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T5 模型:NLP Text-to-Text 预训练模型超大规模探索

AINLP 2019-12-18

以下文章来源于安迪的写作间 ,作者Andy

相信大多 NLP 相关者,在时隔 BERT 发布近一年的现在,又被谷歌刚发布的 T5 模型震撼到了。又是一轮屠榜,压过前不久才上榜自家的ALBERT,登上 GLUE 榜首。

当然,最大的冲击还是财大气粗,bigger and bigger,但翻完它长达 34 页的论文,发现其中的分析无疑是诚意满满(都是钱)。类似这样的大型实验探索论文也有一些,首先提出一个通用框架,接着进行了各种比对实验,获得一套建议参数,最后得到一个很强的 baseline。而我们之后做这方面实验就能参考它的一套参数。

对于 T5 这篇论文,Exploring the Limits of Transfer Learning with a Unified Text-to-Text Transformer,无疑也是类似的论文。它的意义不在烧了多少钱,也不在屠了多少榜(砸钱就能砸出来),其中 idea 创新也不大,它最重要作用是给整个 NLP 预训练模型领域提供了一个通用框架,把所有任务都转化成一种形式,正如论文里所说的

introducing a unified framework that converts every language problem into a text-to-text format.

之后未来做 NLP 实验时,可能就不再是自己怎么调一些模型了,而是无论什么任务,直接拿来一个超大预训练模型,然后主要工作就变成了怎么把任务转换成合适的文本输入输出,于是我们就成了带引号的”数据科学家“。而且可以用于多种任务,而模型对这些任务的区分只是根据你构建的输入输出形式,其实这让我想起 Jeff Dean 在某次谈话中谈到的谷歌未来方向,想做一个超级模型,什么任务都能直接处理,而它内部可以是稀疏的,或者可以局部 Distill,来对单独任务进行处理。

关于论文,作者们做了很多实验,如下图

将近七十个实验,这也是大家吐槽财大气粗的原因,太有冲击力了,小家小业的话估计跑里面个小实验就够呛了。

正因为如此多实验,所以才对预训练模型中的大量技巧获得了一个较公平的比对和分析,但这也使得整篇论文长度巨长,读起来头晕。不是 idea 的冲击,而都是些琐碎细节,看了几大段后发现,还是看图表一目了然。

这里就简单介绍一下里面做了哪些实验,之后各取所需回看论文。

Why Text-to-Text?

首先为什么叫 T5 模型,因为是 Transfer Text-to-Text Transformer 的简写,和 XLNet 一样也不在芝麻街玩了,也有说法是吐槽谷歌 T5 Level(高级软件工程师)。

Transfer 来自 Transfer Learning,预训练模型大体在这范畴,Transformer 也不必多说,那么 Text-to-Text 是什么呢。那就是作者在这提出的一个统一框架,靠着大力出奇迹,将所有 NLP 任务都转化成 Text-to-Text (文本到文本)任务


举几个例子就明白了,比如英德翻译,只需将训练数据集的输入部分前加上“translate English to German(给我从英语翻译成德语)” 就行。假设需要翻译"That is good",那么先转换成 "translate English to German:That is good." 输入模型,之后就可以直接输出德语翻译 “Das ist gut.”

再比如情感分类任务,输入"sentiment:This movie is terrible!",前面直接加上 “sentiment:”,然后就能输出结果“negative(负面)”。

最神奇的是,对于需要输出连续值的 STS-B(文本语义相似度任务),居然也是直接输出文本,而不是加个连续值输出头。以每 0.2 为间隔,从 1 到 5 分之间分成 21 个值作为输出分类任务。比如上图中,输出 3.8 其实不是数值,而是一串文本,之所以能进行这样的操作,应该完全赖于 T5 模型强大的容量。

通过这样的方式就能将 NLP 任务都转换成 Text-to-Text 形式,也就可以用同样的模型,同样的损失函数,同样的训练过程,同样的解码过程来完成所有 NLP 任务。其实这个思想之前 GPT2 论文里有提,上斯坦福 cs224n 时 Socher 讲的 The Natural Language Decathlon 也有提。

Data:C4 (Bomb!)

作者从 Common Crawl(一个公开的网页存档数据集,每个月大概抓取 20TB 文本数据) 里清出了 750 GB 的训练数据,然后取名为 ” Colossal Clean Crawled Corpus (超大型干净爬取数据)“,简称 C4,论作者取名之恶趣味。

大概清理过程如下:

  • 只保留结尾是正常符号的行;

  • 删除任何包含不好的词的页面,具体词表参考List-of-Dirty-Naughty-Obscene-and-Otherwise-Bad-Words库(笔者按:宝藏库,到里面转了一圈,看了看熟悉的几门语言,瞬间涨了不少新姿势 );

  • 包含 Javascript 词的行全去掉;

  • 包含编程语言中常用大括号的页面;

  • 任何包含”lorem ipsum(用于排版测试)“的页面;

  • 连续三句话重复出现情况,保留一个。

Architecture:The Best One

首先作者们先对预训练模型中的多种模型架构(Transformer)进行了比对,最主要的模型架构可以分成下面三种。

第一种,Encoder-Decoder 型,即 Seq2Seq 常用模型,分成 Encoder 和 Decoder 两部分,对于 Encoder 部分,输入可以看到全体,之后结果输给 Decoder,而 Decoder 因为输出方式只能看到之前的。此架构代表是 MASS(今年WMT的胜者),而 BERT 可以看作是其中 Encoder 部分。

第二种, 相当于上面的 Decoder 部分,当前时间步只能看到之前时间步信息。典型代表是 GPT2 还有最近 CTRL 这样的。

第三种,Prefix LM(Language Model) 型,可看作是上面 Encoder 和 Decoder 的融合体,一部分如 Encoder 一样能看到全体信息,一部分如 Decoder 一样只能看到过去信息。最近开源的 UniLM 便是此结构。

上面这些模型架构都是 Transformer 构成,之所以有这些变换,主要是对其中注意力机制的 Mask 操作

通过实验作者们发现,在提出的这个 Text-to-Text 架构中,Encoder-Decoder 模型效果最好。于是乎,就把它定为 T5 模型,因此所谓的 T5 模型其实就是个 Transformer 的 Encoder-Decoder 模型

Objectives:Search,Search,Search

之后是对预训练目标的大范围探索,具体做了哪些实验,下面这张图就能一目了然。

总共从四方面来进行比较。

第一个方面,高层次方法(自监督的预训练方法)对比,总共三种方式。

  1. 语言模型式,就是 GPT-2 那种方式,从左到右预测;

  2. BERT-style 式,就是像 BERT 一样将一部分给破坏掉,然后还原出来;

  3. Deshuffling (顺序还原)式,就是将文本打乱,然后还原出来。



其中发现 Bert-style 最好,进入下一轮。

第二方面,对文本一部分进行破坏时的策略,也分三种方法。

  1. Mask 法,如现在大多模型的做法,将被破坏 token 换成特殊符如 [M];

  2. replace span(小段替换)法,可以把它当作是把上面 Mask 法中相邻 [M] 都合成了一个特殊符,每一小段替换一个特殊符,提高计算效率;

  3. Drop 法,没有替换操作,直接随机丢弃一些字符。


此轮获胜的是 Replace Span 法,类似做法如 SpanBERT 也证明了有效性。

当当当,进入下一轮。

第三方面,到底该对文本百分之多少进行破坏呢,挑了 4 个值,10%,15%,25%,50%,最后发现 BERT 的 15% 就很 ok了。这时不得不感叹 BERT 作者 Devlin 这个技术老司机直觉的厉害。

接着进入更细节,第四方面,因为 Replace Span 需要决定对大概多长的小段进行破坏,于是对不同长度进行探索,2,3,5,10 这四个值,最后发现 3 结果最好。

终于获得了完整的 T5 模型,还有它的训练方法。

  • Transformer Encoder-Decoder 模型;

  • BERT-style 式的破坏方法;

  • Replace Span 的破坏策略;

  • 15 %的破坏比;

  • 3 的破坏时小段长度。

到此基本上 T5 预训练就大致说完了,之后是些细碎探索。

Datasets

接着作者们拿着 C4 数据集做了各种实验,比如说从里面分出各种类型的数据集,单独训练 T5 模型,之后看在下游任务的表现,发现一些情况领域内的预训练数据可以增强下游任务(想当然的)。而 C4 完整数据集因为数据太多太杂,可能反而不如这种领域内较少数据集。

还有从 C4 中抽出不同量数据做实验,发现数据少时,模型会记住数据所以之后表现会比较差(这个也是想当然)。

Training:Multi-Task Learning

作者们之后又针对 MTDNN 给 T5 做了一系列类似训练,在一堆监督和非监督数据上进行预训练。

结果发现,只要混合训练比例调得OK,和前面说的非监督预训练性能差不多

Scaling:bigger is better?

接着又做了当放大模型某方面规模的相关实验,分别是增大模型,增大数据,还有在一定资源限制下的集成。

结论是,当这些因素放大时对性能都有提高,但其中大模型是最必要的

Models

最后就是结合上面所有实验结果,训练了不同规模几个模型,由小到大:

  • Small,Encoder 和 Decoder 都只有 6 层,隐维度 512,8 头;

  • Base,相当于 Encoder 和 Decoder 都用 BERT-base;

  • Large,Encoder 和 Decoder 都用 BERT-large 设置,除了层数只用 12 层;

  • 3B(Billion)和11B,层数都用 24 层,不同的是其中头数量和前向层的维度。

11B 的模型最后在 GLUE,SuperGLUE,SQuAD,还有 CNN/DM 上取得了 SOTA,而 WMT 则没有。看了性能表之后,我猜想之所以会有 3B 和 11B 模型出现,主要是为了刷榜。看表就能发现

比如说 GLUE,到 3B 时效果还并不是 SOTA,大概和 RoBERTa 评分差不多都是 88.5,而把模型加到 11B 才打破 ALBERT 的记录。然后其他实验结果也都差不多,3B 时还都不是 SOTA,而是靠 11B 硬拉上去的。除了 WMT 翻译任务,可能感觉差距太大,要拿 SOTA 代价过大,所以就没有再往上提。根据这几个模型的对比,可以发现即使是容量提到 11B,性能提升的间隔还是没有变缓因此我认为再往上加容量还是有提升空间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安迪的写作间,作者:Andy


推荐阅读


Google T5速读

BERT 瘦身之路:Distillation,Quantization,Pruning

超小型bert横空出世:训练和预测提速10倍

Transformer (变形金刚,大雾) 三部曲:RNN 的继承者


关于AINLP


AINLP 是一个有趣有AI的自然语言处理社区,专注于 AI、NLP、机器学习、深度学习、推荐算法等相关技术的分享,主题包括文本摘要、智能问答、聊天机器人、机器翻译、自动生成、知识图谱、预训练模型、推荐系统、计算广告、招聘信息、求职经验分享等,欢迎关注!加技术交流群请添加AINLP君微信(id:AINLP2),备注工作/研究方向+加群目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