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老子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

2017-10-31 威欧斯


老子在《老子》的第51章中说:


道,一方面导引着万物的发生、发展、没落、衰败和复生,另一方面,它生养万物而又无形,发生着作用而不固执所为,它是首长但并不强力控制着万物的发展。

原文:道生之蓄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复之。生而弗有也,为而弗恃也,长而弗宰也。

这就是说,一方面,道是一种使物质自行组织和自行稳定而成就万物的机制和力量,另一方面,万物本身又具有自行组织和自行稳定的机制和力量,也就是道在万物之中了,它还不主宰万物哦!

这不仅是一个前无古人的惊人发现,也是直到今天人们都忽略了的发现,为了有一个更系统的概念,我先将我对《老子》中道的有限的了解归纳一下,以便看官检阅:


道,就是自行组织和自行稳定的机制和力量!它导引着万物的发生、发展、没落、衰败和复生。这个机制和力量具有以下的基本属性和特征:


1.         先于宇宙万物而存在,且永恒存在;

2.         既存在于万物之中,又存在于物质之外;

3.         既普遍发生作用,又不强行控制事物;

4.         它在决定万物生发衰败的四个因素中,仅为四分之一;

5.         它的静态属性有二:

a)         朴唯小,天下莫干臣;

b)         朴,散则为器。

6.         它发生作用的动态属性有三:

a)         反也者,道之动也;

b)         弱也者,道之用也;

c)         “犹张弓者也”的闭环负反馈机制。

7.         它在事物内部及其之间所建立起来的关系和相互作用力是超级圆融的。


  那么,这位最伟大的科学家是怎样把这个或许在他之前就有人曾想到过的问题,进一步地发现和证实的呢?是怎样进一步地观察、实验和证明他这个发现的真实存在的呢?于是,他也面临了第三个问题:如何展开观察和研究呢?

   毫无疑问,他需要设计一个研究方案,建立一个与之相符而又能够实现的实验和观察模型。


   正如我们今天所知,实验和观察模型的选择和建立,将直接关系到科学研究的深入程度和结果。一个初级的实验模型,通常用于观察和探讨初级的问题或问题的初级程度,比如中学物理课程中使用的电解水模型,它可以用于探讨水分子的组成以及分子被电解的现象;一个相对高级的试验模型,可以用于观察和探讨更高级的问题或问题的高级程度,比如在一只麻醉兔子的听神经上接入一个电信号检拾放大装置,可以用于探讨听觉产生的机制,以及声音转变为电生理信号后在听神经系统中的传导;如果要在微观的过程中去研究量子的能级跃迁、衰变以及更微观的世界及性态,人们就得拥有一个量子学的模型和观察装置,比如直线或环形加速器直至对撞机。


   那么,老子要研究的这个既存在于物质之外,又存在于万物之中的自行组织和自行稳定的机制和力量的课题,他能用一个什么样的实验模型呢?这个模型不仅要能够观察到这种机制和力量的存在,最重要的是能够稳定而精准地观察到这种机制和力量的发生及发展过程,以及它的作用和结果。当然,这必须是一个可以重复的实验,是一个具备条件的人都能够完成的实验。这个模型必须真实存在,并具有可观察性。


   也许经过了一个令老子惊诧不已的发现过程,也许经过了一个冥长苦闷的寻思过程,也许只是一个偶然的感悟,但可以肯定是在前人发现和实践的基础之上,老子选择了生命------他自己的生命,来作为他研究课题的实验和观察模型。


   这不是一个寻常的选择,这是一个不仅在他那个时代,就是在今天,就研究这个课题而言,选择人类的生命来作为模型都是唯一的,当然也是最佳的选择。因为,人类的生命,不仅是道的载体,具有自行组织和自行稳定的机制和力量,人类的生命,还可以主动控制,精心调理,具有自我观察和认知的能力,这种能力在无需任何外部的装置和手段的参与下,就能够完成对生命的自行组织和自行稳定的活动进行观察和认知的任务,而且,这个观察和认知的过程,不仅是安全的,全面的,可重复操作的,也是代价最低而又可实现的,是每一个人都可以都可以完成的。这样一个对生命的操控不仅在老子时代可以完成,也是今天的每一个人自己都能够实现的,所不同的是,那个时代,老子只能在他自己身上进行实验和观察,而不能精确地在他人身上进行观察,因为没有可以观察的手段。今天,我们有了足够的科学实验方法来实验和观察道在研究对象的生命中的运行,很幸运,我从事了这项工作。


   那么,他又是怎样把自己的生命作为一个研究模型,来观察和探讨决定宇宙及其万物发生和发展的机制和动力的呢?


   这是一个有点复杂的说明过程,因为它将展现一个非常特殊的生命状态,这个非常特殊的生命状态是老子用来研究他的课题的重要模型,在下面逐渐展开的内容中,你将看到老子对这个模型的描述,以及他应用这个模型来证明“道,就是自行组织和自行稳定的机制和动力”这个重大发现的过程。


   生命的这个状态,对人类生命来说是完全正常的状态,是每一个人都能达到的生命状态,但是,又是千百年来,普天众生所没有精心经历过的生命状态。我们需要对这个生命状态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以使我们能够更好地读懂老子。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生命状态呢?


   生命,是每一个活着的生物都具有的;

   人的生命,是每一个活着的人都具有的;

   每一个活着的人,都具有基本的生命能力;

   人的基本生命能力之一是:醒着和睡着。

   醒着和睡着是每一个人每天都会经历的,一生中无数次地经历它们,有什么奇特吗?


   的确,我们随后就要讨论一些有点奇特的事情,但首先,我们从常识,对醒着和睡着稍微思考和作一些了解:


   因为巴甫洛夫的研究成果,今天我们都知道了生命是由神经系统管理的,神经系统最高级的管理者是大脑。大脑具有明确的智能,它可以把生命的感觉汇集成意识,再由意识形成认知,从认知形成心理,心理导致和表现为情绪和具有复杂情感色彩的表情和行为,从而使我们具有了创造力和享受生命和生活的情趣。对于我们的神经系统具有这样的智能,虽然我们人类对它的构造和生命基础略微有了些了解,对它工作的原理和过程尚远不知晓,但我们还是一生都在感知和使用它们的。然而对于我们的神经系统所具有的另一种智能,尽管我们也是天天地亲身经历,却鲜为人知。什么样的智能我们每天都经历而又不知觉呢?


   试想一下,当我们醒着的时候,我们的感觉、思维、意识和表达的智能无时不在,我们会说话,能阅读,我们可以感觉、欢笑、愤怒,表达自如,而当我们一旦进入睡眠,这些智能就在我们的不知不觉中全都“消失”了。和醒着相比,我们的心脏没有停止跳动,我们的呼吸也在进行,我们的消化系统在工作---- 因为我们即使吃饱了入睡,醒来时还会肚子饿的。同时,我们的泌尿系统也忠于自己的职守而让我们中的好些人要起夜。总之,生命的那么多系统、脏器、组织在我们睡眠的时候都在工作,难道神经系统,特别是它中枢的最高级部分大脑就休止了吗?你可能会说是的,要不怎么觉醒状态下的智能没有了?你可能会说,还有一部分在工作,但已不可能全面正常地运行了,因为我们时常会做梦。


   事实上,当我们进入睡眠状态的时候,我们的神经系统和其他的系统一样,不仅没有休止,而且工作和运行得极为积极和活跃。在这个时候,它启动了一套不同于觉醒状态的运行程序,控制着整个生命内环境进入了一个自行组织和自行稳定的状态和过程。在这个状态和过程中,生命不仅在展开极为全面和复杂的积极修复和调整,平衡机体在之前的觉醒状态中因各种行为而致使内环境中出现的偏离、紊乱和疲劳,还会以生命在其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建立和完善起来的最优化节能机制,对觉醒状态下经历的事件进行学习和记忆。这个过程是生命的天然能力。


   同样,当我们从睡眠中醒来,那些“消失”了的情智能力,刹那之间忽然的就都回来了,生命进入了一个光明的世界,我们的内环境也同时发生了一个巨大的变化,而进入了醒觉的工作状态。


   这个阶跃般天翻地覆的变化,是生命几百万年进化的成就,是自行组织和自行稳定而进行的,是“道”运行和发挥作用的结果。


   我们要关注的问题是,有谁知道我们是怎样从觉醒进入睡眠的吗?


   也许你马上会说,这谁不知道呀,困了,躺在床上,闭上眼睛,就睡着了呀。那你能不能告诉我们,你具体是怎么就从醒着变成睡着了的吗?在临睡着的前一秒钟,你的身体发生了什么?你仔细想一想,“临睡着的前一秒钟”你能找到吗?


   事实是,几乎没有人能知道自己的生命是怎样从觉醒进入睡眠的,尽管谁都知道,对生命而言,醒着和睡着是完全不同的。


   你尝试过让自己从觉醒的状态,慢慢地趋向睡眠,无限的趋近,但就是不睡着吗?


   如果,一个人能够做到无限地趋近睡眠但就是不睡着,他是不是就有机会感觉和观察到生命内部是怎样启动和进入睡眠状态的呢?这就是前面我们说到的生命的特殊状态,这是一个超级的低觉醒状态,这就是老子用于研究他的课题的实验和观察模型。


老子在《老子》第15章中,生动地描述了这个从觉醒逐步无限趋向睡眠,进入超级低觉醒状态的过程。这是一个模型建立的过程,他是这样说的:


小心谨慎呵,如冬天踏冰过河;

警觉当心呵,如不要惊扰四邻;

中规守矩呵,如到那里去做客;

(因为“道”在生命内部运行的的场景是这样的):

它融和疏散,一不当心就可能会冰消雪化而消散;

它简单敦厚,质朴而没有雕琢;

它朦胧混沌,如浑水而不能透视;

它空旷豁达,如深山幽谷。


(“道”的运行是这样开始的) :


   让生命从喧嚣尘上的状态中逐渐的安静下来,它的朦胧混沌将会渐清渐晰;

   当生命渐渐的静息安定后,生命在安静的状态下会自动地积极活动起来,徐徐地展开其对内环境自行组织和自行稳定的生命机能。


原文:豫呵,其若冬涉川;犹呵,其若畏四邻;俨呵,其若客;涣呵,其若冰之将释;敦呵,其若朴;混呵,其若浊;旷呵,其若谷。浊而静之,徐清;安以动之,徐生。

当你进入这个生命状况之后,你的生命会发生什么极富特征的变化呢?老子在《老子》第14章中告诉我们说:


 这时候,你的视力和视觉功能是正常的,但眼前的事物却不能在你的大脑中产生视觉响应了,你眼前的事物就像不存在一样,你看不见应该能看见的了,也就是你“看”的功能此时不见了,这种现象叫做微;你的听力和听觉功能是正常的,但周围的响动却不能在你的大脑中产生听觉响应了,它们发出的声响对你来说像没有一样,你听不到应该能听到的声音了,也就是你“听”的功能此时消失了,这种现叫做希;你的触觉和体位感觉功也是正常的,但你的身体对物体、温度等的感触以及体觉的揣摩却不能在你的大脑中产生相应的响应,也就是说你感觉不到自己了,你的本体感觉此时消遁了,这种现象叫做夷。这三种生命现象即无法追究穷极地弄明白,也无法将它们完全分开独立的实现,因为它们是同时出现和发生的,是生命现象中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一但生命进入这种混而为一的状态,生命内部世界的天空就会玉宇澄清,不再悠晃,内部世界的大地就会平静安详,不再动荡。这个生命状态你要是去寻思它呵,就会发现它渺茫幽远,不可名状,所有平常可以通过眼、耳、鼻、舌、身及心理活动能获得的感知都没有了,好像整个生命的内在世界都返回到了空和无的状态,是一种没有具体状态的状态,没有具体形态的现象,可以称之为惚恍。你要是刻意地去捕捉和控制它的话,你跟随着它,你是看不见它的后面的,迎着它呢,你也是看不见它的前面的。


原文: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抟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一者,其上不悠,其下不忽,寻寻呵不可名也,复归於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


   这似乎是一个让人迷茫的描述,怎么会有视觉能力正常而又看不到应该看到的这回事呢?怎么会有听觉能力正常而又听不到应该能听到的这回事呢?怎么正常状态下还能感觉不到自己了呢?很玄!不好理解是吧?


   其实,这是一个我们每一个人都或多或少经历过的生命状态。试想一下,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


  你陷入了自己内心的情景之中,目光呆痴,心思飞翔,呆呆地看着电视。电视中一幕幕场景在变化,音乐配合着情节和剧中人的对话在展开,可是你什么也没看到,也不不知道他们在说什么。


   这时,还有一个人从你和电视机之间走过,并呼唤你,你也没有看到和听到。


   他停下来,再次大声地说:哎,你傻了?!我和你说话呢。

   你顿然而悟,说:呵,啊?你说什么?

   和这相似的场景你一定经历过,那时候,你的视觉和听觉坏了吗?你当时还能感觉到自己吗?

   对于我们绝大多数人来说,这是一个偶然且短暂的生命经历,对于老子来说,这是一个精心安排,人为发动,刻意延长的生命实践。这个实践,价值是惊人的!


所以,老子在《老子》第14章中紧接着特别指出说:


采用我在这里指出的微、希、夷的方法,来观察自行组织和自行稳定的机制和力量在你生命内环境中的运作,就能够知晓古代到今天人们认识“道”的方法和途径了。这就是体察和认知“道”的纲纪和法则。

原文: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


   到这里,我们最关心的问题,也就是第四个问题要出来了:老子通过这样一个研究模型得出什么结果了?他明确地证明什么是“道”了?


这是一个《老子》问世之后两千多年来大家都一直在寻找答案的问题,也是你今天将看到结果的问题,我们接着往下走,我们就将看到这位伟大的先辈是如何进入他的实验状态,如何观察整个实验的进程,如何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归纳和总结,如何列出“道”的推导全等式的了。


他在《老子》第16章中说:


使生命进入极度放松、极度宁静的状态,静静地一直守候着生命内环境中的万籁寂静。生命内环境的大千世界中,万千景象将静悄悄地自行动荡起来,我借此观察到了生命中这个由极静转向复兴的自发过程。


内环境中自然万物复杂纷扰的活动,在随后发展的进程中,将各自静息,悄然地归复到稳定的基本状态。


生命这个巨系统内的各子系统在这个过程中,它们的动态活动悄然地回复到最稳定的基本状态,这种状态就称为静,是一个回复生命原生态的过程,就是复命。复命是生命的一个正常现象,是本能和规律,只要为生命提供完全放松入静,进入睡眠的状态,复命的过程就自然发生了。这是正常的,是生命的一个常态。能够通过主动地深度放松入静,进入超级低觉醒的生命状态,去亲身的经历而感知和认知生命的这个常态的人,其内环境的天下将风调雨顺、清明爽朗,其心智将明白豁达,心胸磊落光明。不知道这个“常”的人,就可能恣意妄为地对待生命而招致病痛灾难。


知道这个生命的常态,并将生命经常引入这个状态的人,他生命的内环境就会远离争斗拮抗所产生的紊乱,自然地进入融容和谐的状态。这种融容和谐的状态就是生命巨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以及子系统内部的关系更公允平衡的表现。这种公允平衡的关系是全面和安全的,是最和谐统一和最具生命力的。而这种和谐统一是自行组织和自行稳定的,是生命的天然属性。这种天然属性就是道。


道是生命进化的始动力,并伴随着所有生命的进化从远古到今天,直至永远,当你进入超级的低觉醒状态中时,你的生命会发生“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抟之而弗得”的微、希、夷的“没身”现象,那是正常的,没有危险的。

原文:致虚极也,守静笃也,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也。天物芸芸,各复归于其根,曰静。静,是谓复命;复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妄,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这是一段至关重要的文字,因为误解它,两千多年到今天,人们把“道”玄化了,把老子神化了,让中华民族迷失了,让中华文明的伟大光芒黯淡了。


有这么严重吗?小题大做,危言耸听吧?那就让我们再来详细的解读一下这个章节,虽然不一定能即刻重现普天透彻,但一定能够在黑暗中呈现一线走出迷魂阵的光明。你注意看,老子正在进行他的实验、观察、分析和证明呐:

  致虚极: 这是老子开始准备他的实验模型:让身体进入极度放松、极度宁静的状态;


  守静笃: 让他身体成为实验模型:静静地他一直守候着生命内环境中的万籁寂静,控制着生命处于趋向睡眠的超级低觉醒状态,守着这个状态,可不能睡着哦,因为,他要等待着“道”的出现,也就是自行组织和自行稳定的机制和动力开始运行。如果睡着了,他的感知能力就消失了,也就不可能进行观察活动了;如果觉醒度太高了,他要研究的生命过程又不会启动;所以,无限地趋向睡眠,是一个要用功努力才能实现的事,是一个“为无为”的过程;而一旦进入了超级地觉醒的状态,要守住这个状态,在不干扰自行组织和自行稳定的机制和动力运行的情况下,观察它,这是一个“无为为”的过程。对这个“为无为和无为为”的实验方法,老子高度地概括为:“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第1章),这是一个“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第63章)”的过程,是要用“守”才能完成的行为。实际上这就是老子的课程,任何人都可以按照上述步骤,开始生命的训练和对道的探索;


  万物并作:这时候,老子观察到:


   在他生命内环境的大千世界中,万千景象已静悄悄地自行动荡起来。特别注意哦,这句话一旦被注释成“世间万物都显现出勃勃生机”,我们就要迷茫了!怎么老子在那里极度安静的一坐,世间万物就生机盎然了呢?世间万物和他的身体会有这么神奇的关系吗?如果认定是这个意思,神就出现了,老子,就成法力无边的太上老君了。只要进入这个状态,你也有机会看到这片风景;


  吾以观其复也:老子说,这时候我干什么呢?

   我只是静静地观察生命中这个由极静转向复兴的自发过程,别的都不干哦。特别注意:这句话一旦被译成“我从发展过程中观察万物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我们就要离题万里了!老子正处于“极度的虚空,保持着深度的静谧”的状态呢,他怎么去观察身外的世间万物周而复始地循环运动呢?还是万物的哦。要不然他就是正处于外表上看着像极度安静的状态,而内心世界里在进行着万千复杂的活动?这不仅是离题万里, 而且也没有人能做到呀,除非老子是神吧。这是极重要的行为规范,是让道走在自我意识的前面,发挥道的作用而不自以为是地干预生命,不仅能更准确地观察和研究道,也是为了让生命在道的作用下更完美的最高级方法;


  天物芸芸,各复归其根:老子开始他的观察了:

   在随后的发展进程中,他生命内环境中自然万物复杂纷扰的活动,各自静息,悄然地复位到了最稳定的基本生命状态。 特别注意噢,“天物芸芸”在很多流行版本的《老子》中,被改为“夫物芸芸”了,似乎“天物”有神化之嫌,脱离了社会人事和自然现象。其实,“天物”二字用得极其精准,是老子作为文字大家的自然流露。“天物”是生命活动所表现出来的现象,是构成生命内环境的天下中具体脏腑和器官及构成系统活动的过程,而不是脏腑器官本身。如果“夫物芸芸”是指世间万物的运动,那老子就是大神了;


  (归根)曰静,是谓复命:通过无数次地上述观察,他开始总结这个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生命这个巨系统内的各子系统及其内部,它们的动态活动悄然地回复到最稳定的基本状态,是一个复位或复零的过程。这种状态就称为静,就是复命;


  复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妄,妄作凶:对这个“复命”的过程,老子马上就展开了一个讨论:


   “复命”的机制和动力是自发的,是自行组织和自行稳定的,是天然的,是正常的,是本能和规律,是生命的一个常态。只要为生命提供使其极度放松虚静,尽量趋近睡眠的状态——超级低觉醒,复命这个通常只在睡眠中才发生的过程就自然发生了。知常,是一个体验、观察和认识道的肉身实践过程,凡是能够通过亲身的经历而感知和认知生命的这个常态的人,其生命内环境的天下将风调雨顺、清明爽朗,其心智将明白豁达,心胸磊落光明。不曾经历和知晓这个“常”的人,就可能恣意妄为地对待生命而招致病痛灾难,心性会狂妄自大,行为会趋向凶险。


   这里有一个特别需要指出的地方,那就是老子为什么要在这个推导“道”的过程中加这么一个评述呢?那是因为,自行组织和自行稳定的生命机能是生命的一个常态,也就是说不仅不是一个异常的状态,而且还是经常发生的状态。问题是对于我们绝大多数人而言,这个常态总发生在我们的不知不觉中:要不然就发生在我们睡着的时候,要不然醒着也不能感知。因此,虽然人类与生俱有这种能力,但绝大多数人既不知道有这种能力,也因为这个过程的信息既少又不明确,使人在通常状态下不能感受和无从认识它,也就无法读懂老子的描述和讨论,也很难相信它的存在。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在分析和指出了生命的上述常态之后,老子推出了他描述道的属性和定义的推导公式。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公式,它不仅明确了什么是“道”,而且说明了“道”最基本的属性。他是这样推导的:


一个亲身经历而知晓了这个生命的常态、并经常将生命引入这个常态的人,他生命的内环境就会远离争斗拮抗产生紊乱的状况,自然地进入了一个融容和谐的状态,这就是“知常容”。当生命进入了这种融容和谐的状态, 就意味着生命巨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以及子系统内部的相互关系,更公允平衡了,也就是“容乃公”。这种公允平衡的相互关系是全面和安全的,是自行组织和自行稳定的机制和力量使生命内环境的天空、大地和人的主观能动行为这三者进入了统一和谐、完美合一的状态,生命就具有了最完美和强大的活力,借孔子的话说就是“一贯三为王”,就是“公乃王”了。而这种三者合一的状态的出现,是生命自组织和自稳的机制和力量的发挥作用的必然结果和天然属性,也就是“王乃天”了。这种属性不仅是生命天然就具有的,而且自行组织和自行稳定的机制和动力本身就是天然的,没有任何理由就存在的,这就是“天乃道”。

这就是老子的科学实验和证明过程,是一个实证科学的过程,是一个对生命展开精细研究和观察的过程,是一个道的推导过程。它毫无疑意的表明:老子是位实证自然科学家,是一位具有深刻哲学思想的生命科学家。

   要特别指出的是,当人们不能认识到这是一个老子通过一个实验模型来推导“道”的属性和定义的推导公式,而把这句话理解成了“认识了常道的人,才能无所不包;无所不包才能坦然大公;坦然大公才能无不周全;无不周全才能符合自然;符合自然才能符合于道”的时候,这样一个看上去也很通顺和漂亮的解释,却把人们带进了一个迷魂阵和一个重大的误区!


   说它是迷魂阵,是因为这里不仅提出了“常道”和“道”两个概念,即便通过一个“。。。才能。。。;。。。才能。。。;。。。才能。。。;。。。才能。。。”的递进推导,最后看似清晰地得出了“符合自然才能符合于道”的结论,但我们还是不能知道“道”到底是什么,结果是读者和学者都落入了两千年来“众生云云,不可知“道””的迷魂阵,这能不让人认为“言道即玄学”吗?

   说这样的理解把人们带入了一个重大的误区,是因为它把老子描绘成了一位人文学者,老子在这里讨论的是:“一个人,他的行为以及他行为的社会效应,这种社会效应产生的合理原因”,这样一个误导使一个绝顶伟大的实证自然科学家就不见了,一个引领人类的伟大发现就消失了,一个关乎宇宙核心机密的破译就没有人认识了,中华文明的光芒就被淹没了。更为深重的是,让我们失去了实证科学的认知体系和精神,而陷入了崇尚权威的认知泥坑!而实证科学的体系和精神,正是西方人引领人类近代文明的动力核心,尽管他们也有很大的局限性。

   一不小心,我们走远了,现在,我们再回来看:

  道乃久,没身不殆:老子进一步充满科学精神和关怀的告诉我们:

道是生命进化的始动力,稳定、安全地伴随着生命的从远古到今天,直至永远。当你进入超级的低觉醒状态中时,你的生命会发生“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抟之而弗得”的微、希、夷的“没身”现象,道开始明显地运行,生命随后自然发生的现象都是正常的,没有任何危险的,你们尽管放心地去实验吧。

   在关照人们从事这项实验的细节中,老子在《老子》第35章中给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技术性指导,他说:


   在采用极度放松入静、别无他为的“无为”之法(持大象),让生命进入超级低觉醒的状态,进而激活和强化生命天下的自行组织和自行稳定的机制和力量的过程中(天下往),不仅不会扰乱和伤害生命(往而不害),还会使生命的内环境更安祥、平稳,会使人的生命力更强大,心胸更宽广博大(安平太)。


   要维持住生命的这种境界,对于由眼、耳、鼻、舌、身这些感受器官所对应产生的色、声、香、味、触的美好、愉悦、欢乐和因之可能会引发的欲望和诱惑(乐与饵),要提高对它们的响应阈值,使它们无法上传而格止(过格止)。


原文: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格止。  

   。。。。。。

   关于采用这个生命模型来探讨“道”的行为所具有的特征和理由,老子在《老子》第21章中把他的总结和归纳留给了后人,他写道:


   把道作为一个事物来观察(道之为物),惟妙惟肖的描述就是恍惚,因为唯有在生命处于超级低觉醒的恍恍惚惚、既醒又寐的状态下,才能进行对它的观察和体验(惟恍惟惚)。在超级低觉醒的恍呵惚呵的状态下(惚呵恍呵),你将观察和体验到道运行的各种现象(其中有象)。在这个惚呵恍呵的过程中(恍呵惚呵),你会朦胧感觉到各种现象的后面有东西存在(其中有物)。在那幽呵冥呵的生命状态中(幽呵冥呵),有极其精细微妙的精气在运动(其中有精)。这精气是非常真实的(其精甚真),你会明确和可靠的感受到它(其中有信)。


   从现今朔望远古(自今及古),人们一直以恍呀惚呀的这种做法来探讨“道”和描述“道”(其名不去),从而形成了人类探索和认知“道”的体系(以顺众甫)。我是怎么知道对“道”的探索和认知的体系是这样形成和发展的呢(吾何以知众甫之然也)?就是进入深度的低觉醒状态呵(以此)。


原文: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呵恍呵,其中有象。恍呵惚呵,其中有物。幽呵冥呵,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顺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然也,以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