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智能化时代的文化变异与教育应对

孙杰远 教育文摘周报 2023-06-28


一、阶段性学习转变为终身学习


智能时代科技知识指数级的快速增长,使终身学习、提高技术、调整专业等需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想要在人工智能的经济体系中保持同步,终身学习对各行各业人士来说都是必需的。终身学习可以帮助每个人培养和保持有价值的技能。复杂知识的快速发展,使教科书所承载的知识在墨迹未干时,就很有可能已经过时。用人单位需要对新入职员工进行培训,才能使员工胜任工作岗位的要求。用人单位还根据社会发展,定制特定业务需求的学习内容,对员工进行不定期的培训。这些培训通常存在于企业内部,并与非传统教育机构进行合作。继续教育虽然是高校教育的组成部分,但通常处于从属地位,甚至无足轻重。高校需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转变与用人单位松散的耦合关系,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设计大学课程,为用人单位的员工提供高质量的终身学习项目。以目标为导向的学习模式,对于在校大学生和在职人员都会提供帮助,高校要有意识地把终身学习作为工作的重点来落实。 


二、集体化教学转变为智适应学习


“人工智能+教育”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教学”的简单整合,而是希望能够借助科学技术的力量,使教育产生质的飞跃。智适应学习理念由乂学习创始人栗浩洋在“智适应——2018全球人工智能自适应教育峰会”上提出,其基本指向是实现人工智能支持下的学习者自适应学习。“智适应学习”系统运作过程可以概括为:搜集学生多维、完备、有效的学习数据,利用算法模型对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进行精准测评,并通过预测学生未来表现、智能化规划学习途径,向学习者推送不同类别、不同难度级别的学习内容,最终使学习者的学习效率最大化。“智适应学习”系统不仅能采集学生的学习数据,还能采集学生的行为数据,从而使数据分析更加精准,以便更好、更有效地向学生提供建议,同时也能实现学习的个性化。

三、理论与实践割裂式学习转变为体验式学习


体验式学习的模式与任何传统模式均不同,因为它把课堂和真实世界体验集成在一起。通常学生通过参与实习、合作项目、勤工俭学、全球体验和原创研究机会进行体验学习。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将课堂知识应用到生活的情境中,以及将现实世界的知识应用到课堂中。学生沉浸在不同的文化情境中,体验不同的问题、挑战和对社会问题的理解,从而对世界、对正在学习的科目、对自己形成更丰富、更全面、更深刻的认知。体验式学习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系统性思维,还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人际沟通协调能力,以及将知识应用于新情景的能力,这些思维与能力都是人类相对于智能机器的竞争优势。


四、重理轻文转变为文理兼修


从运算的角度而言,智能机器人超越人类的左脑(工程逻辑思维)已经不是一个技术难题。从应对人工智能时代的角度来说,人类要保持对机器的优势,一个重要的策略是不断加强左右脑之间的协调,即在实践中超越科学和人文的壁垒,并融通这两种文化。与历史科技革命一样,人工智能的出现,会导致当下许多工作的消亡,但又会创造很多新的工作。宽厚的综合素质,能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迁。文理兼修的重点是推行通识教育。通识教育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还能为未来生活增添幸福与快乐。如果忽略人文情怀,而任由人工智能将师生引向虚拟世界,使师生脱离人类社会,陷于人与机器交流的数据世界,那么人类的精神世界将逐渐萎缩。
(全文见《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19年第4期)


文章来源 | 《教育文摘周报》2019年第40期责任编辑 | 张北北微信编辑 | 孟思杨


教育文摘周报

关注教育动态 ▲ 纵览教育文摘


打开手机看报纸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