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河北日报整版报道 | 我校师生在行走中记录乡土文化

河北大学 2022-10-06

贾慧献(左二)在涉县原曲村拱券门下与村里人聊天。刘 畅摄

傅林(左)和河北大学文学院学生在滦南县王官寨村做方言调查。刘 潇摄

贾慧献在太行山进行古建筑调查时,发现的建筑构造精美的垂花门。贾慧献摄

贾慧献和学生们在太行山古建筑调查中发现的精美壁画,他们为之起名“太行山里的蒙娜丽莎”。刘 畅摄

□河北日报记者 李冬云

■阅读提示

在历时两年多的“大河之北”系列采访中,我们遇到这样一群年轻的高校师生,他们行走在河北大地上,在白洋淀水乡、在太行山和燕山的山村、在华北平原的田间地头,调查、记录、传承着属于燕赵大地的乡土文化。

白洋淀的百工技艺、太行山的建筑风情、河北各地独具特色的方言……他们记录和研究的这些内容,大多藏于乡村、少人关注、即将消失,这样的记录、整理,不只是学术研究,更是抢救,是在留住乡愁和我们的文化根脉。

这样的田野调查和记录如何进行,他们收获了什么,工作本身又怎样影响着更多的人?


■记录乡情

虾篓子、芦苇画、苇编的坐席、小石磨、播种用的小推车……这是河北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贾慧献办公室里的东西。贾慧献珍爱的“宝贝”或挂在墙上、或摆在地上。

这些东西大多来自白洋淀和太行山,是贾慧献和学生们参与河北“跨学科建筑文化教育研究中心”日常调研的收获和纪念。

贾慧献小心捧出一件“有故事”的木船船模。

船模70厘米长、30厘米宽,有六个船舱,用枣木制作,泛着红润的光泽。它的原型,是白洋淀打苇子、捕鱼最常见的六舱船。

这是一次白洋淀田野调查中,一位老捻匠赠给他和学生们的礼物。

2017年暑假,贾慧献带着学生们到白洋淀寻访造船技艺。

在安新县马家寨村李老田家里,这位70多岁的老捻匠一步步给师生们讲造船的工序,示范锛子、凿、斧、锯的用法,船体几十个零部件如何严丝合缝拼接。

师生们要利用专业知识,科学测绘和记录传统技艺中承载的民间智慧。

白洋淀的木船有几种,每种多大尺寸、什么用途?造船的凿子有几种、刨子有几种,放线的墨斗是什么样的?每件工具什么尺寸规格,分别在哪一步骤中使用……采访、录音、拍照、测量、绘图,李老田装在心里几十年的造船技术,最终落在了一页页笔记和绘图纸上,图文并茂。

随着电动船兴起,木船制造手艺久已乏人问津,突然一群大学师生到访,又是请教,又是记录,李老田一高兴,把给小孙子生日准备的船模送给了他们。

几乎同时,河北大学文学院的一群师生也来到了安新。

2017年7月,安新县东刘街村村口的一间十几平方米的帐篷里,挤了十几位村民。

人群中央,河北大学文学院讲师傅林和他的4名学生,正围着60岁的村民臧国安,请老人用方言念读《方言调查字表》上的汉字,师生们则要用国际音标精准地记录下每个字的发音。

傅林和他的学生们参与的,是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在全国发起的方言调查项目。在河北,国家语委选取了33个县,每县一个调查点。傅林的团队负责安新、献县、阜平等5个县,他们要找到代表每个县城城区方言的发音人,进行详尽的方言调查。

“这个东西咱们这怎么说?”臧国安指着《调查手册》上“碓”一词问围观的村民。调查团队向他描述了这是一种工具,臧国安隐约记得有这样的东西,但怎么也想不起叫什么来了,只好问周围的村民,但问了一圈,没人知道。

当晚,臧国安特地去找了村里一位80多岁的老人询问。第二天,他兴高采烈地告诉调查队,“碓”在安新方言里叫作“děi jiao(轻声)”。调查队推测,对应的可能是“碓臼”两个字。

“碓臼”是过去舂米谷的器具,如今淀区已不常用,所以使用频率变低。

调查队为河北各地的方言建立“档案”,是要从这样一个个字、词,追查当地人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迁徙定居的历史、文化融合的演进。

用专业记录乡土文化,师生们的身影在水乡淀区,也在太行深山。

2018年深秋的一天,省级历史文化名村邯郸涉县原曲村。

河北大学建工学院建筑系二年级一堂特别的古建测绘实践课,正在村里省重点文保、明代寺庙建筑“无梁殿”展开。

无人机、测绘仪、画板、圆规、三角板……60多名学生带着测绘装备,分小组展开测绘。

无梁殿,是原曲村120多处明清建筑最具价值的一处。它最精彩之处,在于内殿殿顶的独特构造。

“殿顶是十字歇山顶,整个殿顶全靠榫卯连接的古木结构由外向内层层搭起。第一层是八卦形,第二层变为井字形,到第三层又变为十字形,虽然没有用一根连梁,却完美解决了承重问题,是国内少见的建筑样式。”带队教师贾慧献说。

师生们用了5天时间,从上到下、从里到外,对无梁殿每一个构造都进行了“三维扫描”,彻底弄清了它的建筑构造。

这样精确、细致的测绘,对于无梁殿还是第一次。

这堂测绘课结束后不久,原曲村村委会联系贾慧献,拷贝了全部测绘数据,用于今后的保护修缮和旅游开发。

除了建筑构造的奇特,师生们也看到了太行山古建筑的建筑寓意和表现手法的丰富。

当地老人们讲,无梁殿外殿殿顶有二十四条屋脊,代表二十四节气,殿的四面开有十二扇门,代表一年十二个月。

“无梁殿是龙王庙祭祀用的献殿,这些数字寄托的,是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祈盼。”贾慧献说。


■走进乡土

2019年11月20日,河北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楼下。

贾慧献停好车,用力关了三次,才将松动的宝来车门关好。几年来,这辆车载着他和学生们,已经在太行山跑了15万公里。

不过进了太行山,有很多是车也到不了的地方,要找到有价值的太行民居,要一条街一条巷地走,不得已时甚至要翻墙。

2018年秋天,贾慧献在邯郸涉县走访时,发现一处带有鲜明山西民居特征的两进二层四合院。正门门楼是砖木结构的三重斗拱,门檐高挑,很是气派。

可惜的是,一把大锁横在门上。

“外雄内秀”是山西民居的特色,被院墙挡住的二进门垂花门什么样,贾慧献实在想看看,但围着四合院转悠半天也没等来主人。怎么办?

“一咬牙,翻墙——”

跳进院子,第一眼看到垂花门,贾慧献就想“值了!”

门檐的木雕精细传神,三层斗拱层层出挑,形成卷云的样式,木构件上都雕有繁复的花饰,整体造型既丰富又精致,在贾慧献遍访的众多太行山民居中,要算很出彩的一处。

“你干什么的?”贾慧献正专注选取拍摄角度,忽听身后一声大喊。

贾慧献与从屋中走出的中年女子对视,瞬间尴尬。原来,女主人家有两处相邻四合院,这一处闲置上了锁,她听到动静,从隔壁院子赶来。

听了贾慧献的道歉和解释,女主人没有计较,反而领贾慧献参观了整个院子,讲起祖上经商建房的历史。

田野调查需要付出辛苦,有时也要有技巧、使巧劲儿。

傅林找方言调查的发音人、贾慧献找熟悉村史古建的知情人,都有自己的目标群体。

方言调查,找到合适的发音人至关重要。

这次国家语委选拔方言发音人要求十分严格。每个调查点需要老年男性、青年男性、老年女性和青年女性发音人各1名,老年男女在55-65岁,青年男女在25-35岁,必须在当地出生长大,且父母配偶均是当地人,没有在外地常住,语言表达能力强、发音洪亮。

所以,接到任务下村,傅林要找的“第一号目标人物”,往往是各个村里“管事儿的”。

“‘管事儿的’一般都有一定文化、熟悉当地风土人情、语言表达能力强,很大可能符合发音人的条件,即便他不符合条件,他认识的人多,也能帮我们推荐。”傅林说。

臧国安就是安新县东刘街村的“管事儿的”,除他之外该村3位发音人都是他推荐的,调查队面试后发现都很合适。

而且,傅林总是特意将最初的方言调查设在村口,这样如果发音人说错了,纵使他和学生们听不出来,围观的村民会马上给他纠正。

2019年8月10日,承德平泉市蒙和乌苏蒙古族乡二道营子村。

这里,是河北大学文学院方言调查暑期社会实践的采集点。

在村子里,学生们遇到了79岁的蒙古族老人陈淑英。老人是第二代蒙汉双语者,是蒙汉语言接触历史的见证人。

老人很快就明白了调查队的目的,动情地回忆起自己小时候学蒙汉双语的情形,还给学生们说蒙语、用蒙文写自己名字。

“过去只在电视上听过蒙语,当我面前的老奶奶开口讲蒙语时,我突然意识到语言这么鲜活、有趣和丰富。”河北大学文学院语言学专业研究生刘潇,讲述起第一次听到蒙语的情形。

而且,刘潇和当地汉族居民交流时,听出当地的方言竟夹杂着山东方言的语音和词汇,队员们都模仿不准当地人的口音,作为山东人的刘潇一出口,对方说,“对对,这个姑娘说得准”。

“那一瞬间,‘多民族统一大家庭’的说法不再是刻板的概念了。”刘潇说,通过方言调查,自己真切感受到,个体之间的文化连接是如此细微、具体,我们有共同的文化的根。


■留住乡愁

清秀的女子轻摇罗扇,牧羊人驱赶羊群远去只留下一个背影,童子欢快地弹奏琵琶……太行山的壁画“活”了。

2019年4月20日,贾慧献和学生们运营的“太行人家”公众号发了一篇《太行壁画的前世今生》,文章将古朴的壁画原图和电脑修复后活化的动图放在一起,用电脑技术再现壁画的魅力,引来数千网友的评论和点赞。

制作这些动图的,是河北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五年级学生刘畅等人。临摹、提取、润色,是他们的基本功之一。但如何通过电脑软件把壁画做成动图,刘畅和同伴们最初都不会。

“我们在网上找视频制作学习资源一点点自学,为了让人物动作看上去更自然,通常一幅壁画要试六七种动法,才能找到一个比较满意的。”刘畅说。

“创新的技术还原了古代壁画的美,这也是对我们文化遗产的一种尊重和传承。”

“许多宝贵的艺术正在默默消失,没有你们的关注,或许就是永别。”

“牧羊人那张真的太可爱了。请问作者,这是太行山的哪里?”

……

“网友对太行壁画这么喜爱,让我们相信,打动我们的也同样能打动更多人。多一个人关注河北乡土文化,我们就多一份力量。”贾慧献说。

对太行古建和壁画、水乡技艺、地域方言的整理记录,并不单纯为留住,而是要从这些记录中挖掘更大的价值。

前不久,阿里巴巴公司从事互联网智能语音识别系统开发的人员与傅林建立了联系,他们对方言调查成果很感兴趣,因为人工智能产品未来要实现的功能之一,就是能使用更多方言进行人机对话,提高互动的水平。

“我们也没想到,看似冷门、小众的方言资源,其实是互联网企业眼中智能语音分析系统开发非常有价值的资源。”傅林说。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发现乡土文化的新价值。

其实,每个本乡本土人,都需要从当地文化中找寻精神寄托。

“发音人说的每一句话,不是干巴巴的语音、词汇和语法,而是生于斯长于斯的他们,带着真挚的情感,讲述他们在这片土地发生的故事。”傅林说。

其实最初,很多人并不明白傅林他们在做什么,有人甚至以为他们是骗子,还偷偷提醒学生们不要上当。但时间长了,许多发音人感受到这份工作有意义。

在录音的最后,每位发音人可以自由发挥,对镜头讲一段话。

臧国安是这样讲的:“我一直在想这么多人费这么大劲录音是为什么呢,现在想明白一点,再过50年,我孙子要看了这个视频,就能知道他爷爷当年是怎么说话的,这多好啊。”

朴实的语言,说出了最实在的感情。我们的文化根脉和自信,就是要在这样的记录、传承中代代延续。


精彩推荐
1.勇于担当,主动作为,扛起疫情防控战旗

2.花式笔记秀 | 笔墨纸上印,真知心中留

3.梦中无刀剑,心中有乾坤

4.



信息来源  |  河北日报

编辑  |  杨学品

责任编辑  |  叶晓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