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一家三口”,芜湖人为何特别关注?

大江资讯
2024-09-07

陈轶敏/摄

入汛以来,长江水位持续上涨,水位距离芜湖滨江公园亲水平台越来越近,“一家三口”雕塑再次受到市民关注,经大江资讯报道后,更是引发热议。

“一家三口”雕塑作品出自何人之手?

它与芜湖这座滨江城市有着怎样的联系?

为何大家如此厚爱“一家三口” 呢?



据了解,“一家三口”雕塑的作者名为于小平。于小平就是芜湖人,1978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浙江美院雕塑系,之后一直从事雕塑艺术的创作与教学,成就卓越,后调入中国美术学院工作。芜湖滨江一共有12组雕塑,都出自于小平教授之手,“一家三口”正在其中。


陈轶敏/摄


“一家三口”雕塑栩栩如生,人物神情动作非常逼真,他们弯着身体的动作在干什么呢?很多人或许并不清楚。仔细看,这“一家三口”都在拉纤,他们都是纤夫,就是专以纤绳帮人拉船为生的人。

于小平教授曾向媒体介绍说,这个作品名字就叫“纤夫”,不过芜湖人还是习惯叫他们“一家三口”。


王宇/摄


为何于教授会创作这样一幅纤夫的作品立在江边呢?这与芜湖曾经的码头文化分不开。

千百年来,芜湖一直因长江而繁荣,自古商业发达。百年前,孙中山先生誉其为“长江巨埠,皖之中坚”。1876年被辟为通商口岸后,米市迁芜,码头货物吞吐量很大,每日来往停泊的船络绎不绝。

图为上世纪90年代初芜湖寺码头

据《芜湖档案》记载过芜湖寺码头的盛况:“街道两旁耸立着砖木结构的两层徽派民居。江浙、湖广各地客商纷纷在此安营扎寨。茶楼、客栈、澡堂、杂货铺、各类手工作坊等,挤满了一条街,商家门前五颜六色的幌子随风飘荡。街道上熙熙攘攘,人流如织。


由于码头的繁忙,很多贫苦的普通人来此营生,以拉纤为生的纤夫有很多。“一家三口”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段时期芜湖码头上普通人的生活状况。

陈轶敏/摄


滨江之畔众多雕塑,为何偏偏是“一家三口”红了?记者从市民的讨论中,
大致可以看出几点原因:

一是“一家三口”雕塑最靠近江水,只要江水上涨就会首当其冲受到肉眼可见的影响,因此也成为人们衡量水“大不大”的有效参照,水泡脚了、到腰部了还是到头部了?看着一目了然,心里也有了底。


二是“一家三口”雕塑惟妙惟肖,生动真实,拉纤的动作让人看了不免心生同情和亲近。“一家三口”还是芜湖码头文化的载体呈现,是芜湖与长江、码头紧密相连的见证者,也无时不在提醒着后人那段繁华、开放又特殊的历史时期。

江水还在上涨,“一家三口”未来会不会受到影响,大江资讯会持续关注。

记者:李贾  实习生  代玉婷
▍摄影:陈轶敏  王宇
编辑:陈轶敏

声明: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关注大江资讯,设为星标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大江资讯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