚钱。

 

在经济能整体保持继续高速增长的时候,债务问题并不是一个问题,反而能够让盘活经济活力。


企业可以通过贷款扩大产能迅速占领市场,个人能够获得便宜的房贷买上房子。

 

事实确实如此,我们能深刻体悟的这一切的繁荣,都是在这些年看到的,大家的物质生活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改善和提升。

 

中国经济突飞猛进了几十年,国家这些年特别是2008年到去年,一直实行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央行开动的印钞机,源源不断地往资本市场注入“血液”。

 

这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加杠杆的发展过程。


我对央行公开的数据做了一些梳理,做了一张图,这张图可以大概反映过去这些年,央行发行的货币的增长情况。 

  

应该说,过去10年时间确实是中国赚钱最容易的时代。


从经济宏观调控的角度看,通过宽松货币,维持市场上资金面的宽松,各种基建项目和房地产项目可以高举并进。

 

而出口贸易借助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契机,开拓了市场,利用廉价劳动力和其他优势,也赚得盆满钵满。


有了这些赚回来的美元作为本币发行的信用基础,央行又可以更放开手脚的发行货币。

 

过去这些年,市场真的是“不差钱”,也真的是一个巨大的红利期,也是一个屌丝最容易逆袭的时代。

 

最稀松平常的案例就是我们看到身边很多人通过买房子,炒楼就可以发家致富;也看到了很多制造业从家庭作坊逐步转变为规模化的加工厂。

 

这些年,民间也同样积累了大量的财富,繁荣是这些年的主线。


中国经济就这样在西方的不断唱衰下稳步前进,颠覆了很多经济学常识。

 

03 赚快钱的时代已经过去


可以这样讲,过去的繁荣,除了通过中国人勤劳和高储蓄来实现之外,另一个非常核心的因素是欧美市场的需求。

 

主要市场够大,所有的产能够能够出清,转变为最终的利润,借债本身不是什么问题。


但事实上,市场需求本身有周期性,而投资本身也有非理性和狂热的成分。

 

欧美经济在2008年陷入金融危机之后,到现在一直处于大经济周期的调整阶段中,一下子外贸变得非常不好做了。


因为整个欧美市场需求萎缩太大,这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惯性规律。

 

当然,如果企业本身能够先知先觉,从过去粗放的经营管理模式往精细化、品牌化的方向调整,还是能够赢得市场的认可。


我最近认识的一个国内颇有知名度的刀具生产商就是这样的例子。

 

刀具制造是非常传统的制造行业,但我上面讲的这位企业家,从几年前开始就意识到了原来的模式不具竞争力。


他花了大量财力做基础建设,重新调整战略方向,现在瞄准高端品牌方向,在别人觉得外贸不好做的时候,自己却订单量不断增长。

 

他能够这样做,是因为一直坚信实业的力量和对国家经济的贡献。当然,我在与他长谈的四五个小时里面,也感受到了他的辛酸和走过的弯路。

 

但在我接触的实体企业中,很少企业能够提前判断趋势,更多的企业还是沿用原来的传统的套路,结果当然是很悲催了现在。

 

当内需不振,外需又萎缩时,对于赚快钱赚习惯的企业来讲,自然容易出现产能过剩,无论是国企还是民企其实都面临这样的问题。

 

产能过剩,必然无法转化为足够的利润,狂热时期举债扩大的规模,这个时候不但无法形成规模效应,反而成为累赘,通过民间借贷和银行贷款而来的资金,一下子还不上了。

 

对于金融机构来讲,这就变成了坏账,对民间借出方来讲,就变成了利滚利的债权了。


但对于借贷方来讲,压力则不断攀升,开始酿成惨剧。

 

过去的繁荣,不代表可以一直下去,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规律和周期。现在的中国经济,确实在下行阶段。

 

实体经济的凋敝其实从2012年开始就可以感受出来,只是中国经济体量太大,很多问题并没有一下子爆发出来。

 

而一直作为经济拉动的主力引擎的房地产行业,也由于居民杠杆不断攀升,开始在一二线城市的核心区位高位“涨停”,国家开始控制这些核心城市的居民房贷杠杆。

 

但无论如何,之前的居民高储蓄率,现在已经严重下滑。

 

我们反过来通过这样一组数据就可以看出:2008年,新增居民贷款6407亿,占当年度总新增贷款42302亿的比值仅为15.1%。到2016年,这个比值剧烈上升到了49.9%,暴涨34.8%。

 

只是到今年5月份,新增居民贷款占总新增贷款的比值下降到了45.9%。


这跟国家金融去杠杆有关,金融领域去杠杆现在主要就是在房地产领域,手段就是“冻结”楼市。

 

风险已经摆在眼前,国家当机立断做出的决策是最符合国情的选择。


只是我们去想想,这个由债务催生的泡沫,是否也看到了我们自己的身影?个体理性加总的结果,是群体非理性。

 

赚快钱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这也意味着过去繁荣背后的债务,现在成了烫手山芋。


一句话是这样讲的: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04 灰犀牛正奔袭而来



实体凋敝,必然引发就业问题,就业问题直接关系个人的收入来源和稳定性,收入来源和稳定性则关系到房贷等债务是否能够及时还上。

 

而房地产领域现在被“速冻”,必然会影响到上下游相关联的行业,这样肯定会影响这些行业的资金链。


上面讲了,多数企业还是靠借贷来发展的,资金链紧张,债务链条现在也是岌岌可危。

 

我一直提醒大家,今年开始不要过度加杠杆,增加自己的债务,凡是财务支出和投资等,都要量力而行。

 

国家的态度已经非常明显了,就是打击一切的投机行为,控制风险,稳定大局。


只是很多人我发现还是沉迷在过去赚快钱的梦里,还没醒来。

 

他们丝毫没有对未来的事情有所准备。

 

我最近读了米歇尔·渥克的一本书,叫《灰犀牛:如何应对大概率危机》,作者将灰犀牛比喻大概率且影响巨大的潜在危机。

 

在非洲草原上,灰犀牛就在远处,但是可以看到,你以为它看起来很笨拙,但事实上当灰犀牛朝着一个方向迅猛奔袭而来的时候,你是很难躲避的。

 

人就是这样,其实危机已经出现,“灰犀牛”已经在你眼前,只是你低估了它的杀伤力,认为不会造成威胁。

 

现在,对于债务问题,很多人就是这样的感受。


即便现在因为债务出现的惨剧从去年开始,已经不断发生,但很多人还是对这个问题视而不见。

 

而多次被媒体曝光的债务惨案,其实如果我们经常关注新闻的话,还是可以感受到一些“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味道,不可谓预警信号没有出来。

 

如果还是如此短视,只能说是自己对信号的接受和反应能力出了问题。


但我以我过去将近十年的媒体操作经验和对宏观经济的理解,灰犀牛正奔袭而来。

 

当我们看到国家为了整体经济的发展而不遗余力地布局控制风险时,作为个人也应当对此有所反应。

 

要不然,我还是那句话:出来混,总是要还的,无论最后还上的是什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