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86版西游记作曲人起诉电影《女儿国》,被改编40多次的“西游”口碑还好吗

郑蕊 延娣 颍钰 北京商报 2019-04-11


近日,86版电视剧《西游记》总作曲许镜清,以侵害作品署名权、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纠纷为由,将北京麦田映画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诉至法院。

 

许镜清称,电影《西游之女儿国篇》未经许可在配乐中使用自己的音乐作品《云宫迅音》、《女儿情》。

 

电影《孙悟空七打九尾狐》和《西游之女儿国篇》系麦田映画公司和腾讯合作出品。从2015年8月、10月开始,二公司擅自在《孙悟空七打九尾狐》宣传片和《西游之女儿国篇》正片配乐中使用《云宫讯音》(西游记序曲)和《女儿情》,通过腾讯视频等网络点播收费,观看点击率近三亿人次。

 


日前,海淀法院受理了此案。

 

01

《女儿情》曲作者诉腾讯、麦田映画侵


11月5日,海淀法院网发布案件快报称,因认为电影《西游之女儿国篇》未经许可在配乐中使用自己的音乐作品《云宫迅音》(西游记序曲)、《女儿情》,许镜清以侵害作品署名权、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纠纷为由,将北京麦田映画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麦田映画”)、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腾讯”)诉至法院,请求判令停止侵权、删除下架侵权电影《西游之女儿国篇》、赔礼道歉、赔偿经济损失及合理费用共计65.25万元。日前,海淀法院受理了此案。

  

据案件快报显示,电影《孙悟空七打九尾狐》和《西游之女儿国篇》由麦田映画和腾讯合作出品。


原告许镜清诉称,自己是86版电视剧《西游记》中音乐《云宫迅音》、《女儿情》的曲作者,《云宫迅音》、《女儿情》被广为传唱,已经成为《西游记》的标志性音乐作品。

  

从2015年8月、10月开始,腾讯及麦田映画两公司擅自在《孙悟空七打九尾狐》宣传片和《西游之女儿国篇》正片配乐中使用《云宫迅音》和《女儿情》,通过腾讯视频等网络点播收费,观看点击率近3亿人次。

 

目前《孙悟空七打九尾狐》已下线,《西游之女儿国篇》仍在线。

  


北京市中盾律师事务所律师江本伟表示,“使用他人作品应得到作者授权,法院需要确认腾讯、麦田映画两家公司如何使用许镜清的作品并且是否得到相应的授权。此外,在判定侵权音乐作品案件时需要明确使用音乐作品的时间,如果只使用较短的几秒钟,用来作为文化背景或者历史背景,属于合理使用,但时间较长并作为内容来使用,则需要经过作者授权”。

 

02

当之无愧的“超级IP”


有人做过统计,从1926年的《孙行者大战金钱豹》到现在为止,全世界至少拍摄了80多部跟《西游记》有关的电影

 


那么,为何《西游记》能成为一个超级IP呢?

 

因为现在很多IP已经被炒到天价,要想使用自然需要付出很多钱,这当然是很多有经营头脑的人不愿做的。

 

但是使用《西游记》就没有这个问题了,改编这部古典作品不用付出版权成本:作为一部古代小说,《西游记》的IP不具备独占性,不管是谁都可以开发,当然就不需要高昂的版权成本。

所以,从创作角度而言,这部传承数百年的经典作品也非常适合改编。《西游记》的版权早已过期,不用支付巨大的版权费用,省钱的同时又能随便改编,不必担心版权纠纷。

 

而在最近两年,有23部西游题材电影立项。
  

比如在2016,电影有包括周星驰的《西游降魔篇2》、六小龄童出演的《敢问路在何方》(中美合拍)、黄晓明主演的《大唐玄奘》、《悟空》动画片、《悟空传》、《大话西游3》、《大圣归来2》等上映。

 

估计这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的电影可以像“西游记”这样被集中开发得如此频繁。

 

就只是改编成电影,在几十年来就被改编了40多次:

 

2013年《西游降魔篇》;

 

2014年《西游记之大闹天宫》;

 

2015年《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万万没想到:西游篇》;

 

2016年《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2017年《西游伏妖篇》《大闹天竺》……


“悟空师徒”四人,几乎全年无休!这也能看出他们是多么受欢迎了。

 


这么多和《西游记》有关的影片上映,带来的票房肯定不会低。


实际上,在这6年期间,诞生的“西游”电影中,总票房就达到了84亿多!不过在金光闪闪的票房成绩背后,“西游”题材电影的口碑却并非同样光鲜。

 

03

翻拍口碑有点差


按照“猫眼电影”提供的观众打分,近年来几部“西游电影”中口碑最佳的《西游降魔篇》得到8.4分,优于68%的电影,只占据中上水平;而口碑最差的《西游记之大闹天宫》,5.2分仅高于5%的电影。

 


豆瓣上的打分结果也基本相同,7.1分的《西游降魔篇》跑赢57%的奇幻片居中游水平,而4.1分的《西游记之大闹天宫》只占据同类片中的后3%。

 


除了口碑佳作《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是动画电影之外,真人西游题材电影总体上看,其口碑与“最吸金题材”并不相称。

 


出了什么问题?

 

纵观几部电影的观众反馈,大概可以归结成一句话:特效强,剧情弱。

 

那么,“忠于原著还是大胆改编”?这是“西游”题材乃至所有“IP改编”电影要面对的问题。

 

一种艺术形态转化为另一种艺术形态,必然伴随着一定程度上的“失真”,所以完全意义上的“忠于原著”是不可能、也没有必要的。

 

但是过度改编,又会失去了依托于原著的意义——某些程度上讲,观众在熟悉西游故事的前提下依旧买票入场,看的就是电影创作者如何在“西游”的大框架下“带着镣铐跳舞”而讲出新故事,而过于“放飞自我”的剧情演绎则难免会让观众失望。

 

西游题材的电影究竟能不能改编、原创?答案当然是“可以”。至少从口碑上看,《西游降魔篇》、《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的改编都得到了观众的首肯。

 

说到底,《西游记》小说本身就是“世代累积型”的作品,是不同时间、不同地域流传的民间故事互相碰撞、累积、叠加而最终形成的文本,既然来源不唯一,解读和演绎当然也不必唯一。

 


电影《悟空传》的口碑争议正是一个当下鲜活的例子:故事既没有忠于《西游记》的原著,也没有忠于小说《悟空传》的二次改编,而其讲述的原创情节,又与前两者水准相差颇多,导致本片虽然特效表演配乐都在水准线以上,却未能令广大观众满意。

 

实际上,经过近些年国内电影市场与电影工业的发展,中国的电影观众对于“大片特效”的崇拜已经大不如前,对电影的鉴赏也有了更高的标准。

 

“西游”无疑是我们传统文化为影视行业留下的一大富矿,但如果始终沉溺于“特效大片”的票房预期,而对于其蕴含的故事性、思想性和文化价值少有用心,那么想要取悦日趋挑剔的观众,恐怕只会越来越困难。

 

“西游”不是只有魔幻,“西游题材”也不应只等同于“特效大片”,挖掘、珍视、呵护这颗文化瑰宝的内在,才是令它长久生辉的正确之道。


精彩回顾


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丨习近平:中国将进一步降低关税


古北水镇股权接盘侠猜想


iG终于夺冠!王思聪在这7年间如何缔造了电竞帝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