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信仰”市场化,一个时代的悲哀

2016-10-12 中产阶级 萝卜精选



在中国,寺庙作为信仰的载体火了几千年,人们前来朝拜讲究的就是“心诚则灵”,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的信仰被价格化,因为寺庙本身的非营利宗教属性早已经名存实亡,取而代之的是集团化经营、市场化运作。现在几乎每个有名的景区都有寺庙,寺庙仿佛变成了当地政府的摇钱树。即使原来本没有的,后来也要造一个。有人说,这是一门新的生意,不要技术,不需厂房,打的是庙宇的主意,靠他人的虔诚和信仰攫取暴利。也有人说现在佛不像佛,成了“招财佛”;僧不像僧,成了假和尚;庙不像庙,成了收敛钱财的交易所。

目前我国大概有140所著名寺庙,其中接近三分之一的寺庙是可以免费进入,进入寺院不代表每个庙宇都可以进入,有进山费和通票之分,其中官方公布的通票定价从1元~240元不等。其余三分之二基本上都是收费的,在游玩过程中烧香要买香、撞钟要花钱、求签要钱,解签也要钱、偶尔还得捐点香油钱,这样算下来没有个几百块钱过不去,更有甚者一柱“头香”竟然拍卖到几十万。在我们的印象里,寺庙原本是一个纯洁的精神圣地,和尚吃斋念佛、游客信仰朝拜,只有心与心的交流,现在更像一个娱乐场所,到处进行着商业化活动,把信仰举动变成了营收的买卖,令人唏嘘。

从经济学角度讲,传统的定价策略如撇脂定价和成本加价法等都不适用于宗教行业,因为寺庙的产品是基于精神的,而精神无价。一炷香,成本几毛钱,可以卖到数十万,关键是附加了价值,所以向来有“心诚则灵”的说法,心诚的人可能会像我们平常认为的三拜九叩、吃斋念佛,而心不诚的人只能通过加价提高价值含量,图一个心里安慰。这不是由商家主导的价格,很大一部分是由消费者决定的,这也是寺庙的天然优势,绝对不用担心高价卖不出去。

据悉,四大佛教名山九华山、普陀山、峨眉山、五台山,都被地方政府及国企作为旅游开发的重点。峨眉山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已在股市上市十几年,国有独资的九华山旅游有限公司、普陀山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也在积极的推动控股企业上市,五台山旅游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几年前宣布暂停上市,但有传言仍在准备着。寺庙本来由特殊的宗教管理机构管理,现在却变成了地方政府旅游当局,市场化在所难免。


寺庙商业化,总结下来原因有以下五点:

第一、中国人自古以来崇拜权威、重视家庭、喜欢安定且无风险的生活,总有这么一份信仰寄托和美好愿景,所以作为精神载体的寺庙就被人们广泛认可,有了需求就有了市场,也就容易滋生出盈利点。

第二、中国经济近几十年来高速增长,人民可支配收入越来越多,物质文明越发达的同时精神文明越来越空虚,返璞归真成为一种潮流,所以寺庙就成了一个好去处,都市文化被游客们带到寺庙,在这种渲染下很容易被同化。

第三、有些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宗教相关的旅游业,寺庙门票其实被政府的园林管理处和旅游局共同收取和管理的,这样就促进了寺庙商业化进程。

第四、由于寺庙作为宗教活动场所,是没有国家财政专门拨款的,其经济来源主要靠“自养”,而自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广大佛众对寺院供养的“香火钱”,如果这些还不能弥补家用,就开始自发做一些商业活动。

第五、国家对寺庙发展并没有很多相关法律限制和规范,一个寺庙的发展和方丈密切相关,所以方丈对寺庙的发展规划差不多就决定着未来方向,而方丈也是凡夫俗子,也有自己的利益诉求。

与中国的寺庙相反,外国的教堂没有门票。如果去教堂做礼拜,是不需要钱的,教堂里肃静庄严,是人们向上帝赎罪和感恩的地方,像是纯洁心灵的圣殿。教堂和寺庙都接受信徒的捐赠,这点没有区别。但至少教堂的做法要矜持的多,从没见过圣母像前摆上一个功德箱。他们的捐款多是在私下,直接给教堂写张支票。捐款一方面是用于宗教场所的修缮,再有就是用于教会学校和教会医院,会列出一张清晰的款项使用清单,能够真正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在现在这么一个过度追求物质文明的时代,我们为了追寻心灵的那片净土,将希望寄放在寺庙,带着美好的愿望和祝福烧一支香、求一根签,一个简单而有代表性的举动,不管神明能否听见,愿望能否实现,只求一份心安。但如果信仰被定价,几千年延续下来的精神瑰宝被物质文明消耗殆尽,这不是时代的进步,而是退步。真正的时代进步应该是该市场化的一定要推进,前提是市场化产物,不该市场化的一定要回归本质,只有这样才不会迷失方向。

作者:陈琦

来源:陈琦财经笔记(ID:chenqi-2016)▼点击“阅读原文”,打赏“萝卜精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