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块钱跑遍全城? 小镇网约车司机怎么活
看点:一块钱劳心劳力骑摩拜?小城五块钱坐网约车走不走?
车东西 | Origin
各位读者,新年愉快,阖家欢乐~
在你的家乡,除夕好打车吗?多少钱?几十上百?
在我这里只要5块!秒接单!
这两天回到了十八线城市的老家,四川省资阳市下的一个县城。出于职业习惯,我对当地的出行简单研究了一下,发现在这个城区面积不过9平方公里、没有任何高附加值产业的小城里,网约车相当活跃。在大年三十这一天,打车没有任何困难。
令人惊诧的是,绝大多数时候,我打一次车只需要5元。在令人难以置信的回报率下,这些滴滴司机是如何生存的?他们为何又甘于这样的收入?
车东西年前最后一篇,探究小城中出行方式的除旧迎新。
打车秒接单 每单5元钱?!
两年之前,春节时期在家乡出行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滞后的公交体系让每一辆公交车上都挤满了人,而当地40辆出租车(后扩张至近百辆)的运力在返乡的人潮前完全不够用,如果没有开车,那么只能选择等、挤,或者走上两三公里。
今年,情况则完全不同了。在家乡大量司机进驻网约车平台后,我在家乡不需要开车时,稍远的基本都选择了网约车。而在家叫网约车的这两天,大概是我有史以来用车体验最好的一段时间——一、平台秒派单。二、派单绝对不会超过300米。三、每次价格基本都是5元。
对于一个平日在北京承受7、8分钟的派单时间,派单距离动不动就3公里,单均用车价格25元的网约车用户来说,在家乡叫网约车给我的感觉只有两个字:震惊。
一方面我震惊于,在交通体系本该远远落后于大城市的小城镇,网约车的数据竟然能做到这样的水平;另一方面,我也十分好奇,5元一单的收入,是如何留住这些司机的。
为啥体验这么好?
一位滴滴司机告诉我,这两天在家乡特别好打车,一大原因是返乡潮。春节期间,北京等一线城市出现不同程度的打车难,核心因素是——大多网约车司机都回家了。而十八线小城这些平日的人口净输出地,此刻迎来了大量的返乡人口,以及他们从各地开回来的车。
平时在成都等地开网约车的司机,回到家乡后照样接单,部分私家车主也临时客串了一把网约车司机。虽然比例不大,但超过2000辆返乡车辆的基数,让他们最终形成的运力也很可观。
不过,最稳定的运力仍然是家乡本身的网约车司机们。开东风景逸的杨师傅告诉我,仅在县城,就有一百多名滴滴司机,车辆数超过了本地的出租车队伍。
基本队伍加临时力量,为小县城的网约车提供了大量的运力。
运力足的同时,县城狭小的城区面积,又让每一次派单都近在咫尺。
家乡的城区是一块1.8公里宽、5公里长的地块,总面积9公里。这意味着,即便只有100名司机同时在线,也能够保证平均方圆300米就有一辆车。
体形狭长、总面积狭小的城区,则使得乘客的城内出行距离大多都会被限制在3公里以内,这意味着,打车的价格不会超过5元。
当然,这也得平台允许收这么低的价格才行。以滴滴为例,在资阳(家乡所属的地级市)地区,快车的最低消费是5元起,里程费在非夜间时段是1.4元一分钟,时长费统一为0.3元/分钟。
而在北京,快车的消费门槛则是13元,里程费不仅涨到了1.6元一分钟,而且在夜间时段(晚9点到早6点)时长费增至1元/分钟。
通过不同地区不同定价的方式,滴滴照顾了消费力稍低的中小城市居民的出行需求。不过,像家乡这样的小城市,也没有服务质量更高的优享、专车等选择。毕竟只靠快车,就已经可以基本满足他们了。
在消费高企的北京仍属于紧缺资源的网约车,在消费较低的小城中大量供应,自然形成了低价高质的“奇观”。
网约车司机到底怎么挣钱?
不过,虽然家乡的网约车司机们提供了看上去更优质的网约车服务,但他们并没有因此获得更高的收入。
开吉利帝豪的江师傅,从去年6月开始注册成为滴滴司机,如今已经接了7000来单,相当于许多北京司机一年的接单量。原因无他,师傅早上7点出车,晚上6点手车,每天不到三公里的短途单多如牛毛,接单量轻松就超过40单。
每天接单量超过25单后,将有冲单奖。在一线城市,这个量级冲单奖金额是100元左右,而在家乡地区,20块。
勤奋如江师傅,在扣除了燃油成本后,每个月通过平台获得的收入也不超过4000元。
为了省钱,不少司机选择了油改气,燃料烧更便宜的天然气。
而从观察来看,在家乡开网约车的司机们,驾驶的都是价格在10万以下的国产车型,比如吉利帝豪、长安CS35。
他们可以说将成本做到了极致。
不过,这个小城市中网约车司机们真正的生存哲学并不是节流,而是开源创收。
为了不做亏本买卖,司机们常常游离在网约车司机、专职司机甚至是黑车司机多种身份之间。
比如赵师傅,主业是为政府人员提供公务用车服务,比如下乡时,就需要用到他的长安。闲暇之时,赵师傅就会登陆网约车平台,跑一跑争取拿到冲单奖。在除夕这一天,出车仅三个小时,他就已经接了20单,离25单的奖励一步之遥。
开吉利远景X6的王师傅在网约车平台之外,则有一些固定的有远途出行需求的顾客。比如他们要去100公里之外的成都时,将会直接给师傅电话,绕开网约车平台。这时对方给出的价格往往会比平台计价高上100元左右。
谢师傅,则会不时从平台上下线,在城区内以相同的价格搭几个顺路的乘客,一趟车拿2份甚至3份钱。
开长安CS35的张师傅则谈到了另一个问题,因为周边地区都是乡村,所以平台派的单免不了有到乡下的。虽然这样的单比平时跑得更远,最终总价更高,但下乡就意味着空载返程。燃油费一匀下来,下乡的单其实挣不了几个钱。而张师傅的解决方案是,在线下让对方多出一些钱,将返程油费补上。由于下乡的车不好打,只要价格不离谱,乘客通常也会接受。
在接到远途的单时,张师傅通常也会在平台上取消订单,在线下让对方多给一些。在性质上,这与黑车司机类似。但背后有平台约束,使得这些司机一不敢作出威胁乘客安全的举动,二来也不会漫天要价,在熟悉打车出行的人眼中,还属于可以商量的水平。
在网约车平台明面的规则之外,这些司机们或多或少地遵循、施行着上面的潜规则。这使得他们不至于白忙活一场,也有动力继续干下去。
尽管从乘客视角来看,这没有使其利益最大化。
但网约车的主要比较对象——出租车,这几天在家乡起步价齐齐翻倍,涨至10块,并且基本不再打表,价格主要由司机根据距离预判。这是本地出租车行业过年时期固定的潜规则,同样被广为接受。有意思的是,往年出租车10块起步仍供不应求,今年却罕见地出现了有空车的情况。
虽然不少网约车司机也打着规则的擦边球,但他们的确拿出了更有竞争力的价格与服务,人们的出行选择也更加多样了。在互联网影响通常滞后数年的小城,网约车也化身鲶鱼搅动市场。
结语:出行方式变革深入小城市
尽管从观察、访谈来看,在小城中网约车的形态还有些不完善,在规则机制上还有些不足。但很明显,出行方式的变革已经通过网约车传导到了小城中。
在采访中,王师傅告诉我,现在已经有不少城里的上班族、公务员会选择打网约车上下班了,已经在早中晚三个时间段形成了稳定的需求。
目前,由于公交体系的弱势,小城中的网约车还未对出租车造成太大的影响。倒是传承了数十年、效率最低的人力三轮车,终于在新形势下日薄西山,逐渐退出市场。
小城里出行方式的小小进化,应该是对除旧迎新最好的诠释。
上期回顾
加入社群
车东西三大出行行业社群现已开放入住!
①自动驾驶 ②新能源 ③共享出行
进群请加小助手微信chedx001
加入车东西
诚聘汽车科技记者与实习生
简历发送至邮箱:hr@zhidx.com,期待你的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