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信息技术时代的课程论发展

靳玉乐 张铭凯 等 教育文摘周报 2023-06-28

信息技术的发展拓宽了课程论研究的视野,为课程学者提出了不少有价值且亟待探究的新课题。

一、关注网络在线课程发展


网络在线课程这一引发教学方式历史性变革的时代弄潮儿,正在凝聚智慧、聚集能量,酝酿一场课程领域的技术海啸。信息技术的介入,使得网络在线课程雨后春笋般出现,大大改变了传统以实体课程为核心的课程系统。一些信息技术平台与教育机构合作开发的网络在线课程,因取得巨大成功而被奉为典范。然而,网络在线课程的迅猛发展也引发了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比如说,网络在线课程如何实现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有效监控?如何提升学习者的学习效能?如何与学校课程有机融合?如何实现高质量开发?采取何种运营机制才能实现永续发展?如何实现课程内容国际性与本土性的协调共生?等等。


二、重视电子课程资源创建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子资源以其多元性、便捷性、开放性、海量数据等特性日益得到人们的关注,并正在逐步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然而,在传统价值理念和思维范式的制约下,人们普遍认为电子课程资源是传统教学资源的辅助品、陪衬物,忽视了对电子课程资源的积极获取与主动更新,这使得体量庞大的电子课程资源沦落为教学的附庸而毫无用武之地。因此,信息技术时代的课程资源开发与运用,必须在对电子课程资源进行价值研判的基础上,进行自觉的、深度的、有效的电子课程资源创建,将电子课程资源纳入课程设计、开发、实施、评价的全过程之中。


三、推进课堂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


“数字化学习的关键是将数字化内容整合的范围日益增加,直至整合于全课程,并应用于课堂教学……为了创设生动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培养21世纪的能力素质,学校必须将数字化内容与各学科课程相整合”。由此可以看出,课堂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是数字化学习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课程信息化的关键所在。信息技术与课堂的深度融合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信息互动平台,而且为学生迅速、便捷地获取海量信息提供了支撑,这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习能力的发展和提升具有重要价值。然而,受传统教学理念的约束,我国教师群体普遍存在将信息技术异化为教学工具的片面性认知,甚至存在回避信息技术在课堂中运用的异态。这就大大消解了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推动课程教学深化发展的应有价值,也给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实践中走向深入制造了障碍。因此,为实现提升教育质量、促进课程结构改革、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目标,推进课堂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势在必行。

四、观照信息技术驱动下课程论发展的伦理问题

信息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人类的文明进程,增进了人类福祉。然而,潜隐在这背后的却是隐私泄露、数据失信、信息失真、数字鸿沟、产权侵犯等伦理困境。就课程而言,不可否认,信息技术的进步与渗透为课程的新发展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但是,在信息技术为课程发展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潜隐的伦理危机。例如,在纷繁复杂的信息技术时代,如何确定知识的价值并进行课程知识的选择?如何在价值、科学和效用层面进行课程评价?如何审视技术影响下的新的课程公平问题?等等。这些都是悬而未决而又迫切需要解答的问题。因此,需要切实观照信息技术驱动下课程发展的伦理问题,以推动课程朝着臻于至善的方向迈进。   


五、慎思信息技术影响课程论发展的价值尺度问题


在实践中,为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正向效用,需要把握好信息技术“可为”与“不为”的合理边界。就课程论的发展而言,信息技术在课程领域的广泛运用,挑战了传统的课程本质观、价值观、知识观、实施观、评价观等,为课程论的发展创造了新契机。信息技术时代课程论的发展离不开信息技术的介入与支撑,但如果局限于浅层次的技术使用,忽视育人这一价值准绳,必将使课程发展误入歧途。换言之,技术至上的简单思维,其根本误区在于把技术凌驾于课程之上,妄图任由技术改造课程,这不仅难以真正彰显信息技术对课程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而且会让课程发展深陷技术的牢笼。因此,信息技术时代的课程论发展,既不能用狂飙突进的技术“裹挟”课程,也不能以课程的“自负”无视技术,而应该在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价值整合中走向深度融合与和谐共生。


(全文见《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年第4期 靳玉乐 张铭凯 孟宪云 文)


文章来源 | 《教育文摘周报》2019年第39期
责任编辑 | 张北北
微信编辑 | 孟思杨


教育文摘周报

关注教育动态 ▲ 纵览教育文摘


打开手机看报纸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