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白鹤梁+尼罗尺,相隔万里的文化交集

涪陵发布 2024-04-01

11月24日,《第1眼新闻》刊播了《白鹤梁+尼罗尺 组团联合申遗》,关注涪陵白鹤梁和埃及尼罗尺联合申遗。



报道原文


中国涪陵的白鹤梁和埃及的尼罗尺,虽然在空间上相隔万里,却因为对世界水文化乃至人类文明进程的特殊意义,有了交集。在不远的将来,它们也许还将被冠以一个共同的名字——世界文化遗产。




白鹤梁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涪陵召开

11月21日-23日,2023白鹤梁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涪陵召开。来自中国、埃及、法国、荷兰、澳大利亚、墨西哥、印度等七个国家的水与遗产专家齐聚一堂,深入探讨当前水与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中面临的挑战与困境,寻求解决方案和对策,进一步推进白鹤梁题刻的保护和研究。



研讨会最引人关注的环节,是关于“白鹤梁-尼罗尺联合申遗可行性及策略讨论”。与会专家围绕白鹤梁题刻和尼罗尺石刻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遗产价值研究、申遗路径及策略,进行对话与交流。中埃双方均表示,下一步将就“中国白鹤梁-埃及尼罗尺”联合申遗这一倡议,积极落实实际举措。


涪陵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副主任孙莉认为,联合申遗不仅有助于推动中埃文明的交流互鉴,也有助于促进世界水文遗产得到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埃及旅游和文物部部长助理、亚历山大大学考古学博士、水下考古学家哈迈德·雷赫马说,他非常看好联合申遗的前景,中国和埃及的这两处遗址有很多相似之处,在申遗过程中也有共通之处,他认为联合申遗成功的机会很大。



说到世界文化遗产,大多数人都不陌生。根据最新的《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与《世界遗产申报筹备》文件,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遗产,一般都位于一个缔约国领土之内的单独的土地区域。但也有几类特殊情况:横跨两个或多个接壤缔约国国境相连土地或海洋区域的跨境遗产;由两个或更多 独立或者不相连的组成部分、区域构成的系列遗产;以及跨国系列遗产。截至2021年,世界遗产名录中属于“跨国系列遗产”的共有 22例。目前,中国参与申报的跨国系列遗产,只有“丝绸之路”一例。白鹤梁-尼罗尺的联合申遗项目,也应当遵循“跨国系列遗产”的相关要求进行申报。



中国白鹤梁携手埃及尼罗尺


位于涪陵城北长江中的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建在水下40米深的地方。被誉为“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世界水文资料宝库”,记载了自唐广德二年以来1200多年间72个年份的枯水水文资料,至今仍可对研究三峡地区的气候变化、水环境问题等提供参照。


白鹤梁除了具有水文价值外,还具有极高的书法价值,这里留下了165段、约1万字的精美石刻,有唐、宋、元、明、清,历代墨宝,篆、隶、楷、行、草,诸书皆备,堪称是“水下碑林”。“元符庚辰涪翁来”,就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诗人、书法家黄庭坚的真迹。



而在万里之外,古埃及的尼罗河流域,早在公元前 3000 年,神庙的祭司们就开始观测水位,他们发明了一种水位测量标尺作为测量工具,并通过水位与作物收获关系的经验来确定税收额度。这种水位测量工具,就是尼罗尺。



尼罗河上至少曾有 20 个尼罗尺,但留存下来的并不多。此次纳入联合申遗的是罗达岛上的尼罗尺。


白鹤梁题刻和尼罗尺,都属于水文类遗产。水文遗产和水利遗产,都属于水文化遗产。两者最大的不同在于,水利遗产以工程为主体,水文遗产主要的表现形式,是古人对水位的测量、记录和据此作出的行动反馈。现有的世界遗产中,属于水利工程的有15项,都江堰是中国第一个以水利工程为主题的世界文化遗产。而水文类世界遗产,目前尚属空白。尼罗尺和白鹤梁,分别于2004年和2008年进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这是申遗的基本“门槛”。



白鹤梁和尼罗尺为何牵手?


重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馆长杨邦德介绍,白鹤梁题刻和尼罗尺两处遗产,虽然相隔万里,但它们的功能却非常相似,都是大河流域测水用水的早期智慧,也都为几千年来气候的变化留下了详实的科学资料。将这两处保存较好的水文遗产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可以填补目前世界文化遗产中水文遗产的空白,也可以增进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之间文明的交流互鉴。



中国和埃及,都是人类文明古国,境内均存在着孕育人类历史文明的大江大河。2014年12 月,中埃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16 年1月,签署关于加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五年实施纲要,强调进一步加强人文领域的合作与交流。2021年,涪陵区委托北京大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研究与培训中心等机构开展了“中国白鹤梁题刻—埃及尼罗尺石刻联合申遗可行性论证研究”。今年上半年,中埃最高文物部门进行了交流沟通。7月,中方到埃及现场考察。这次的白鹤梁国际学术研讨会,是双方的又一次深入交流。多国专家为联合申遗支招。










山东大学海洋考古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副理事长 姜波:


白鹤梁和尼罗尺都是大河流域古代文明管理水资源,一种生存智慧的杰作,留下了值得全人类珍视的珍贵的遗产,两者联合,是一个非常有创意的策略。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南方海洋实验室海洋考古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 詹长法:


得寻找它的最大公约数,有了最大的公约数,才能有共同的声音。



















北京大学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孙华:


首先应该开展联合考古,对于共同关心的课题的研究应该尽快启动,如果不启动,想尽快推进申遗就好像有点底气不足、有点基础不牢。其次,白鹤梁题刻在长江三峡文物保护工程中,作为重点工程已经进行了保护,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及世界各国专家的认可。但埃及的尼罗尺,和我们的保护管理、展示还有距离,如何通过国际合作,协助埃及方面做好这项工作,才有联合申遗的可能性。











在专家们看来,申遗并不仅仅为了申遗。联合申遗,将会让全世界的目光聚集到两大遗存上,极大提高其国际知名度,更重要的,是会带来科技手段、管理理念的提升,以及社会经济文化价值的进一步发掘。当然,我们也要看到,世界遗产名录中跨境申遗的既有案例,遗产本身都存在一定的线性特征,基本没有跨大洲,甚至没有国家之间不接壤的情况出现。从这一层面而言,白鹤梁与尼罗尺的联合申报,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但这个过程中的每一步,都是在开创世界遗产申报和保护的新可能。我们拭目以待!


(来源:第1眼新闻)

总监制:涂猛进|监 制:孙仕华

责 编:孔祥忠 刘洋|编 辑:李哲元


涪陵区融媒体中心出品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外,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往期回顾:

这场在涪陵举办的首届建筑机器人大赛被《重庆新闻联播》关注→

你被@了!快来领两江游船票、羊肚菌菌汤包→

总投资超5亿元、年出栏4000万羽!全市首个肉鸡全产业链项目在涪陵开建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