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范生的“悲剧”
本文原刊于《举目》75期。
文/萧静馥
前些天,回到离开许久的母会。在停车场遇见一位多年没见的姐妹。
我发觉她久久逗留在车子边。原来,她的儿子John不愿进教会,情愿留在车上听音乐。
她说,自从儿子进了高中,就告诉父母,他要重新考虑上帝是否存在。他认为父母骗了他多年,让他相信了一个编造出来的上帝。
这位姐妹还说,自己的女儿Esther上了大学后,也再没有踏入教会的门……说著说著,她的眼里充满了泪水。
回想起当年可爱又乖巧的John和Esther,是我主日学班中最认真背诵经文的孩子,非常有礼貌。母亲为了这两个孩子放弃了工作,留在家中专心培育他们,每天忙进忙出,就为了接送孩子学钢琴、踢足球、学中文。怎么也想不到,会有现在这种情形。
华人父母最重视的,就是孩子的教育。
孩子还小的时候,父母就为孩子的学业、课外活动,花尽了时间、精力。等到孩子到了青少年阶段,与孩子的关系,又成了父母们最富挑战性的功课。接着,孩子的交友、成家、立业过程,父母就像后座的乘客,不仅不能控制驾驶盘,还要与他们一起经历惊险的转角。
孩子的信仰问题也不例外。父母盼望孩子们在教会中长大、接受圣经的教导、成为正直的人。“教养孩童,使他走当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离”(《箴》 22:6),正是基督徒父母的座右铭。
不过,虽牢记了这节经文,但在实际操作上,父母也不是很有把握。什么是“当行的道”,如何使孩子“到老也不偏离”?父母也只是半猜半疑。父母自己还有没对付的罪,也未能完全了解上帝的旨意呢!
“榜样”的失败
像John和Esther这种情况,时有听闻。最令我震惊,也是最令我伤心的,是过去二、三十年来儿童事工和青少年事工的状况——根据George Barna 2001 年所作的统计,“孩子一到青少年,去教会的人数极度下降。高中以后,只有三分之一的孩子还会继续去教会。”(注1)
Fuller Youth Institute则报告:“在高中时去过青少年团契的孩子,其中40-50%在大学不再坚持他们的信仰。” (注2)
虽说这不是针对华人教会所做的统计,但据我个人的观察,华人教会也不例外,甚至更严重,20年前就已被牧者注意了(注3)。就是我自己牧养过的教会,也未必幸免。
为什么儿童及青少年事工培养出的下一代,“伤亡”如此惨重呢?我们不是尽了本分了吗? 我们不是花了时间和精力了吗?
对此,难道我们只能叹一口气,说“把结果交给上帝吧”?在我们不断忙于事工时,我们是不是需要静下来,反思一下过去这几十年的工作?
圣经中有一个少年人的例子,正可以给我们借镜。他的故事,三本福音书里都有记载(《可》10:17-31;《太》19:16-30;《路》18:18-30)。他本是一个有属灵智慧的年轻人。他敬虔地来到主前,跪倒求问永生之事。他相信主会给他确切的答案。
他又有一颗难能可贵、追求永生的心。他问:“良善的夫子,我当做什么事才可以承受永生?” (《可》10:17)单是孩子有这个心志,就已经是许多父母梦寐以求的了。
他很肯定地回答主耶稣,他从小就遵守了诫命,不杀人、不奸淫、不偷盗、不作假见证、不亏负人、并且孝敬父母,加上爱人如己。也就是说,他熟读圣经,又遵行诫命,是知行合一的信徒。
但他犹觉不足,想:我还要做些什么,才可以承受永生?
《路加福音》又说,他是作官的,一个富有的官。用现今的话来讲,就是他事业有成,经济稳定。对任何父母来说,有这样的儿子,真可引以为荣,实在是一个“走当行的道”的孩子了。毫无疑问,他也是许多华人父母心中儿女的典范。
然而,他终究是忧忧愁愁地离开了主。因为主耶稣看到,他完美的外表,遮不住他里面一个严重的破洞。
主耶稣爱他,便愿意点明他不能缺少的“一件”。主耶稣对他说:“去变卖你所有的,分给穷人,就必有财宝在天上;你还要来跟从我。” (《可》10:21)
我初读此,有一点困惑:变卖所有,和来跟从主,这是两件事情,为什么主说是一件呢?再想深一层就发觉,真愿跟从主的人,必会照着主的话去行,也必会相信主的话的实在──财宝是要积在天上的。
这个年轻人虽愿意跟从主,但舍不得他的钱财。他不相信主的话,不信靠主,不听从主。于是,主说:“倚靠钱财的人进上帝的国是何等的难哪!” (《可》10:24)
这个年轻人终于选择了倚靠钱财,而不是凡事都能的上帝。他缺少了那不可少的一件,成为他不能承受永生的关键。
主耶稣在《路加福音》10:42中,对马大说,马利亚已经选择了那不可少的——“不可少的只有一件”,也就是“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上帝!” (《太》22:37)。少年人说,诫命他都遵守了。然而他却不知道,在实际生活中遵守诫命,是需“尽心、尽意、尽性爱主你的上帝!”爱上帝,表现在信靠上帝。当在“钱财”和“主”发生冲突时,就能分辨出这位少年人,是愿意倚靠那凡事都能的上帝呢,还是倚靠自己的钱财。
父母的身传
我们跟从主耶稣,有没有缺少这一件呢? 我们身为基督徒父母,有没有儆醒,凡事信靠主?
一般人认为,“变卖所有,跟从主”,是苛刻的要求。现在的基督徒,也没有人变卖所有才跟从主。然而我们所在意的世俗之物,与“跟从主”产生冲突时,我们会定意选择主吗?
我与夫婿牧养教会多年,经常看到基督徒父母做选择时,恰如陈炳中牧师在《今日华人教会》中写的:
“以前我在英文高中团契担任辅导时,父母希望我可以多关心他们孩子的灵命,要他们固定聚会。但在美国大学入学学术能力测验(Scholastic Aptitude Test),或大学先修课程(Advanced Placement)考试前,又希望小孩不要来教会,在家专心预备考试。”
“这样的优先次序,对孩子潜移默化,加上青春期本来就有的反叛、与父母关系的恶化,而且这上帝又是父母的上帝,常让这些第二代的基督徒长大到自己能做决定时,和上帝的关系疏远或紧张。 ”(注4)
不仅初信主的基督徒父母会如此选择,就是教会的长执,也常暂时把主放在次位。
父母在为孩子做选择时,同时也是在教导孩子如何选择。如果常把功课、课外活动、音乐及运动比赛、金钱、时间摆在主和主的教导之前,孩子自然意会到,父母的言教不需在生活中实践。
不要用“做”代替“信”
不能选择“那上好的”,正是因为我们不能信靠那凡事都能的上帝。我们觉得倚靠自己“做些什么事”,比信靠上帝更为可靠。圣经中这少年人也是这种观念,所以他问耶稣:“我当‘做’什么事才可以承受永生?”
这与上帝给我们福音的心意恰恰相反。祂要我们领受祂的恩典(本乎恩),完全信靠祂(因着信),而不是靠自己做什么(不是出于自己,参《弗》2:8)。
这少年人可以背诵圣经、遵守诫命、用功读书、争取高位,但从小“倚靠自己”的习惯,却成了他“跟从主”的绊脚石。
这段故事,与它前面一段的经文——“小孩与耶稣”(《可》10:13-16;《太》19:13-15;《路》18:15-17),成了很强烈的对比。小孩子(或婴儿),没有能力、地位、金钱,不熟悉圣经知识,也未必能遵守诫命,主耶稣却称他们为承受神国的模范。
我们在养育孩子时,是否把他们年幼时的谦卑、倚靠,扭曲成了“靠自己的能力”,从而不懂得倚靠天父?我们应把“靠自己”的心态传给他们,还是向孩子们学习倚靠的心呢?
每当有弟兄姐妹打电话给我们,哭诉儿女离开教会,甚至信仰时,我们的心与他们一起悲痛。
父母们,让我们与孩子一起来,经历上帝万能的带领吧!让我们在“世俗之事”与“主耶稣”有冲突时,选择主。让我们将自己倚靠上帝的经验,传承给孩子,成为他们倚靠上帝的根基。
让我们踏出信心的脚步,遵行上帝的旨意,哪怕那旨意在人看来是不能成的。
注:
1. Barna,G.,Real Teens(Grand Rapids, MI: Baker, 2001), p136.
2. Powell, K. E. & Griffin, B. M. , Sticky Faith( Grand Rapids, MI: Zondervan, 2011), Chapter 1.
3. Helen Lee and Olsen Ted,“Silent Exodus: Can the East Asian Church in America Reverse the Flight of Its Next Generation? ” Christianity Today. Vol.40(9), August 1996.
4. 陈炳中,《新与辛:牧养北美华人教会新生代的困难》,《今日华人教会》,2014年12月。http://www.cccowe.org/pdf/cct/201412/P09.pdf。
作者萧静馥,是Talbot School of Theology神学教育哲学博士。现任北美中华神学院及基督工人神学院客座教授。
主题:“和平”——什么是和平?如何在冲突中保持冷静?如何成为“和平之子”,帮助他人(重新)建立关系?和平与现代忙碌的生活有何关系?如何应用?你有什么和平的故事或经验可分享?截稿日:2015年10月30日。字数:4000字以内。
《举目》杂志一向鼓励原创作品,请勿一稿两投;为尊重版权,不接受曾在其他刊物、网路刊登过的稿件。
投稿《举目》杂志:BH_editorial@ocHWXY.org(英文不区分大小写),请务必注明“投稿给《举目》”。并附中英文姓名、笔名(若不想用真名发表)、电邮、地址及作者简介或相关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