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统一总理”科尔的褒贬一生
当地时间6月16日上午,德国前总理赫尔穆特·科尔在其位于德国西南部城市路德维希港的家中去世,享年87岁。
作为二战后任职时间最长的德国总理,科尔在执政期间不仅见证了德国统一的历史性事件,更曾力推欧洲货币一体化进程,他也因此被认为是二十世纪后期最具影响力的欧洲领导人之一。但与他的历史地位相较,科尔却是联邦德国的所有政治家中最被讽刺与挖苦的一个。
“学渣”的逆袭
科尔出于1930年4月3日生在路维希港,他的父亲汉斯·科尔是一个税务官,母亲塞西莉亚则是家庭妇女。当时正值德国经济危机时期,虽然科尔的父亲有一份固定工资,但一家人仍不得不过着十分节俭的生活——老科尔每日骑自行车上下班,赛西莉亚则通常在商贩快收市时采取市场以购买到便宜的菜——这样的家庭环境也令科尔养成了勤俭节制的习惯,并从小学起便知道在上学前先捞些河虾换取零用钱。
(童年时期的科尔)
或许是过早地背负起了家庭重担,也或许是对学校所教授的东西并不感兴趣,科尔的成绩并不理想。截止小学毕业时,科尔成绩单上的六门课程不仅没有一门得到“优秀”,甚至只有数学勉强及格,不过,老师对科尔的评价却是“不失聪颖”。
1940年,科尔升入中学,但战争也在此时打响,他的学习生涯也因此被打乱。1944年,科尔同一批同学一起被送往贝希特斯加登接受军训,不过他在翌年5月法西斯德国覆亡前夕便从军训营中逃了出来。在这场战争中,科尔的父亲和哥哥瓦尔特均上了战场,但瓦尔特却在战争中去世,彼时年仅18岁。
战争结束后,科尔来到明斯特附近的一家农场当起了学徒工,做了一段时间的养牛、挤牛奶、更低、喂猪等农活。后来随着大批农业人员从德国东部涌入,科尔便离开了人满为患的农场,回到家乡一所理科中学继续学业。这时的科尔展现出了对历史的巨大热爱,他认为德国人应从历史中吸取经验与教训。
1950年,科尔来到法兰克福上大学,专业是法学。1951年他转学到海德堡大学学习历史和社会科学。到1956年毕业后,科尔到海德堡大学的阿尔弗雷德—韦伯—研究院做了一名助理,并在1958年完成了一篇名为《1945年后法尔茨地区政治上的发展和政党重建》的论文并因此获得哲学博士头衔。
科尔的从政雄心早早便有所端倪。他在17岁时便曾向伙伴们放下豪言壮语说:有朝一日将成为莱法州的“当家”。
(青年时期的科尔)
不得不说,科尔的从政生涯不得不说与家庭环境也密不可分。他的父母均笃信基督教,父亲是中央党(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的前身)的忠实选民。受此影响,科尔于16岁便加入了基民盟,并积极参加各种政党活动。1947年,科尔联合一批志同道合者在家乡创建了“青年联盟”组织,并在6年后当上该组织在莱法州的副主席。
此后科尔便在他的政途上一路高歌猛进。1955年,科尔被选为基民盟莱法州执委会委员。1959年,科尔进入莱法州议院,成为系的当时最年轻的州议员,并在两年后当选议会党团副主席。1963年,科尔成为州议会党团主席,三年后他一举跃至基民盟莱法州主席的位置,直逼州长头衔,距离他的梦想达成仅一步之遥。
1969年5月,时年39岁的科尔当选为州长,成为西德当时最年轻的州长,他在22年前许下的看似遥不可及的“宏愿”就此成真。
不过,此时的科尔显然已不满足于州长之位了。1973年,科尔被推举为基民盟全国主席,他的目光也瞄向了联邦总理的位置。
1982年,随着前任德国总理施密特的不信任案被通过,科尔登堂入室坐上联邦总理之位,成为西德史上最年轻的联邦总理。这时,科尔终于可以将自己长久以来关于德国的统一的愿望进一步实现。次年,科尔在联邦设计院作报告时表示:“我们德国人不甘心祖国分裂,我们将一如既往、不懈追求在自由的自决中实现德国的统一与自由。”
1989年,东欧巨变给德国的统一带来了机会。随着东欧国家相继出现政权更迭,科尔的政治敏感性告诉他,德国统一的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已经摆到了他的面前。同年11月9日,柏林墙打开;28日,科尔在联邦议会上将著名的统一德国十点计划公布于世,当中明确提出:“发展德国两个国家的联邦结构,目标是联邦,即在德国建立联邦国家制度。”同时,科尔指示联邦银行利用西德马克的有利优势筹备两个德国的经济货币联盟,以货币统一先行。
1990年10月3日,德国重新统一。两年后,科尔在其担任总理职务10周年发表的声明中表示:“我坚持为德国统一作出贡献的义务,即我们将在德国和欧洲问题上取得进展。完成德国内部统一是我在任时期的一项艰巨任务。我觉得能够为这个目标努力是一种幸福。”同年德国大选,科尔所属的基民盟大获全胜,这是他第三次当选德国总理,同时他也获得“统一总理”的美名。
1998年,基民盟在大选中落败,科尔16年的总理生涯亦走到尽头。退休后,他返回故乡路得维希港居住,彻底淡出政界。值得一提的是,除了“统一德国”之外,科尔的另一持续至今的政治遗产则是在现任德国总理默克尔。默克尔的传记中记载道,1990年,科尔仅仅与默克尔会面两次后,即已将其确定为统一后首届内阁的部长人选,帮助她“跃升至德国政坛的领导阶层”。如今,即将完成第三个总理任期的默克尔若能再度连任,则有望追平其政治“导师”科尔的执政时长纪录。
(科尔与默克尔)
(科尔漫画)
早在两德统一之前,西德便有过这样一个笑话:一位著名的吉他歌手、一位世界级网球明星和科尔三人在过奥地利边境时发觉均忘带护照,于是边境官员要求他们拿出足以证明自己身份的东西才可放行。吉他歌手取出其独有的吉他,网球明星出示其专用的球拍,科尔则在一旁着急地嚷嚷起来:“我可什么也不会呀!”边境官员听闻连忙放行:“那你一定是科尔了。”
即便为德国的统一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科尔却是德国历史上最被贬低的总理。媒体的批评常常瞄准他一般的外语水平、特殊的身材和他来自的小城市出身,科尔的模仿者则经常使用他带有普法尔茨色彩的口音。
这其中以德国讽刺类杂志Titanic所树立的讽刺角色最为长久,杂志形容总理“鸭梨”状的体型如同以前法国国王路易·菲利浦一样,之后“鸭梨”一词成为了科尔的标志。
不仅是被本国媒体和民众嘲笑,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曾在自传《通往权力之路》中也讽刺科尔“是个地道的德国佬儿”,“充其量就是个州一级的政客”。为了保证各自国家的利益和个性使然,这两位叱咤风云的人物在当政期间就深怀敌意,经常在各种问题上针锋相对,这个习惯一直延续到两人双双离开领导岗位。
(科尔与撒切尔夫人)
无论是在任期间还是卸任后,科尔曾多次访华,这对推动中德关系发挥了积极作用。
1972年,中德建立了外交关系,而科尔作为德国基民盟主席于1974年对中国进行了第一次访问。在担任德国总理的16年间,科尔又先后四次访问中国。而“此次访华是我不再担任总理后对中国进行的第三次访问”,“每次来中国访问都意味着与老友重逢,与德国专家相聚”。
值得一提的是,德国的统一也让科尔非常理解中国坚持一个中国政策的立场。科尔表示,德国人,尤其是他本人,永远不会忘记,中国人民始终支持德国人民实现国家统一的愿望。邓小平曾经用一个问题概括了他对德国分裂状况的不解:“难道说席勒是西德人,而歌德是东德人?”“德国人自己的亲身经历使我们完全理解贵国坚持一个中国政策的立场,”科尔说。
关于科尔在中德关系中的桥梁作用,还有一个与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中国菜式有关的趣事。1993年11月,科尔来华访问。期间的一个晚上,他推掉了原本为他安排的在五星级酒店内的晚宴,仅带上几名随从乘坐一辆中巴车就来到了当地著名的一个酒家,并向厨师表示自己想吃一道用水果、洋葱、辣椒、牛肉做成的带酸味的菜。于是,厨师们按科尔的要求,配出了甜酸口味的“咕噜牛柳”,科尔品尝以后,对这道菜赞不绝口,兴高采烈地再加了一份。从这以后,许多广州市民对这道为科尔特制的菜感兴趣,纷纷来到酒家要求品尝,酒家最后干脆把这道菜写进菜谱,以“科尔牛柳”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