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李国鼎─台湾经济奇迹的缔造者

2014-03-18 庄祖鲲 OC举目

本文原刊于《举目》66

 

良相佐国

 

当李国鼎先生(1910-2001)过世时,不但海内外华人为之同感哀悼,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领袖们,也都为这位他们称之为K. T. Lee的伟人而同悲。高希均先生在他的追悼词中,这样说:

 

在今天这个只想出名,不想出力;只想作秀,不想做事;只想自家,不想国家的世代,李氏一生“创新”的言行,树立了一个从政者的典范:敢想、敢说、敢做、敢爱。

 

因为敢想,才能想得远、想得深。因此李氏就不断地提出新观念、新政策。

 

因为敢说,才能说真话、说实话。

 

因为敢做,才能做得快、做得好。如果只敢想、敢说,而不敢做,那只是幻想和清谈而已。李氏痴而不舍地积极推动开创性,以及有时具有争议性的政策(如加工出口区及第六伦)。

 

因为敢爱,才能由所信基督教的爱心出发,爱国家、爱社会、爱众人。他在晚年时沉痛地说过:我们的价值观念,越来越走向“贪”,越来越缺少“爱”。

 

在专业知识上,他是通才中的专才,专才中的通才;在做事做人上,他既“能”又“廉”,既“勤”又“实”。

 

综合来说,李氏一生所最令人尊敬的,还是他拥有高贵的灵魂─无法被腐化的操守、无时无刻不在的大爱、全心投入的专注、从不气馁的使命感。

 

与李国鼎共事多年,又是他担任财政部长时的左右手的李模,也说了两句很有深意的悼词。他说:

 

假如没有KT李,台湾不会是这个样子,

假如我们有多些KT李,台湾也不会仅是今天这个样子。

 

李模还说,他很遗憾过去几十年来,只看到少数几位能切实守法的高级公务人员。但是,他也庆幸曾亲自追随过像李国鼎先生这样有守有为的好官!他说当年财政部各单位卧虎藏龙,人才济济,除了KT之外,就没有一个人能把他们的力量结合起来,也只有KT能逼着他们昼夜辛劳而无怨言。

 

他的这种无私地为国为民的精神,是很有感召力的,也因此吸引了很多一流的人才回台湾。今天被誉为“台湾半导体之父”的张忠谋先生,就是在1985年被李先生游说返台的。张忠谋曾在工业技术研究院担任院长(我当时也在工研院的化工所任职),后来才创立了台湾积体电路公司。所以张忠谋曾说:“没有李国鼎,就没有台积电”。当时位于新竹的“科学工业园区”,对台湾走向高科技,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这也是在李国鼎先生的规划及推动下成立的,更是李先生对台湾经济发展最后一项重大贡献。而他当时已经将近80高龄了。

 

李国鼎先生是南京人,1930年毕业于中央大学(现更名为南京大学)物理系。1934年赴英国剑桥大学物理系进修,师从诺贝尔奖得主的名师。但因1937年抗战爆发,他决定提前辍学返国,仅得到硕士学位,自此展开他50多年的为国服务的职业生涯。到他晚年,为了表彰他的杰出贡献,他一共获得国内外至少12所大学颁授荣誉博士学位。

 

李氏一生对台湾,有许多阶段性的贡献,诸如:

 

1950年代,在美援运用委员会秘书长任内推动“奖励投资条例”,使台湾逐渐不再依赖美援,而引入华侨及外商的投资;

 

1960年代,在经济部长任内设立“加工出口区”,使台湾由农业经济转型为工业经济。后来这成为30多个开发中国家(包括中国),竞相模仿的范例;

 

1970年代,在经济部及财政部部长任内规划及执行“十大建设”,使台湾由劳力密集工业,走向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工业;

 

1980年推动科技发展计画,并于1985年规划并成立位于新竹的科学工业园区,作为高科技的生产及研发基地。并创立台湾积体电路公司,使台湾的电子、资讯工业,成为世界领先的国家之一。

 

因此,他得到许多的赞誉,如“财经重臣”、“科技教父”、“国之宝鼎”、“台湾现代化之父”、“台湾经济奇迹的缔造者”等,这都反映出他一生的丰功伟绩。

 

但是1966年,李国鼎先生却曾因“东亚纺织公司贷款案”被当时的监察院(相当于中国古代的御史)弹劾,并被申诫。李先生当时担任经济部长,曾两次请辞,但还是被蒋介石和行政院长陈诚挽留。他之被弹劾,可能是因为他不接受各种的人情关说。他一向不计较个人毁誉,只问是否对国家有贡献,来衡量他的决定。后来弹劾他的监察委员,也了解这是一个冤案,甚至变成他的好朋友。但自此事件之后,李先生开始信仰基督教。

 

其实李先生之信仰基督教,也与其夫人有密切关系。李夫人自幼受洗,是虔诚的基督徒。李国鼎先生受她的感召,加上他自己个人的体验,乃受洗信主。他们全家─连同子、媳和两位孙女,都是虔诚的基督徒,经常在台北南京东路礼拜堂聚会,聆听吴勇长老的证道多年。

 

李国鼎先生曾在他所著的《工作与信仰》书上说:“我希望传达两个观念:第一,是国家观念;第二,是信仰。这两个非常重要。信仰可以帮助我们产生智慧、增加信心。”因为他很热心公共事务,早期就有人说他有“基督精神”。但是到了他正式受洗(时年56岁)之后,更是明显地表现出来。

 

李国鼎先生历任经济部长、财政部长及政务委员的20多年期间,培育了许多财经人才,其中继任的财政部长中,有将近一半(包括张继正、白培英、王建煊、林振国等人),也都是虔诚的基督徒。这些廉洁自守的高级官员,对台湾财经政策的规划与执行,有重大的影响。

 

退休后,1991年李国鼎先生曾应邀至美国加州史丹佛大学演讲。在发问时,有一位大陆来的女学生建议李先生访问大陆,因为政府官员他们不肯听青年人的意见。若他能对当权者提出建言,这样才能进行改革以求现代化,来挽救国家的命运,增进人民的福祉。说话时,她激动得落泪,全场听众也为之动容。

 

1993年,李先生回到离开47年的故乡与国土,在南京大学母校演讲。也在北京受到各级官员隆重的接待,并与朱镕基总理谈到台湾经验。那两小时的长谈,对中国大陆经济改革的幅度与速度,有深远的影响。因此,李国鼎先生所领导的台湾经济发展模式,成为邓小平实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重要借鉴。

 

李先生过着一个非常简朴的生活,始终只用一个佣人。后来到了1970年代,甚至连佣人都没有了,都是李夫人自己动手。在台湾的部长级高官中,李先生可能是极少数的几位(另一位就是曾任行政院长的孙运璿先生)。名记者张作锦曾感叹地说:“这样一位为台湾创造财富的人,2001年辞世时,上无片瓦,下无寸土,家无股票,一生清廉自守。”

 

均富─台湾经济的奇迹

 

可能不太多的人真正明白,所谓的“台湾经济奇迹”是指什么?因为二次大战后,日本、韩国、巴西等国,都曾先后在经济上有非常显著的成长。如果单单看经济的成长指数,既然有这么多国家都有这种的成就,这还能算是“奇迹”吗?

 

其实所谓的“经济奇迹”,乃是指台湾经济发展轨迹,似乎违反了经济学的定律。因为依据经济学原理,经济的发展,只有两条路线。如果要强调“均平”,那么就必须走社会主义路线,其结果必然是变成一个“均而贫”的社会。这就是1917年俄国共产革命后,经过90多年的实验,在所有社会主义国家所证实的结果。相反地,如果国家想要快速发展经济,就必须减少管制,走市场经济的途径。然而,其结果也必然会造成一个“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的资本主义社会。在经济学上,这是一个两难的抉择。

 

这是为何邓小平在70年代末期,在看出中国经济的困境时,会提出:“让少数人先富起来”的指示。他这个宣告,在当时的社会主义国家中,是大胆而睿智的。可是随着中国经济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社会也就走向经济学家所预测的结果,那就是随着经济的蓬勃发展,贫富悬殊现象也日趋明显。

 

通常衡量社会贫富差距的指标有三种。第一种是计算全国人口中,所得总额最高的20%家庭收入,与最低的20%家庭收入之比值。第二种是计算家庭所得总额最高的10%,与最低的10%之比值。第三种则是所谓的基尼系数,最平均的是0,最不平均的是1

 

依据第一种统计法,台湾1950年时的富/贫比值高达15倍左右,1964年的比值降到5.33倍(基尼系数0.32),到了1980年更降到4.17倍(基尼系数0.277)。但是1963-1989年的26年间,台湾却能一直保持8.5-10%的高度成长。甚至在19731979两次石油危机而引发的世界经济衰退时期,台湾都还能逆势成长。而这段时期,恰恰是李国鼎先生主持台湾经济与财政部门工作的时候。

 

因此台湾的经济奇迹,就是从1950-9040年间,台湾的平均国民所得增加了10倍,但是贫富差距却也同时减少了!这是在其他国家所罕见的现象,所以才被称为“经济奇迹”。

 

台湾如何能做到这一点?就是因为在那些年间,有许多像李国鼎先生那样的政府官员(包括孙运璿、王建煊等人)─特别在财经部门,不计毁誉、尽忠职守地为国效劳。他们有道德勇气与使命感,彻底执行公正的财税政策。因此房地产价格没有恶性膨胀,贫富悬殊的比值,也才能节节下降。

 

可惜的是,在李登辉当政的期间,房价暴涨、贫富悬殊情况也大为恶化。这使得台湾过去三、四十年好不容易达成的均富成果,被破坏无遗。难怪当李国鼎先生过世时,有那么多人悼念他!

 

中国古人曾提醒我们:“不患寡,而患不均”,这是值得我们警惕的逆耳忠言。因此,未来中国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要如何扭转这种贫富悬殊趋势,又还能持续保持经济的高度成长。

 

典型在夙昔─第六伦(群己关系)的推动

 

有鉴于在工业化与都市化日益加速的社会中,过去传统小农社会以家族与乡里为主的群体关系,已经不足以维系现代社会的和谐。在1991年的一次演讲中,李国鼎回顾台湾过去40年的经济成长时,曾语重心长地说:

 

“我们的社会并没有与经济发展同步成长。我们的生活水准拉高了,但是生活品质没有提升;我们享有越来越大幅度的自由和开放,却见到越来越严重的犯罪、污染、脏乱、喧闹、仿冒、诈欺和绑票现象。我们的富裕感增加,但安全感却减少;物质富有,精神却是匮乏的。社会呈现出‘富裕中的贫穷’之现象。”

 

其实这个现象,放在21世纪的中国大陆,也是完全符合的。因此,李国鼎先生乃在1981年提出,应该在中国传统的五伦─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外,增加一个“第六伦”─群己关系。因为传统的五伦,只适用于认识的或有关系的特定对象。对于非确定的陌生大众,中国人却常常表现出冷漠无情,不讲求尊重、诚信和关怀。因此第六伦乃是在爱护公共环境、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公共秩序、维护社会公平等几个方面来实践。他说:

 

以五伦为特色的人际关系,所表现的优点是亲切、关怀,缺点是偏私、脏乱;以群己关系为特色的人际关系的优点是公正、秩序,缺点是冷淡、疏远。

 

五伦属于私德的范围,群己属于公德的范围。

 

五伦的社会文化背景,是经济活动和社会结构简单的传统社会;第六伦的社会文化背景,则是经济活动和社会结构复杂的现代社会。

 

换句话说,李先生提出群己观念,是为了以第六伦作为现代社会人伦关系之准则。借此倡导社会进行心灵改革,重建社会工业化之后,人类精神文明的价值理念。这个群己关系的主要内涵,包括:

 

常怀感恩他人之心

尊重他人生命

尊重他人的权益、自由与价值;视他人为主体性,不可妄加侵犯

乐于助人,担任义工

待人有情、有义,包容谦让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博爱,施仁于他人

 

因此,李国鼎先生最值得我们深思的建言,可能还是他晚年孜孜不倦地推动的“伦理道德的重建”。而他自己也为后人树立了一个公忠体国、忧国忧民的典范。这典范,不仅来自于中国知识份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传统,也来自于他效法基督“舍己为人”的精神。高希均说得对:

 

李氏一生最令人尊敬的,还是他拥有高贵的灵魂──无法被腐化的操守,无时无刻不在的大爱,全心投入的专注,及从不气馁的使命感。决策者高贵的灵魂,才是决策品质的最佳保证。

 

每当想到像李国鼎先生这样的人物时,心中的景仰油然而生。因此,虽然斯人已远矣,但是典型在夙昔,吾心向往之!

 

编注:读者可参考李国鼎网站 http://ktli.sinica.edu.tw/;李国鼎科技发展基金会http://www.ktli.org.tw/;国立中央大学图书馆国鼎分馆 http://www.lib.ncu.edu.tw/kuo/li-intro.php

 

作者为三一神学院宣教博士,现在波士顿牧会。



OC举目:自动回复功能

输入【00】为何《举目》?——了解《举目》杂志

输入【01】《举目》杂志的坚持和立场

输入【02】《举目》征稿主题

输入【03】如何索阅《举目》杂志电子版

输入【04】如何支持我们的事工

 

欢迎加入《举目》和建造教会领袖联手推出的造就平台:

微信号:FollowChrist

微信公共账号:OC举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