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乔平:青山为伴 只为争“气”
涪陵页岩气田,是我国首个实现商业开发的大型页岩气田。这里,乌江蜿曲、群山葱茏,井塔掩映山间,压裂车整齐排列,一根根管道深入地下数千米,驱动着亿年前的页岩气流。
自2012年以来,涪陵页岩气田累计探明储量近9000亿立方米、占全国页岩气探明储量的34%,截至2024年6月,累计产量超过650亿立方米,作为川气东送管道的重要气源之一,为长江经济带沿线6省2市、70多个大中型城市、上千家企业、2亿多居民提供了清洁能源,助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刘乔平(中)与同事
翻开涪陵页岩气勘探开采的编年史,寻气、采气、输气,砥砺数年,洒下了无数科研技术人员的辛勤汗水,刘乔平便是其中之一。
刘乔平现为中石化重庆涪陵页岩气勘探开发有限公司油田井筒管理专家,主要负责采气工艺技术研究工作。他扎根油气生产一线25载,先后攻克页岩气井高压采气井口装置、集输管网压力升高、集气管线腐蚀穿孔等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为涪陵页岩气田成功突破百亿方产能奠定坚实基础,用实际行动践行石油技术人员的初心与使命、责任和担当。
01从山村到山沟 是争“气”的选择刘乔平自小生活在贵州省铜仁地区的一个小山村,那里山峦重叠,沟谷纵横。父母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庄稼人,靠勤劳双手种植水稻供养刘乔平上学,“他们每天都很辛苦,我看着很心疼,所以我总想着一定要争气,努力学习,长大了要走出山村,带他们去到平坦的城市,开启不一样的生活。”刘乔平回忆道。
1995年,21岁的刘乔平考入了西南石油学院,学习石油工程专业。毕业后,刘乔平没有想到,他又走进了大山。1999年7月,走出校门的刘乔平被分配到了采气一厂。乘车、坐船、又乘车,三天两夜的奔波,最终,他在湖北省恩施市建南镇一个叫“枫香坝”的小山村找到了自己的单位——采气一厂修井队。
当时,正是建16井压井下油管作业。刘乔平还没来得及熟悉办公室的环境,就被派到了井场,直接担任技术员。在修井队队长何庆龙的指导下,他开展了井下管柱调配、井下工具图纸绘制、作业资料录取等工作。这次作业,一干就是一个月。由于没有指定的师傅带领,在井场,刘乔平处处拜师。一个月下来,管柱的配置、打捞工具的制作等,他都了然于心。
“那里是个被大山包围的山沟,那时没有手机,进城又很远,晚上完全没有什么娱乐消遣,就只能找些工作相关的书来看,渐渐地就学得越来越多,业务越来越熟悉,做起事来也更加得心应手。”他向记者提起那段记忆。
在建南工作11年,刘乔平很少休假,将青春奉献给了大山、气井。很多个周末他都坚持泡在井场或集气站,与现场人员一道研究气井生产动态,分析评价采气工艺技术的应用效果;不记得有多少个夜晚,夜深人静时他仍带领团队在办公室整理资料、研究方案。
立志走出山村的刘乔平,最终,又在山沟扎根,蹚出了另一条争“气”之路。
02从“小白”到专家 是日夜的坚守
2012年11月28日,焦页1HF井放喷燃烧的腾腾火焰,为我国页岩气开发点亮了第一支火炬。这支火炬,也让刘乔平从“常规天然气”进入到了“非常规天然气”领域,开启了“涪气”之旅。
2013年春节一过完,刘乔平就到达涪陵页岩气田,当时正是焦页1HF井投产之时。此时的刘乔平已不是当初的技术“小白”,但页岩气开发是世界级难题,国内外无经验可借鉴。作为涪陵页岩气勘探第一批“先遣队”队员,面临勘探前期“四无”——无经验、无技术、无设备、无人才等难题,刘乔平选择了直面挑战,不断学习、攻关。他白天上井场,晚上查阅国外文献,学习前沿理论,总结工艺实施效果。各类开采工艺,他从理论到实践一点点学透、吃透,一天也不敢松懈。档案室成了他第二个“家”,长凳就是床,经常学晚了,就在长凳上休息。
就连短暂的回家休假,刘乔平也是忙碌的,经常工作到凌晨,爱人向梅甚至要“命令”他睡觉。一天,向梅上班前嘱咐他做饭,下班后见他在埋头赶材料,揭开锅盖,水是水,米还是米,原来他忘了摁煮饭键,令向梅哭笑不得!类似的“乌龙”事件太多了,向梅早已习惯,刘乔平也说不清有多少回。可他清楚却记得每口井的生产特征,记得每项科研课题通过论证、试验成功的日子。
工作中的刘乔平
面对页岩气井进行大规模分段加砂压裂需要高压采气井口装置的需求,他结合正式生产过程中井口压力的特点以及相关理论研究,研制了既适合于压裂又适合于采气的试气试采一体化采气井口装置。
面对气井井口压力降低至输压问题,刘乔平及时提出采用压缩机增压集气技术,有效降低了气井报废压力,提高了气井产量和采收率,现在,增压开采技术已成为气田上产利器,在92个站得到运用,日增气达345万立方米,年增气12亿立方米。
面对井筒积液问题,刘乔平先后开展了邻井气举、车载式压缩机气举、泡沫排水采气、柱塞排水采气、喷射引流等工艺试验,优选了适合于涪陵页岩气田的车载式压缩机气举、泡沫排水采气、柱塞排水采气技术,有效保障了气田稳产。
每一项研究成果在推广和生产之前都要进行十多次方案论证、三四次实验才能确定其可行性。刘乔平参与过最漫长的一项技术研究花了整整3年时间。“对我来说,每个项目最难的地方还是在方案论证上,因为每一项新的工艺和技术都存在着投资、安全等多方面的风险,要在最初的方案上杜绝各种问题,才能保障后续生产不出错。”刘乔平说。
转眼之间,涪陵页岩气田累计产量已突破650亿立方米,刘乔平也获得局级以上科研成果20多项,获授权国家专利12件,先后取得中国石化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机械联合会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石油和化工自动化应用协会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授权国家专利数十件,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重庆五一劳动奖章”“巴渝工匠”“重庆好人”等称号。
回忆这些年的日日夜夜,刘乔平颇为感慨:“这是一条‘创新路’,也是一条‘争气路’。我能做的就是踏踏实实走稳脚下的每一步路,坚定地向前进,相信未来是更灿烂、更美丽的风景。”
03从攻关到带教 是团队的提升
刘乔平记忆中压力最大的一年是2017年,要攻克集气管网压力升高接近设计压力的问题,“最初是采用放喷的方式,但是效果不理想,而且会导致页岩气浪费。”刘乔平说。
反复琢磨后,刘乔平想到将常规气开发中的清管作业技术“移植”到页岩气开发中。“当时压力很大,过程太曲折艰难了,方案改了无数遍,前后论证了几个月,光我一人就汇报了16次。现场试验更难,那时一上井就要待10多天,天天像个陀螺不停转。”刘乔平说。
“第一个全涂层泡沫清管器运行时间是3小时42分钟,清出了173立方米污水,真是每一分钟都是揪心的,很担心中途出现故障,直到结束,长舒一口气。”2017年6月,DN550集气干线清管降低集输系统压力技术试验成功,目前该技术已日趋成熟,实现常态化。
就是在这样一次又一次的攻关中,刘乔平逐渐变成了“技术大拿”,带好团队、不断壮大技术力量成了他的另一个重要责任。在日常工作中,他一方面积极向年轻人毫无保留地讲技术、传经验、教方法,同时也大胆地鼓励他们承担重任、勇挑大梁,在实际工作中历练成长。
多级气举阀、井下节流器、柱塞限位器……在技术办公室,有很多“怪模怪样”的工具和设备,刘乔平常搬着“铁疙瘩”和徒弟们一块研究。
工作中的刘乔平
“钻研技术要用心,工具不是看一眼就可以,要拆开了,从结构到原理,把它琢磨透。”刘乔平说。
陈筱林2019年研究生毕业分到涪陵页岩气公司,初到气田,她形容自己是个职场“小白”,“问题太多了,啥都要学。”刘乔平为她推荐专业书籍,带着她去现场教学,在她编制技术方案、汇报PPT时,一页页指导修改。他还对陈筱林说:“只要有不懂的地方,可随时提问,不管白天黑夜、线上线下,教会为止。”在刘乔平的指导下,陈筱林成长迅速,获江汉油田青工采油气技术分析大赛二等奖,获多个局处级科研成果奖励,被评为公司劳动模范。
青年工程师李牧也说,办公室钻研氛围很浓,导师带徒理论联系实际,令他受益匪浅。在刘乔平的悉心指导下,他在短短几年间就成长为排水采气、异常井优化的行家里手,获11项科研成果,被评为江汉油田青年岗位能手。“师傅很少说话,也不用说话。因为他每天坐在电脑前专注的身影就足以打动我们。”李牧说。
强将手下无弱兵。这些年,刘乔平带出9名徒弟,个个都是技术骨干,承担着气田多项科研工作。
还在湖北恩施建南镇工作时,刘乔平结识了同厂的采气女工向梅。2004年8月,他们携手走进了婚姻殿堂。2006年,他们的女儿刘蕴洁出生。然而,刘乔平来到涪陵后,妻子留在湖北,一家人分隔两地,团聚的时间极其有限。
“想我吗?”刘乔平常问女儿。“你都不在家,想你干什么?”女儿这样回答。
从幼儿园、小学到中学,女儿都是脖子上挂串钥匙,步行十几分钟,一人上学、一人回家,忘带钥匙就在门外等。碰到有人夸女儿懂事独立,涌上刘乔平心头的却是一阵酸楚。
妻子向梅是江汉油田采气一厂采气工,在刘乔平的支持下,2011年参加湖北省采气工技能大赛,摘下大赛采气工技术状元,还荣获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绝对的金牌“蓝领”,前途无量。
“本来在家就没地位,这下子地位更低了。”刘乔平笑着说,“直到2017年我获得重庆市五一劳动奖章,才算打平!”
由于刘乔平一直忙,顾不上家,向梅主动从心爱的采气岗退出,转为后勤人员。2018年,向梅的父母双双患病住院,照顾病人的辛劳让向梅几乎崩溃。刘乔平请假回去帮忙,但时间短,能做的也有限,只能经常打电话安慰、鼓励向梅。
“他很会开导人,总能带给你希望,聊过之后人轻松多了。我老公是事业和家庭都兼顾到了,我很幸福。”向梅说。
刘乔平对于家庭的照顾还体现在对女儿的关心上。为了方便和女儿交流,刘乔平常给女儿写信,上井路上、凌晨醒来时,是写信最佳时机,他在手机里写好发给向梅,向梅再念给女儿听。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在刘乔平夫妻俩的悉心教导下,他的女儿踏实而努力,成绩优秀。
“今年女儿到南京上大学了,我们一家三口在不同的城市生活,见一面不容易。但是现在通信发达了,每天最幸福的事情就是晚上一家人一起开视频聊聊天,感觉家就在身边。”刘乔平笑着说。
事业如风帆,家庭似港湾。刘乔平努力在事业与家庭中寻找平衡,让亲情一直陪伴着他的科技增产之路。
文|记者 谭艳华
图|受访者供
总监制:涂猛进|监 制:郭金坤
责 编:杨青青|编 辑:何 芳
涪陵区融媒体中心出品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外,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