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片有约|《长江图》——与诗同行,逆流而上
哈喽各位!图图又和大家见面啦。
《佳片有约》还会不时地为大家推荐新片子。
广州校区图书馆八楼视听室的周末电影也会继续放映。
也欢迎大家给我们投稿呀。
我们的邮箱是gdcclibrary@126.com
本期推荐电影是《长江图》
《长江图》由2004年就获得第57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处女作(金摄影机)特别奖的中国导演杨超自编自导,由秦昊、辛芷蕾、谭凯、邬立朋等主演。
《长江图》是一幅水墨山水,留白处提着两笔断句残诗,一副孤绝的文人风骨。
我厌恶人们在大河上山谷中拉长嗓音呼喊
庆祝自己的存在
我厌恶生命的礼赞 悲伤高于快乐
纯净高于生活
——上海
这是影片开场出现的第一首诗,随着故事的发展及穿行长江的路线,诗歌不断。对导演来说,诗与水的情结相伴而生。“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来自祖宗的东西,中华文化根源的东西,同今日之长江水一样,已不是曾经的样子。但有人仍在追寻,而且用心的找,它还立在那里,无比苍凉倔强。在《长江图》里,你看得到。诗是这部影片的另一个灵魂,诗作本身优秀且不说,每首诗里的情感和意境完美的融入影片,成为影片的情感意境。若说这些诗是道具,不如说是影片的角色之一,它们已然拥有了自己的灵魂。
若要说《长江图》最大的情感共鸣,便是重新唤起人们对河山的追溯。江海之上的航行,往往是城市中人的理想,电影开启了这道门。从上海出发途径江阴南京荻港铜陵彭泽鄂州宜昌丰都涪陵江安宜宾以及巫山巴东云阳三峡大坝三峡水库。相比于男女主角,我更愿意认为,片中真正的主角是地理,地理之上的诗,地理之上的景观,地理之上的爱情,地理之上的生活。所以,《长江图》的电影美学,被人称为“诗意地理学”。它是一场现实之色与魔幻之光的共舞。
影片以意识流表现形式为主,但还是保留了一条故事线。秦昊饰演的广德号船长高淳在父亲去世后接手货船,为罗老板(谭凯饰)的私货从江阴到宜宾,一路逆流而上。船上除了高淳,还有年轻的船员武胜和父辈的老船工祥叔。这个故事线是角色的行为动机,但已经被导演弱化到可以忽略。故事上,魔幻与现实的交织,既有着诸多现实的底色,高淳与安陆的爱情、三峡移民、长江沿岸百姓的生活、工业化城市化,又有着魔幻的成分,高淳在不同地方遇到不同年龄段的安陆,目睹另一个自己给安陆递诗集。
摄影上,李屏宾主打移动长镜头和低光照明,色调上分三层,除了自然光之外,外景拍寒冬,拍天、水、山、雾、雪,主要是冷蓝,内景是暖黄,佛塔的灯、船舱的灯用暖黄烘托,一冷一暖。外景大面积的蓝色与内景大面积的暖黄形成反差,打造出魔幻与现实的色彩。李屏宾凭借该片的摄影,获得了柏林电影节杰出艺术成就奖(最佳摄影奖)。
江化霖饰祥叔
电影镜头从未离开过长江,要么是混黄的江水,要么是青灰的江岸。但是导演杨超并未把长江仅仅当作一条物理河流,用一本诗集,他巧妙将地理坐标与时间记忆打乱,地域与记忆揉杂在一起,成为一条时间长河。
本片另一个不可忽视的意象,在于贯穿全片的货船“广德号”,高淳家乡的习俗,是父亲去世后,儿子需要在江内捉一条黑鱼,逝者的灵魂才能够安息。而高淳将这条黑鱼带到船上,一路上陪伴着他的回溯之旅,船上还有一个家丁似的老船工,以及一名愣头青船员。
开场的黑鱼
要么丑陋 要么软弱 要么虚伪
没有神灵让人信服
那么期待一个女性
——丰都 鬼城
我们可以牵强附会的去询问背后的所指。这座船飘荡在长江中的货船,如同一个移动的居所:老人、中年、幼年,船上的三个人,如同传统的父系社会组建的传统中国家庭。而系在船尾的黑鱼,象征着高淳的父亲,也是幽灵般的父权。然而这艘被幽灵诅咒了的破船,他们漂行于长江,不为践行父权的意志,只为寻找一个女人,通过追寻这个形象暧昧的女性的形象,完成了对于自身存在的认知。
本片运用了十首曲子,其中九首来自三位大师,美国的David Dalring,德国的哥特大师永恒沉睡,还有法国的新古典组合黑暗避难所。导演选取了他们在音色和音质上特别贴合的东西,来配合水的质感。令观众仿佛听到长江上的水纹、水声、远景近景的波浪,钢铁的呻吟声,木板和钢的摩擦声,发动机的噪声,用所有这些构成类似噪声的乐曲,有时候你能听出旋律,但更多时候像是背景。
瑕不掩瑜,《长江图》用一种难能可贵的节制态度,描述了一段交织着哀愁与释怀,沉重而含蓄,历史而超然的画卷。虽然从电影本身来说,个人认为《长江图》擒熊有一定难度,不过我期待《长江图》能够成为中国文艺片的分水岭。不再是带着“悲悯”面具的奇观效应,而是一种哀而不伤的节制,一种不动声色的娓娓道来。
本部图学委新媒部
文字:王萌
编辑:王萌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责任编辑/官凤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