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王平锐评│写给那些狂黑纸媒的人(中)

2016-04-16 九江视窗


(图片来源:网络)


一、阅读是一种享受,永远也不会过时


近日,霍金的一条微博火了。突然让我想起来,霍金的一部旧著,之前一直没有读完。于是乎拿出手机,在百度文库(没错,就是那个因为版权纠纷被韩寒等作家告上法庭的“百度文库”)里下载了免费的电子版,想继续看完。


没想到竟然完全无法进行下去!“嘀嘀嘀”、“铃铃铃”,几乎是隔几分钟,手机就会蹦出一些消息:QQ、微信、微博、短信、电话……


以至于你的思维不得不在书本里、现实中不断进行切换,然后又得在手机屏幕继续寻找刚刚看到了哪一行,还要担心手机电池能支撑多久。


不得已,又回到书柜上,找出那本有点泛黄的《时间简史》(付过版税,绝对正版)。然后,泡上一杯茶,把手机调到静音状态,这才找到了应有的阅读状态。


前段时期,大概有那么十天、半个月的时间,我几乎完全没有看微博、微信朋友圈。也不是刻意为之,除了使用QQ、微信的即时聊天功能以外,几乎完全没有看。但也并没觉得好像离开就不行,就缺少了点了什么。


看什么呢?朋友圈里那些转来转去的大多不过是些生活小常识、老掉牙的名言警句、廉价的心灵鸡汤,还有一些稀奇古怪的视频。看多了就觉得没劲,浪费时间。


时常在想,这也许就是以手机为载体的“新媒体”的特性,注定了它就是那种碎片化的、浮躁的、浅薄的、浮光掠影的、点到为止的阅读体验,应该将其定义为“一分钟媒体”。


因为,留给你吸引人家关注的时间,顶多只有一分钟,甚至就那么几秒钟,人家就会用指尖一划而过。这显然不是理想的阅读状态,它只会让人越发浅薄、浮躁。


阅读应有的状态,是你能够沉下心来,进入作者用文字为你营造出的美妙世界。不仅仅是单纯接收,你的思维也会被带入其中,在文字营造的想象空间里天马行空。


《达芬奇密码》、《狼图腾》,这些经典的小说,其实电影版拍摄的也算不错,但你去看电影与看小说原著,完全是两种不同的体验。


刘慈欣的《三体》,据说也在拍摄电影版了,只求别毁了这本原著。



阅读,就像吃饭穿衣一样朴素无华,但却是一种享受,一种生活状态。如今,发达的光影科技,可以为你营造出3D、4D,甚至VR那种完全沉浸式的感官体验。但阅读,依然不会过时,永远也不会过时。


而且,纸制品最护目,最适合长时间阅读。


当你读完一本厚厚的书籍,那种沉甸甸的满足感,是划手机屏幕无法体会到的。


你也可以意气风发,像毛主席那样拿支笔,看到哪想到哪就作领导状,大字往旁边一批。指不定哪天你也成了名人,这本书可就成了文物哈。


二、报纸是咱中国人的发明创造


很多人都知道我国的“四大发明”,但却不知道,报纸这种传播媒介,其实也是咱中国人的发明创造。


报纸作为传播领域中最古老的手段之一,千百年来,报纸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每天的清晨,当大多数的人们还沉浸在梦乡中,城市里百万份的报纸就会从轰鸣的印刷机中新鲜而出,为人们带来新鲜的资讯。


世界上最早的报纸出现在古老的中国。《邸报》是世界上发行最早,时间最久的报纸。西汉时期,为加强皇权,汉王朝实行有利于中央集权的郡县制,把全国分为三十六个大郡,在郡下一级又分若干县,由中央统一管理。各郡在首都长安都设有办事机构,相当于现在的各省驻京办事处,这个办事处称为“邸”。


伴随着古代中央王权的不断加强,“邸报”也一直得以很好的发展,自汉、唐、宋、元、明直到清代,《邸报》的名称虽屡有改变,发行却一直没有中断过,其性质和内容也没有多大变动。


西方人一直认为,世界上最早的报纸是罗马共和国在公元前60年创建的《每日纪闻》,他最早是一块树立在罗马元老院门口的木牌,用于向广大罗马市民发布元老院的最新决策。


但中国的《邸报》出现在西汉初年公元前二世纪左右,比罗马帝国的《每日纪闻》大约要早一个世纪。


今天,中国的报业发展已经不仅仅用迅猛就可以形容。据权威机构的统计,2005年,全国拥有报纸近2000种。


报纸2000年以前起源于中国。2000以后,中国是世界第一报纸大国。


三、报纸的阅读率出现“触底反弹”态势


报纸的传播特性,优点挺多,比如便于保管,便于传阅,可阅读时间长,信息容量大(320字的内容,在报纸上只占火柴盒大小版面,但用新闻联播播音员语速播音需要1分钟时长),特别适合进行新闻的深度解读、报道。


报纸的内容经过是传媒专业人士精心删选、编排,每一个字都是经过记者的调查核实,去伪存真,黑纸白纸的东西,总是更加可靠,老百姓更加信服。


以下摘录4月1日的人民日报海外版一则报道《融合使纸媒更显优势》:


1、新媒体把读者惯得“偏食”了


从更为审慎的视角来看,这里便存在着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陈力丹所说的“谁来监督新信息中介对信息的全面、公正的提供”的问题。由于受众“想要”看到的是劲爆的消息,于是面向受众统一推送信息的新闻客户端开始越来越重视受众的口味,为内容产品冠以更加“吸引眼球”的标题,便产生了忽略所推送内容全貌的趋势。


更有甚者,诸如“今日头条”等类新闻客户端,“聪明地分析你的兴趣爱好,自动为你推荐喜欢的内容,并且越来越懂你”——它们越来越有倾向性地进行资讯推送,长此以往,势必造成受众所接受信息的“窄化”。


资讯恰如餐饮,人们缺之不可,偏食却并不可取。由是观之,现在的新媒体显然已经把读者惯“坏”了。


2、传统媒体、新媒体应取长补短


传统媒体不同于惯着读者口味推送新闻的新媒体,纸媒的各个版面构筑起社会的方方面面,而这也恰恰是受众“需要”的。


不单是真实、全面、客观、公正,传统媒体在促进形成社会共识、促进深入阅读等方面,都是新媒体所不能及的。这恰恰为媒体融合提供了一个思路:传统媒体人,可以贡献智慧于新媒体,以便更好地平衡受众“想要”和受众“需要”;新媒体人,可以将“报道内容定制化”“报道数据可视化”的习得带到传统媒体中来。


数据显示,报纸的阅读率从近年来的日渐走低开始出现“触底反弹”的态势。2015年4月发布的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国民报纸阅读率为55.1%,较2013年的52.7%上升了2.4个百分点;同期人均每天读报时间为18.8分钟,也比2013年的15.5分钟增加了3.3分钟。


3、传统媒体应积极拥抱新技术


自新媒体产生之日起,媒体人就被划分为传统媒体人和新媒体人。他们之间,合作是主流,但也时不时地相互揶揄,新媒体人认为传统媒体人不合潮流,传统媒体人深觉新媒体人不够精致。


时至今日,传统媒体与新媒体非此即彼的各种呛声仍时常响起——对于腾讯网总编辑王永治抛出来的一席话,中青报曹林隔空喊话:“到了2018年底,如果这个预言实现了,(我)直接从单位辞职;如果这个语言没实现,王总从腾讯辞职。”


对于“纸媒将死”的论调,我们可以用国内国外两组数据予以证伪——在国外,《纽约时报》发布的2015年年报显示,纽约时报发行收入为8.45亿美元,其中,数字版的订阅收入仍占比不到1/4;在国内,深圳晚报经营总收入同比增6%、宁夏日报去年广告收入上涨10%。


虽然短期内,对于纸媒的江湖地位,我们仍然保持乐观的态度。但面对新媒体发展的态势、面对媒体融合的趋势,传统媒体人应该有危机感和紧迫感。对传统媒体以及传统媒体人而言,积极拥抱新技术的发展、投身媒体融合是应有的姿态,而且应该认识到,纸媒在媒体融合的过程中将大有可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