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时间的浪费”——论敬拜
本文原刊于《举目》76期。
文/周学信
今天,许多信徒用到“崇拜”这个词时,显然指的是音乐,或某些类型的音乐——崇拜被简化到只是唱歌赞美上帝。
对许多基督徒而言,很难想像崇拜过程中没有音乐。在一些教会的崇拜中,有序乐和殿乐。信徒常常在主日崇拜后,一整周在家中或车中聆听、哼唱这些敬拜的音乐。
其实,音乐在崇拜中扮演的是相对次要的角色。摩西五经中,对于音乐与会幕崇拜的关连性并未着墨。新约中,音乐亦鲜少与崇拜相联。
有人一直认为,许多教会在崇拜中都采用了所谓的当代模式,且纳入了一些其他创意,使出席人数增加。一些开放的教会,相信多种崇拜风格会增加出席率。因此,许多教会着手创造自己的风格。
为了在竞争激烈的教会市场中,追求数字的增长,许多教会在缺乏批判性思维、神学反思,或崇拜学研究下前行。讽刺的是,教会希望推陈出新,希望创新,最后却成了创新的人质(注1)。
以石头代替了面包
现今崇拜上引起的混乱问题,比多元的音乐风格或传统问题更严重。汉芙莉(Edith M Humphrey)在其最近出版的书中提到,造成今日教会崇拜困扰的5大弊病有:
(一)崇拜庸俗化:全神贯注于气氛或心情(只在意敬拜如何让“我”有感觉)。
(二)崇拜焦点错置:以人为本、而非以上帝为中心(只在意敬拜者“我”这个人)。
(三)崇拜力道削弱:以石头代替面包(失去上帝的话语)。
(四)崇拜实义扭曲:礼仪的一切只为换得自我放纵的情绪化经历。
(五)崇拜价值剥削:以市场导向为价值的评估(注2)。
并非为了人的乐趣
人生来是为了敬拜,人类是天生的敬拜者。没有比受造物敬拜造物主更自然的了。敬拜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赋,且深植人性之中。欧德(Hughes Oliphant Old)这样阐释:
我们敬拜上帝,因为上帝造我们敬拜祂。敬拜是我们存在的中心,是我们存在的因由。上帝创造我们是按着祂的形像──这形像要反映祂的荣耀。
事实上,所有的受造之物都为了反映上帝的荣耀而存在。《诗篇》的作者告诉我们:“诸天述说上帝的荣耀;穹苍传扬祂的手段。”(《诗》19:1)使徒保罗在《以弗所书》一开始的祷告,也使我们明白:上帝造我们,为要来称赞祂:
“愿颂赞归与我们主耶稣基督的父上帝!祂在基督里曾赐给我们天上各样属灵的福气;就如上帝从创立世界以前,在基督里拣选了我们,使我们在祂面前成为圣洁,无有瑕疵;又因爱我们,就按著自己意旨所喜悦的,预定我们借着耶稣基督得儿子的名分,使祂荣耀的恩典得著称赞;这恩典是祂在爱子里所赐给我们的。”(《弗》1:3-6)
这祷告提到最初基督徒们的敬拜,显示出初代基督徒理解敬拜上帝的终极意义,知道自己被命定,且预定为赞美上帝的荣耀而活(参《弗)1:12,注3)
敬拜并非人类的创造,乃是始于上帝和祂所做的工。基督徒的敬拜,并不是始于人的需要或活动。上帝——造物主与救赎主,使人就近恩典和祝福。只有透过基督的救赎工作和圣灵的能力,我们才能“来到上帝面前”(《来》10:22),并“以颂赞为祭献给上帝”(《来》13:15)。
在与上帝活泼、生动的关系中,信徒透过各样方式,回应三一神的自我启示。其中一个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例子,记载于《以赛亚书》6章1-8节。该书如此描述上帝的属性:上帝是至高、是坐在高高的宝座上,是圣哉!圣哉!圣哉!先知的反应再正常不过:“祸哉!我灭亡了!” (《赛》6:5)接着,上帝透过所启示的赦罪行动以及解释性宣告,慷慨地向人启示更多:祂满有慈爱和怜悯。
以赛亚的反应,是对的——他谦卑地接受上帝的恩典,并相信上帝的话语。
最后,上帝的工作和意旨向人启示。正如主这样问:“我可以差遣谁呢?谁肯为我们去呢?” (《赛》6:8)以赛亚忠诚地回应:“我在这里,请差遣我。” (《赛》6:8,注4)因此,“敬拜更像是对话,更甚之,是启示和回应的两个节拍,是恩典和感恩的节奏。” (注5)
敬拜的起源和敬拜的目的,不在于人,乃单单因为上帝;敬拜自始至终都是由上帝开始的。
敬拜,第一是关于上帝自己,祂是谁,以及祂已经向我们启示的;一切我们被呼召的所是及所行,都根源于祂先爱了我们,使祂自己为我们所认识,并借着祂的儿子,成就我们与祂的和好。
感恩、喜乐、赞美、悔改、爱,及服事,这些都是我们认识祂,并顺服祂的回应(注6)。保罗在《罗马书》11:36这样说:“因为万有都是本于祂,倚靠祂,归于祂。愿荣耀归给祂,直到永远。阿们!”
敬拜的本质是垂直的行动,从至圣的造物主,到被救赎人类回应造物主。为此,敬拜的真实目标,乃是求上帝的荣耀,而非为了人的乐趣。这意味着,敬拜的形式应符合上帝的旨意,而不是人类堕落后的突发奇想(注7)。
不存在和全然存在
敬拜不会使上帝来到与临在。意即,敬拜并不是上帝莅临的原因。许多人以为,在敬拜中,我们所唱的诗歌以一种咒语般的方式,邀请上帝降临在我们中间,圣灵也会裂天而降。
这是错误的。其实,所有的敬拜都已预设上帝的临在。当我们敬拜时,我们已经在上帝的临在中。任何其他的事物,都是次于上帝的存在。因上帝的存在,并不像其他事物的存在,祂自有永有的存在与其他事物的存在是有区别的。
齐克果(Soren Kierkegaard)这样说:“上帝不存在,祂是永恒。” (注8)相较于其他的存在,上帝的存在是不存在的——上帝不存在正是祂全然存在,至圣所是空无一物的!若没有“上帝不存在”这负面的(用否定方法所得的)理解,没有这样的神本理解,敬拜将无可避免地成为偶像崇拜(注9)。
敬拜应该如何开始?
当然,崇拜仪式多始于一个崇拜的宣召,宣读圣道,或通常以圣诗开始。然而敬拜永远没有开始,因为它总是早已开始。敬拜是我们被邀请参加的。我们可以这么说:之于敬拜,我们都是迟到的,因为我们总是在活动中进入敬拜。
基督徒的敬拜,是进入到一个比自己更大的地方,也是“圣徒相通”的一部分(《启》4-5)。务必记得,敬拜是上帝的受造物被邀请参与、进行庆贺的持续活动。
“进到上帝的面前”,是旧约的一个重要主题。
《以赛亚书》第6章,先知加入唱着“圣哉”的天使队伍。《诗篇》95及132篇,劝诫上帝的子民要进入祂的居所,在祂的脚凳前下拜。《出埃及记》24章,摩西、长老与上帝密晤。《历代志上》16:29,嘱咐我们“来到上帝面前”,并“以圣洁的妆饰敬拜主”。《出埃及记》40:34,和《历代志下》7:1中,上帝的荣光充满,对敬拜者产生显著的影响(注10)。
认识深浅决定格局
“进入”的主题一直延续到新约,强调使徒在相交中崇拜的重要性(《徒》2:42-47),亦承认崇拜传统的延续与传承(《林前》11:23, 26)。在使徒教会中,崇拜的群体和历史层面并未消失,相反地,出现在《希伯来书》12章18-28节,及《启示录》轰轰烈烈的敬拜场景之中(注11)。
这使得我们记住:崇拜无关实用性、奋兴、激情或利益好处,相反地,它是上帝子民过去、现在和将来整个行动的进入,乃是“来到锡安山,永生上帝的城邑,就是天上的耶路撒冷。”(《来》12:22)。
人相信上帝,才会敬拜。我们相信的上帝,决定了我们敬拜的本质。敬拜表达了群体持有的信心。唐慕华(Marva Dawn)认为,许多当代敬拜服事,“将信仰世俗了”,以吸引那些只顾自身利益的人(注12)。
我们对上帝的认识,影响我们如何敬拜,以及我们如何为祂而活。在敬拜中,基督徒群体所深信的,得以更加明确──特别是关于所信的三一上帝。
基督徒敬拜根植于上帝的创造、道成肉身、耶稣基督的工作、祂的赎罪代死、祂的复活和祂的永恒不变等等,这些伟大的历史事实。基督徒敬拜的基础不是实用性的,乃是神学性的(注13)。
敬拜,使得敬拜者和敬拜群体对上帝的信靠得以明确。有人说:“你敬拜的格局,取决于你所信上帝的大小。”换句话说,我们的敬拜,与我们对上帝的信心、我们的神学相符。“健全的神学有助于敬拜的修正,真实的敬拜有助于神学的活跃。” (注14)
祈祷律就是信仰律
述说我们所信之上帝的真理,在敬拜中是极重要的。讲论上帝是谁,这是敬拜的核心。敬拜是传讲神学真理,正如讲道、祷告、赞美和认罪,也引致传讲上帝的真理。基督徒为自己所信的祷告和赞美。祷告、赞美和认罪,正是基督徒信仰的基本语言。神学总是建立并反映敬拜中的语言。一如拉库娜(Catherine La Cugna)解释:
赞美的语言是基督徒信仰的主要语言。并为这个原因,礼仪有时也被称作“首要神学”。“首要神学”乃上帝借着话语和圣礼,触摸我们而发生。而我们以献上感恩、祈求、呼求、求告上帝……作为回应。敬拜与赞美上帝,是神学架构之活生生的背景,甚至是前提(注15)。
因此,神学是敬拜和祷告的反思和阐述。敬拜的优先性意味着,一个人的敬拜生活,比起他外在的信仰告白,更能表明他的信仰。祷告、赞美和认罪更能表明,人相信上帝,且向上帝行出来。
这个观念,在早期教会的拉丁文格言中表达为:Lex orandi, lex credendi ——祈祷律就是信仰律。这句格言使人反思教义和教会的敬拜的适切关系。教会的祷告为其信仰定出形式,而信仰则以祷告来规范。也就是说,教义是敬拜的标准(注16)。
基督徒透过所唱的诗歌学到许多神学。敬拜时如果挑选一组平衡的赞美诗及歌曲,会众则不仅有机会表达对上帝的热爱,也宣告了上帝的良善和恩典。
基督徒敬拜应该宣告恩典的福音,及赞美三一神在基督里所指示我们的。基督徒祷告自己所信的,并且唱自己所知的,这是正常的。然而,当敬拜无法宣告上帝的恩典,或尊荣上帝的爱和怜悯,它就失去了功能(注17)。
两者有着天壤之别
如唐慕华所说:“敬拜是一种时间的浪费。”(注18)敬拜是一种令人愉快的、“无意义的”、不为别的、单为了荣耀上帝和享受上帝的活动。不同于任何生意,敬拜不提供商品和服务,亦非富有成效的工作。所以,不能够问:我们可从敬拜获得什么?
若把敬拜理解为实用的,那么就扭曲了敬拜。因为敬拜是为了荣耀上帝,是高举祭物和牺牲。敬拜很容易变成纯音乐性质,或者为了其他目的,比如,人常说敬拜让人更快乐、更健康,甚至更富有。如果一个人参加敬拜是为了变得快乐、健康和富有,那属于利用上帝达到自己的目的。不同于异教崇拜者利用自己的神明达到自己的目的,圣经中的上帝绝不被利用。
在现今消费主义和大众媒体的时代,“敬拜音乐化”的结果,多半是变成一种作秀。敬拜者来到教会,是期待娱乐。当敬拜被削弱成作秀,敬拜者即从参与者矮化成旁观者。作为一个抽离的观察者欣赏敬拜,与作为一个基督身体的成员将身心灵全然投入敬拜,这两者有着天壤之别(注19)。
不仅表达,更是塑造
现今的敬拜,倾向于将敬拜弱化成一种表达。这倾向,仅将敬拜视为上帝子民垂直向上的行动。然而,敬拜其实远胜过表达。它更是一种形塑(注20)。敬拜应该比“情绪高涨的感觉”、“好的经验”更好,应该促使人个性大转变:“真实的敬拜是以敬拜者的更新变化来衡量,因为他们经历了上帝的同在。” (注21)
敬拜是一种刻意的安排,用以塑造人,建立我们自己,并改变他人。敬拜不单只是我们在上帝面前所做的事,它也在我们里面产生影响。正确的敬拜建立信仰、深化生命。敬拜,塑造敬拜者的身分。分辨自己是怎样的基督徒,方式之一,就是去反思一直以来塑造你,且滋润你灵魂的敬拜方式(注22)。
当赞美在敬拜中进行时,基督徒不只告诉上帝祂有多奇妙,自己更被建造成为感恩的人,并看见世界在上帝的掌管之中。在感恩之际,基督徒不只回应上帝的慷慨,且看得见上帝在世上慷慨的凭据。
灵命的成长和成熟,需要以神学丰富的敬拜为良好土壤,并且有基督徒的属灵操练,如重视圣经、忠心祈祷、对圣灵敞开,以及主内弟兄姊妹的彼此造就和激励。重要的是,基督徒的生命不只是悔改归向主之后的生活,更是门徒茁壮成长的旅程,也是他们在上帝的形像中被塑造和建立的过程(注23)。
敬拜中的建造,是透过操练且预备在世上作基督徒而达成的(注24)。所以敬拜就像到海里游泳之前,先在游泳池安全地练习。敬拜是奠基于上帝在世界中已经做,且持续在做的事,并借着感动参与上帝的工作,以达敬拜的目标。
敬拜是集体的操练。它不只是表达的平台,更是容许圣灵转化大能的地方。基督徒借着敬拜中的重复或是模仿等等方式,学会赞美和祷告。
在没有饶恕的世界中,学习饶恕是难的。所以圣餐中,在领受基督的身体与血之前,基督徒先寻求上帝对自己和其他人的赦免。这能实际帮助我们在现实世界中饶恕他人。
中世纪杰出的神学家圣维修(Hugh of St Victor,1096-1141)说:“圣礼之所以被设立,有3个原因:为著降卑、为著教导、为着实践。”也就是,帮助基督徒变得谦卑、学习信仰并活出信仰(注25)。
敬拜,能形成或重塑基督徒习惯的方式。借着将自己沉浸在圣礼转化的敬拜中,敬拜者在世上,且为了世界,被建造为基督代赎的媒介(注26)。
“我们常常认为,崇拜乃是对严酷现实的逃避,是我们劳动后一个喘息的机会, 是从现实世界中分离出来的神圣时间和空间。这完全是误解……聚集群体的礼拜仪式,是我们在世界上为人处事与生活方式的缩影、模型……根本不是一个独立的‘宗教活动’。我们的崇拜,是政治和经济、劳动与责任、人际关系等现实存在之世界的典范。”(注27)
结语:敞开的火山
正如怀尔德(Amos Niven Wilder)诗中所写:
上教堂就像接近敞开的火山,
在那里,世界都熔化了、心灵也被洗炼;
祭坛仿佛电轨,飞溅着火花;
而圣所是紧邻著原子炉的反应室;
在那儿有隐形的光束,在那里时间毫无意义。 (注28)
敬拜是危险的,它既不是退开,也不是逃避真实,而是直接联合于终极的真实——上帝。我们崇拜的上帝从不是安全的,也不是可掌控的。人若胆敢认为祂会屈服于我们,那必是因为全然的无知。
我们的崇拜像一面镜子,反照出我们崇敬的上帝,也反照出我们自己。真正的崇拜是对上帝和祂的行事作出回应。假的崇拜试图操纵上帝,真正的敬拜却是与上帝相遇,并冒险改变自己、改造世界。
如布鲁格曼 (Walter Brueggemann) 所说:“这是赞美的行动。团体的,规规矩矩的,有意的,用言语表达的和用行动表达的赞美行动。借着有信仰之群体的创造、整理、形塑、想像,仿造神的、有信心的、生命的世界,我们都在其中欢乐并顺服……赞美的举动确实是为这群体造世界,这群体要视崇拜为严肃并实际的行动。” (注29)
注:
1. Constance M. Cherry, “Merging Tradition and Innovation in the Life of the Church”, The Conviction of Things not Seen: Worship and Ministry in the 21st Century, Todd Johnson, Editor (Grand Rapids, Michigan: Brazos, Press, 2002), p. 28-29.
2. Daniel Block, For the Glory of God, (Grand Rapids, Michigan: Baker Academic, 2014), xii, Edith M Humphrey, Heaven (Grand Rapids: Brazos, 2011), p. 155-87.
3. Hughes Oliphant Old, Worship: Reformed According to Scripture (Louisville: Westminster, John Knox, 2002), p. 1.
4. Gary Parrett, “9.5 Theses on Worship” in Christianity Today, (February, 2005), 40.
5. Kim Fabricius, “Ten Propositions on Worship, http://www.faith-theology.com/2007/01/ten-propositions-on-worship.html.
6. Wayne Johnson, “Practicing Theology on a Sunday Morning: Corporate Worship as Spiritual Formation,” Trinity Journal (31 NS, 2010), p. 31-32.
7. William Dyrness, A Primer on Christian Worship(Grand Rapids, Michigan: Willia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mpany, 2009), p. 1-2.
8. Soren Kierkegaard, Concluding Unscientific Postcript, Edited and Translated by Alastair Hanna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9), p. 278. “God does not think, he creates; God does not exist, he is eternal. A human being thinks and exists, and existence separates thinking and being, holds them apart from each other in succession.”
9. Fabricius, “Ten Propositions on Worship”.
10. Edith Humphrey, “Worship”, Dictionary of Christian Spirituality, editor Glen G. Scorgie (Grand Rapids, Michigan: Zondervan, 2011), p. 849.
11. Ibid., p. 849.
12. Marva J. Down , Reaching Out Without Dumbing Down: A Theology of Worship for the Turn-of-the-century Culture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95), p. 107.
13. Raymond Abba, Principles of Christian Worship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7), p. 5.
14. Franklin Segler, Christian Worship: Its Theology and Practice (Nashville, Tennessee: Broadman Press, 1967), p. 57.
15. Catherine M. La Cugna, God for Us: The Trinity and Christian Life (San Francisco: HarperSan Francisco, 1991), p. 357.
16. Geoffrey Wainwright, Doxology: The Praise of God in Worship, Doctrine, and Life. A Systematic Theolog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0), p. 2.
17. John Witvliet, “Beyond Style”, The Conviction of Things not Seen: Worship and Ministry in the 21st Century, Todd Johnson, Editor (Grand Rapids, Michigan: Brazos, Press, 2002), p. 67-68.
18. Marva Down, A Royal “Waste” of Time: The Splendor of Worshipping God and Being Church for the World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90).
19. Rodney Clapp, “On the Making of Kings and Christians” in The Conviction of Things Not Seen: Worship and Ministry in the 21st Century, Todd Johnson, editor (Grand Rapids, Michigan: Brazos Press, 2002), p.109.
20. James K. A. Smith, “Worship: Expression and Formation”, in The Colossian Forum (November 9th 2011), http://www.colossianforum.org/2011/11/09/glossary-worship-expression-and-formation/.
21. Elmer Towns, Putting An End To Worship Wars (Broadman: Nashville, 1997), p. 3.
22. Robert Webber and Rodney Clapp, People of the Truth: The Power of the Worshipping community in the Modern World, (San Francisco: Harper & Row Publishers, 1988), p. 69.
23. Christopher Ellis, “Who is Worship For? Dispatches from the War Zone”, Perspectives in Religious Studies, 36. 2 (Summer, 2009), p. 183-184.
24. Dorothy C. Bass, ed., Practicing our Faith: A Way of Life for a Searching People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1997), p.9-10.
25. Clapp, “On the Making of Kings and Christians”, 110.
26. Ellis, “Who is Worship For? Dispatches from the War Zone”, Clapp, “On the Making of Kings and Christians,” p. 115-116.
27. Theodore W. Jennings, The Liturgy of Liberation: The Confession and Forgiveness of Sins (Nashville, Tennessee: Abingdon Press, 1988), p. 17
28. Elizabeth Achtemeier, Preaching as Theology and Art (Nashville, Tennessee: Abington, 1984), p. 93.
29. Walter Brueggemann, Israel’s Praise: Doxology against Idolatry and Ideology (Fortress Press, 1988), p. 25-26
作者周学信,任教于台北中华福音神学院。
主题:“和平”——什么是和平?如何在冲突中保持冷静?如何成为“和平之子”,帮助他人(重新)建立关系?和平与现代忙碌的生活有何关系?如何应用?你有什么和平的故事或经验可分享?截稿日:2015年10月30日。字数:4000字以内。
《举目》杂志一向鼓励原创作品,请勿一稿两投;为尊重版权,不接受曾在其他刊物、网路刊登过的稿件。
投稿《举目》杂志:BH_editorial@ocHWXY.org(英文不区分大小写),请务必注明“投稿给《举目》”。并附中英文姓名、笔名(若不想用真名发表)、电邮、地址及作者简介或相关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