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创复牌,孙宏斌归来
全文共2006字,阅读大约需要6分钟
自债务违约后,孙宏斌和融创中国便开启了“化债”之路,资产变卖是常见手段,但更多是征求债权人的“宽容”。
记者丨王寅浩
编辑丨林琴
377天后,融创挺过了危机。4月12日晚间,融创中国发布公告称,由于复牌指引已满足,公司已向联交所申请公司股份自2023年4月13日上午9时起正起于联交所恢复买卖。根据复牌公告,融创中国上市规则规定的所有财务业绩均完成刊发,同时融创中国约百亿美元规模的境外债重组,已发布正式重组方案,并与持债金额超过30%的境外债权人小组达成支持协议。融创中国方面表示,“预计方案将会顺利拿到超过75%的同意票,届时清盘呈请也将被撤销。”
“不容易,但挺过来了”
历时一年多时间,融创中国董事会主席孙宏斌和他的融创中国迎来了最关键的一步。
根据复牌公告,融创中国分别在去年12月、今年3月底发布2021年年度业绩、2022年中期及全年业绩,上市规则规定的所有财务业绩均完成刊发。截至2022年底,融创资产总额约人民币10902亿元,2022年收入967.5亿元,融创中国认为“开展的业务具有充足的营运水平并拥有足够价值的资产支持其营运”。
“这一年融创上下过得很不容易,但最后还是挺过来了。”在复牌公告发布之际,亲历融创化债危机的内部人士向北京商报记者如此感叹。
2022年3月,融创中国发布公告称,不刊发2021年未经审核年度业绩,将延期举行董事会会议,并将于4月1日起股票停牌。随后的2022年5月,融创中国公告称,未能在宽限期内支付4笔美元债利息,正式宣布债务违约。
自债务违约后,孙宏斌和融创中国便开启了“化债”之路,资产变卖是常见手段,但更多是征求债权人的“宽容”。就在今年1月初,融创中国约160亿元境内债顺利重组实现展期,平均展期3.5年。展期方案通过后,有效缓解了融创的流动性压力。
今年3月底,融创中国境外债也传出利好消息,从境外债重组进展来看,债权人也给到足够的“宽容”。而相较于前一轮的境外债重组方案,孙宏斌也给到了足够的诚意。
预计会顺利拿到75%同意票
宣布复牌的同时,融创约百亿美元规模的境外债已发布正式重组方案,并与持债金额超过30%的境外债权人小组达成支持协议。“预计方案顺利拿到超过75%的同意票,届时清盘呈请也将被撤销。”融创中国方面表示。
一位接近融创中国人士告诉北京商报记者,“根据目前债权人的反馈态度,拿到超过75%的同意票概率很高。”
按照前不久披露的债务重组方案,融创为债权人提供了强制可转换债券、可转换债券、转换为部分融创服务股权、置换新票据等多种灵活选项。这一次,融创服务也被纳入其中。债权人可选择将现有债权转换为现有融创服务投资持有的融创服务股权,交换价格为60个交易日加权平均股价的2.5倍,同时不得低于每股17港元,规模上限约4.49亿股,约占融创服务已发行总股数的14.7%。
境外债务重组方案公布后,孙宏斌现身境外债务重组说明会,并对公司过往发展战略及造成经营压力的原因进行了反思。他提到,原本融创是按照三条红线的要求控制发展节奏,降低杠杆,但是现在回过头来看,还是不够坚决,追求规模的惯性让公司在投资上过于乐观和激进,比如2021年上半年那一轮拿地。“出现今天的问题,虽然也有外界环境的因素,但是更重要的、更本质的,还是我们自己的问题。”孙宏斌说。
行业化债整体提速
冬去春暖,花开向阳,是当日业内对融创复牌的感叹。
中指研究院企业研究总监刘水表示,对于融创中国来说,复牌是融创走出困境恢复经营的标志性事件,对融创的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而对于行业来说,融创是头部民营房企,其成功复牌,具有示范及带动效应,能增强其他债务违约企业摆脱困境信心,将提振行业发展信心。未来几个月,随着市场企稳回升,部分企业债务重组取得明显进展,会有更多企业复牌,届时房地产企业风险化解也将取得明显成效。
记者了解到,融创中国成功复牌后,还有部分房企将面临9月“大限”,如中国恒大、世茂集团、花样年、中国奥园等。除此之外,近期市场又迎来一轮房企停牌潮,祥生控股、大发地产、上坤地产、佳源国际等,纷纷加入到停牌行列。与之相对应的,房企复牌者却寥寥无几,目前仅有佳兆业、景瑞控股等少数房企“脱困”。
而就在一周前,港交所发布公告称,由于新力控股未能于2023年3月19日或之前履行联交所订下的复牌指引而复牌,自2023年4月13日上午9时起,新力控股的上市地位将予以取消。新力控股成为“暴雷房企退市第一例”。
易居研究院研究总监严跃进表示,近期各类企业经营状况差异非常大,有退市的也有复牌的,说明行业调整过程中不同企业有不同的发展前景。但类似复牌的消息增多,也代表了行业趋于健康的导向。
严跃进称,当前房企“化债”整体提速,除融创中国外,中国恒大、旭辉控股、华夏幸福等也纷纷公布了“化债”方案,部分房企还披露了年中复牌的消息,这些都将提振房地产行业。融创此次复牌,是房地产行业的重要事件,也进一步说明,积极应对才是走出本轮楼市降温周期、重振企业发展姿态的重要对策。
图片丨壹图网、视觉中国、公告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